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五百章 大明盐政养出来的蛀鼠(求订阅)

事情安排下去,朱由检也就轻松了不少,开始将自己的精力转到其他方向。

转眼间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朝廷在有条不紊的运转,各方面的工作推进都相当顺利。

这一天,还处在清闲中的他收到了东厂当代厂工曹化淳送到京城的加急奏折。

收到奏折后,朱由检一脸肃穆不敢怠慢,缓缓打开这一份格外厚重的奏折,仔细的看了起来。

朱由检对于曹化淳最近的动向一直都是极为关注的,朱由检记得很清楚他刚刚登基就将这件重任交到了曹化淳的手上,要求他全力查请里面的各种弯弯绕绕,查他个清清楚楚。

没错这个时候的曹化淳并不在京城,他已经带着东厂的精明强干之辈在南直隶扬州府待了将近一年时间了。

在这之前东厂就已经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此事的调查之上,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年来东厂在朝堂上没有什么存在感。

去年年初,已经调查此事一年的曹化淳来找朱由检,他提出现在正是调查的关键时刻,他希望亲自前往扬州,调查此事。

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中,曹化淳也断断续续的汇报了数次,也是不断的取得进展,这一次应该就是最终的调查结果了。

那些偷税漏税、中饱私囊、欺压盐户的商人这次定要一网打尽,绝对不能放过一个。

盐,对大明实在是太重要了,朱由检很早就开始打食盐的主意了,这两年时间朱由检几乎查阅了从洪武年间到现在所有的盐业资料,现在朱由检对于大明盐政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宋元两朝的经验,将大明219个产盐县的产盐区域划分出来设置盐场,所有盐场处于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管理之下。

在生产食盐的地方设立灶户,专门生产食盐,每生产盐一引四百斤给米一石,之后甚至给予优免杂役,可以说至少在洪武年间,灶户的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

然而之后随着宝钞的不断贬值,以及明朝各级官员对于财政收入的迫切,而将这份压力转到灶户身上,灶户不得不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拿出越来越多的银子用来缴纳正课。

再加上大明盐引数倍的滥发,到了明朝中期,大量的灶户正常情况下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生活,于是灶户们开始贩卖私盐,很快私盐就彻底泛滥开卡,到了万历年间,全国的盐产量在大明官府手中掌控的不到一半。

直接有着大量的盐引形成了积压,对朝廷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到了这个时候朝中众人都知道开中法已经完全不能再实行下去了。

从万里四十五年后,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开中法被大明朝廷所彻底废除,实行纲盐法。

所谓纲盐法就是每年大明的盐产量就这么多,朝廷就按照这么多的盐来分配了商人,商人那盐引缴纳税收,获得食盐,按照产量来进行售卖。分为十纲,还有专门的纲册,只有在纲册上的商人才能购买售卖食盐。

这自然而然会产生巨大的官商勾结。

纲盐法的实施可以说是从汉武帝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食盐专卖制度彻底宣告破产。

大明朝廷已经无法再控制食盐的生产,只能从流通端通过税收来控制,效率极为低下,掌控力极差。

而且这纲盐法完全对私盐的流行无动于衷,根本没有任何的打击作用。

同时将盐完全交给商人直接就产生了大量极为富裕的大盐商,这些人完全就是富可敌国!

尤其是两淮转运盐使司的驻地扬州城更是极为富庶,毕竟这个年代两淮的盐场产量极大,自然集中的商人也更多,全大明盐的产量大约是每年三百万引,仅仅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扬州盐场产量就达到了七十万引!

种种原因下来,到了现在大明一年的盐税也仅仅有一百万两白银,这个数目听起来不多,虽然这个数目在天启年间的正税所收白银中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可以说盐税已经是关乎大明的命脉了!

朱由检隐隐记得,我大清在乾隆年间的盐税收入就超过了一千万两,到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四千余万两!

这两者想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任何人了解这里面的情况,都会深深地怀疑这里面绝对有大问题。

朱由检自然是对此极为重视的,现在经过两年多,东厂在这里面投入了几乎一半的精力,调查了全国六个转运盐使司,两淮、两浙、长卢、山东、福建、河东一个都没有放过,全部进行了彻彻底底的调查。

现在总算是有一个彻彻底底的结论了。

朱由检的神色越来越沉重,看完后,他的面容却是极为平静,好,好得很,全天下这些人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想着大明灭亡啊,真是好的很。

朱由检是真的被气到了,当真是好的很。

据曹化淳所说,经过他们的仔细查探,盐商里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很清晰了,全国六大都转运盐使司现在生产售卖的官盐倒是问题不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偷税漏税。

但是这些地方都是私盐泛滥严重,所谓的纲盐法完全没有打击私盐,尤其是在扬州,这个盐商的大本营!

在扬州大量的灶户去售卖私盐,几乎所有的盐商都从事私盐的售卖,他们从灶户手中低价收购私盐,同时当地大量的官员也参与其中,为灶户的售卖商人的购买提供大量的便利。

不仅仅是这些,当地众多的卫所也或多或少的参与其中。

如此下来,整个扬州的官场甚至更大的地方皆是如此,他们和扬州那里的大盐商已经完全勾结起来了。

曹化淳得到朱由检给的权限调查了南直隶信达商行的存银状况,得到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扬州任何一家大盐商的存银都超过了两百万两!

这还是他们存的银子,不包括他们埋在自家土地下面那必然数目更加庞大的银子、他们遍布多地的商铺、富丽堂皇的家宅以及面积广大的耕地!

曹化淳声称,他们经过调查,这近十家大盐商家中的土地都超过了一万亩。

至于众多的中小盐商家中的底气都不弱。他们的银子从哪里来的?并不是通过官盐贩卖,大多数都是通过私盐赚取的。

看到这里,朱由检是愤怒的,官盐本身朝廷收的税就极低,只是三十税一,就这这些人还不满足,他们还要去贩私盐,私盐对于百姓来说或许便宜,但是它不缴税啊。

朱由检发现这后面的篇幅甚至比前面的更大,显然这一部分曹化淳更加重视,这一部分内容看完后就让朱由检陷入了沉思。

看来这大明的盐政真的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

端午安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