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五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移民模式(求订阅)

西行的路上温体仁一共遇到了三支和李自成的那只修筑队伍,见到的情况都差不多,这样的结果让他放心不少,看来过不了多久,从西安到兰州就畅通无阻了。

此次前往兰州、西宁对温体仁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为了确定甘肃、青海究竟能够承受多少的灾民。

虽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现在朝中的一众重臣们基本上都对两年前皇上所说的大明将有长达十数年干旱的论调深信不疑了。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很有可能还会有更大规模的旱灾,这可如何是好。

依照温体仁掌握到的情况,我大明的人数绝对不仅仅是六千余万,恐怕要多上不少,甚至一亿都不止。

尤其是北方这片土地的人口太多了,一旦发生长时间的干旱,后果必然十分严重。

因此移民就显得极为迫切,然而问题的关键却是现在的大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了。

漠南人口已经不少,大员岛也足够了,至于吕宋还在计划中,剩下的满打满算只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南方的云南、贵州、广西这几个地方,这里本来就汉人数量减少,勉强算得上是地广人稀,再加上刚刚进行了改土归流,朝廷拥有大量的土地。

尤其是在贵州,按照朝廷的计划,这几个布政使司在最近几年要接收不下三百万大明百姓。

但是西南地区距离遥远,移民花费甚大,就算朝廷全力支持,三百万的百姓至少也需要五年的时间,更何况南方其他地方人就不多吗,那些地方不需要移民吗?今年的旱情已经到了淮河,看这架势跨过淮河不需要太久,要知道南方的人可比北方还要多。

因此朝廷定下移民西南的人数是三年一百五十万百姓,今年最多可以分流五十万人。

二是西北新设的青海和甘肃,按理说这个地方地广人稀,能够接收的百姓数量不少,而且北方百姓依据也相对方便,然而这里的环境实在是有些恶劣,这里同样颇为缺水。

因此这一次温体仁带了一批工部官员来确定西北的情况。

二就是北方的库页岛以及陆地上的黑龙江了。这里地域面积极其广大,水源充沛,是一个耕种的好地方,虽然冬天天气冷,但这问题不大,那里到处都是森林,不缺燃料,更何况现在煤那么便宜,用煤取暖应该问题不大。

唯一可惜的是这里距离建奴太近了,现在孙传庭手里已经有大军三万余人,可以对建奴进行防备,可那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现在朝廷在大陆上移民已经是极为冒险了,这和之前朝廷定下稳扎稳打的方针背道而驰,可到了这个时候朝廷也无可奈何,或者说朝廷已经准备好在黑龙江附近和建奴打上一场仗的准备了,只有打胜了才可能真正开始大移民。

这也就导致了孙传庭那里根本就接受不了太多的难民。

于是今年的重点就在西北。

………

时间仍然缓缓流逝,一个月后,青海西宁城城内,温体仁正在看着众人收集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最近两百余年来大明各方面探查出来的,有近一年满桂派人确认的,有半年前朝廷派专人调查的信息,还有他这一路上的见闻……

还有最近抵达甘肃的那一批二十万百姓的安置情况……

这些信息,加上之前看到过的,现在他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今天他再次看了一遍。

看完后,温体仁的脸上露出笑容,没有问题,没有问题,西北两省安置一大批百姓完全不是问题,现在这些地方就足够了,今年不需要满桂他们西征了。

经过各方面的总结,温体仁确信之前朝廷的结论没有问题,青海安排六十万人基本上没有问题,经过他的观察,仅仅是这青海湖地区就足够了。

而甘肃的情况要更好,甘肃生活六七百万人口没有问题,当然现在甘肃的宁夏府、兰州府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两省的原有人口就不少了。

如此再安置两百万人口没有问题。最近抵达这里的二十万人基本上安置的都不错。

如此一来,三个方向上就可以安置三百五十万人,如此规模之下,今后北方即便再有大旱灾也不会再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了。

然而,渐渐的他的面容严肃起来,这样的话,朝廷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在这三百万人的移民中啊,内帑有这么多银子吗?皇上愿意吗??

温体仁有些恍惚,突然一愣,顿时又哈哈大笑起来,是我想差了,现在的移民和之前的移民完全不一样了,一切也都不一样了,我这脑子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说起来现在这移民方法是他温体仁最佩服朱由检的地方了,简直是神乎其神。

崇祯元年至今已经数百万移民前往漠南、大员、库页岛都证明了此法的可行。

皇上果然是神乎其技,数百万移民朝廷竟然没有花超过一百万两银子,甚至还赚取了大量的银子。

这个模式也很简单,朝廷根据目的地的不同向移民发放不同面积的土地,这些土地并不属于百姓,只属于大明朝廷,百姓有权力耕种,每年只需要向朝廷缴纳三成的税赋,除此之外其他的各种赋、人头税等等全部不需要再缴纳。

例如在漠南无论男女老少每人的标准是五亩土地,在大员,每人的标准是三亩,在库页岛,每人的标准的八亩,在甘肃每人的标准是十亩,青海是二十亩,库页岛是而十亩。

如此一来,一户按照六口计算,即便是再大员也有十八亩土地,而在青海则是一百二十亩。

由此朝廷的信达钱庄就凭借着他们即将拥有的土地给他们贷款,例如在漠南,一人可以借贷十两白银,如此一来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六十两白银。

而信达钱庄的利息是极低的,每年只有百分之五,如此低的利息以及即将到手的土地让百姓们自信,自己很快就可以还清。

于是有了白银,一路上简单的花销,获得土地后开垦工具的购买,粮种的购买,饲养各种家禽的购买,接下来半年时间吃饭所需要的粮食等等都足够用了。

据温体仁所知,拥有土地后的大明百姓通过种地、养殖鸡鸭猪等,一年的人均纯收入绝对可以达到五两银子,如此五年内基本可以还清欠朝廷的债务。

这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移民的目的地都有大型的信达商行向百姓极为便宜的售卖这些东西,朝廷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是没有赚百姓的银子。

如此循环往复,朝廷没有拿出任何的银子,银子就从钱庄流到百姓手里又流到了少府手里,钱财回到了原点,而百姓已经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

当然钱庄每年拿出的银子数量是巨大的,例如崇祯元年,钱庄借贷出去的银子就达到了三千五百万两白银!

这也没有产生信达钱庄的挤兑,其实只要是有见识的人都明白这个借贷生意完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不是没有人想要在这个业务上掺和一脚。

可惜在朝廷的严厉打击下,以及因为百姓也更愿意从圣君的钱庄中借贷,于是所有人都折戟沉沙、白忙活一场,信达钱庄在大明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九成之多。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绝对是迫切希望能够移民的,在家里他们是吃不饱的,而离开了家就能吃饱,能有数十亩的土地,他们自然是极为愿意的。

至于所谓的恋乡、故土情节,这些在数十亩的土地面前不堪一击。

想到这里,温体仁彻底放松了下来,此次大旱朝廷绝对可以应对过去,问题不大。接着他直接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第二天,温体仁的命令就下达了,相信过不了多久,大量的百姓将从山西、河南、陕西源源不断的来到甘肃、青海。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