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三卷:一代天骄 第二十五章:君权神圣(1)

高绍良再度来到高绍基书房前的时候,对于这个因败落了家业而饱受族人指责的九哥已是满心的钦佩敬重。

这些日子延州城内谣言四散,昭文院的州命布达文员公然诋毁攻击布政署衙门的事情出来后,延州军政高层之间的分歧和斗争被公之于众,连贩夫走卒都知道了如今州府有人在和李大将军作对,李节帅被逼无奈辞职下野。这一阵子又传出了朝廷分封李节帅的几位大将为节度使的消息,谣言的种类花样便越发多了。有人猜测此次危机乃是以李文革为首的延州军方不满夏州之战未曾分到战争红利而与延州文官集团反目,更有人揣测八路军因此番分封事件军心不稳,这才是导致李文革愤而辞职的最主要因素,毕竟在五代乱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最朴素的真理,强有力的军权是李文革节度延庆宥夏四州的基础,一旦这个基础没了,李文革不但权位不保,就是性命也堪虞。

因为这些个缘故,原本被公田事件一棍子打懵至今还未能翻身的延州世家豪强之间的走动近些日子突然间密集起来,韩家王家姚家高家,这受害最深的四大家族高层连日秘密会议,都在揣测是否有机会将李文革彻底扳倒。

而在这个漩涡当中最关键的人物,便是挂着朝廷敕封延国公爵位在府中闭门读书的高绍基,前任节度高允权的法定继承人,如今延安县高记绸缎庄的幕后东家。

其实高家家主高允文是不大待见这歌已经失势的侄子的,只是其他三大家族的家主谁也没有推举他高允文上位的意思,眼睛都盯死了这位前衙内,这让高允文颇为无可奈何。

不过令人颇觉意外的是,高绍基本人对于三家的心思却似乎丝毫不热衷,一点也没有咸鱼翻身为乃父报仇雪恨地雄心壮志,每日里除了照顾生意便是闭门读书,四家高层的秘密会议绝不参与。便是四大家的家主或少家主刻意前来拜访,也都婉拒了,却不知打得什么主意。

“九哥如今越发有伯父风范了……泰山将崩于前而颜色不动,小弟自愧不如。难怪各家家主都以为九哥是个人物!”高绍良笑吟吟坐下来自行倒茶,略显稚嫩的脸庞上全是笑意。

正在看账本地高绍基头也不抬,只冷冷应了一句:“真要是泰山崩塌,躲还躲不及,谁肯往前凑?净等着被压死么?”

高绍良注视着自己这位堂兄,诧异地道:“九哥以为李文革去位的消息是假的?”

“真又如何?假又如何?”高绍基抬起头瞥了自己这个聪明绝顶的兄弟一眼,“二十四弟。须知法术势三道,势才是根本,没有势,什么法术诈力都不过是镜花水月的空谈。如今的延州,离得开李文革么?”

“九哥何出此言?”高绍良问道。

“兼并庆夏。平定难军。李文革乃是延州地大英雄。上至文武官弁。下至贩夫走卒。无不视之为延州柱石。军中将校。皆其自行伍中简拔而来。谁若敢生异心。便是辜恩背主忘恩负义地叛徒。沈宸魏逊诸辈岂能容其继续掌兵?朝廷推恩分封。貌似离间妙法。然则此等空头名爵。焉能间无隙之将帅?李文革地所谓请辞。不过是个笑话而已。朝廷和州府准其辞呈之日。便是魏逊等辈扯旗造反将李文革推上王位之时。如今北汉未灭。朝廷能拿远在西北一隅地李某如之奈何?”高绍基随口剖析条分缕析。顷刻间将整个州府形势讲白得分毫不差。

高绍良心中越发佩服:“李彬毕竟是李文革故主。难道此时此刻。他便能半点私心都没有么?”

高绍基淡淡一笑:“你太小看那个老匹夫了。便是你伯父主政延州之时。也从不敢小觑此人。他一介文臣僚属。何以当得你伯父地看重?你九哥都能看明白地事情。难道他会看不透?此番事态闹得如此沸沸扬扬。一旦李文革自立。必然有一些人是要掉脑袋地。即便李文革念旧情饶他一命。苟延残喘之下。他还能活得几年?他那一儿一女。在他身后又有何人照拂?”

他叹了口气:“而今能够镇抚四州者。唯李文革一人而已。文官们闹归闹。这个道理是万万不会不懂地。一旦事态激化。兵变陡升。那些闹事地人固然必死。我们这些昔日仇人。又岂能幸免?李文革此刻碍于情形。不好杀我们伤害其名声。那些作乱地丘八又岂能顾及到这一层?因此李文革若真地去位。我们高家地死期也便到了。此人一日在位。我们便能得一日清宁……”

高绍良苦笑道:“那岂不是高家从此再无翻身之日了?”

高绍基缓缓放下书本。站起身给自己倒了一杯水。表情笃定地道:“我说了。法术势三道。势才是关键。而这个势。却也是三道中变化最快地。谁也莫想一辈子能够将这个势字背在身上。天下大势会变。个人地性情会变。只要二者变上一个。势便不再是原先之势了……”

高绍良思忖半晌,问道:“那各家之间如此串联往来,岂不是在找死?”

高绍基笑笑:“你也不必为你父亲担忧,仅凭他加上韩王姚三家这点力量,做不出什么事情来,他们也不敢做出什么事情来。此番鼓动风潮地人毕竟不在世家之内,李文革虽然不算个聪明人,却也不全然是糊涂蛋,此事之后,他或许会对延州世家好一点也说不定……”了李彬家的中庭,大声报名。

“游击将军,权知八路军都监军司事魏逊,参见丞相!”说毕,他两腿一并右手平胸,向李彬行了个军礼。

李彬一身青色便衣坐在厅中喝茶,对魏逊的报名只挥了挥手:“自己进来,茶在桌子上!”

魏逊皱了皱眉头,大步迈进厅内。目光所及之处,已将厅内左近打量了个仔细。

厅内没有多少脚印,两边的幔帐高高卷起,不像是能够藏住人的样子。

一路走进来。除了拿扫帚的仆役,一个带兵刃地人都没看见。

魏逊这些日子颇为忙碌,一面忙着串联大搞效忠书劝进表,一面与沈宸那边积极联系询问这个前敌大将的态度意见,同时还要暗中准备应用物事大帅总不能穿着军装用萝卜大印登基称帝吧?不断派出监军司的探子探查延州文官们地动静,监视这些人的一举一动,不动声色调整延州的防卫部署。向各县团练传达密令,考察军内各级军官的政治态度……总之在李文革回到延州地时候,他要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得妥妥帖帖。

大帅做了皇帝,我们这些人都做大将军,同生死共富贵,人生在世,不过如此!

对李彬地监视也没有丝毫松懈,毕竟那个正经地朝廷使臣就住在李彬府上。至于那个景范,魏逊颇有点拿他来祭旗的意思,既然敢来延州耍花样。就不要走了!

因此李彬今日上午接见延州文官地事情,他老早便知道了,没想到的是李彬上午召见文官。下午便排家人将自己从丰林山召了来。

魏逊粗豪是真地,但绝非笨蛋,否则李文革也不会将监军大权放给他。自从八路军建军以来,从未有过李彬单独召见军将的先例,骤然相召,他一时间也有些有些犹豫。思忖李彬此举是否有什么花样。然则旋即释然李彬手中半个兵都没有,纵然有什么阴谋,难道还能调治安科的警察来抓自己不成?魏大监军动用自己的军权,调了二十名亲兵护送自己入城去见李彬。

毕竟是堂堂丞相之尊,大帅故主,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

在李彬没有做出不利于李文革的事情之前,对这位延州文官之首还要恭敬,否则大帅面子上需不好看!

这便是魏逊此时的心态,但也仅此而已了。李彬虽然是宰相。在魏逊眼中却是一钱不值的,他若妄想趁着李文革不在向军队发号施令。魏逊是决计不会遵从的。八路军只有一位主帅,那便是李文革,这一点不容挑战,谁也不行!

然则李彬一开口却令魏逊大为意外。

“你拥戴怀仁做了皇帝,准备封老夫一个何样官职啊?”

说话的人此刻背对着魏逊,正在饮茶,看不出脸上颜色,魏逊却被这一句话问得愣住了,这话倒不是不好回答,而是魏大监军到现在也还没考虑这事……

李文革做了皇帝,李彬做什么?

魏逊十分为难,半晌,李彬缓缓转过了身来,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这位总监军大人此刻方才定下心来想明白,苦笑一声答道:“丞相之封赏,魏逊不敢擅为之,那是只有大人才能决地事情……”

李彬冷冷一笑:“你不敢擅定宰相,却敢擅定天子,这又是什么道理?”

魏逊再度语塞。

老家伙不过两句话,便已经将自己挤兑到了墙角,魏逊有心不讲理,却又知时候地方都不对,迟疑半晌不知该如何对答李彬这句话。

李彬坐在了一把椅子上,轻轻叹息了一声,问道:“文谦,你这个表字,是怀仁为你取的吧?”

魏逊一愣,沈宸的字“君廷”乃是李文革执掌丙队之初取地,这个大家大都知道。魏逊的字“文谦”却是李文革在十二月兵变之后建立监军制度之时赠给魏逊的,平时叫的人本就不多,知道这层缘由的就更少了,却不料今日李彬突然问起,他一愣之下,竟然忘记了回答。

好在李彬也没指望他回答,只管继续说道:“……你名逊,为人却多是桀骜不驯,怀仁为你取字文谦,你怎么不好好想想其中的意思?”

“怀仁军法森严,禁绝武将干涉政务,你却敢背着他弄这等大事,你不怕掉脑袋么?”李彬冷冷问道。

轮起口舌,魏逊如何是这个延州文官老祖宗地对手。他半晌才说了一句:“职下一片忠心,推戴大帅做皇帝,也是众兄弟的意思,大帅功在国家。当……当有神器,大帅不称帝……奈……奈苍生何?”

李彬哑然失笑:“你却是从哪里找了这么个活宝文案来代笔?这样一篇文章居然也做得狗屁不通,你要全天下人都耻笑你家大帅么?”

魏逊语塞。

李彬看着他,声调缓和了下来:“你想差了,明白么?”

“卑职不明白!”

魏逊倒不是客气,他是真的不明白。

李彬淡淡地道:“你家大帅迟早是要称帝的,只是不是在今日。也不是在延州,更不是以你们这等儿戏般的方式……”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你家大帅崛起于西北,治军安民,均有天子气象,这是不错的。但现在八路军兵不满万,地不过四州二十八县,穷乡僻壤,非帝王基业。此时称帝。是将你家大帅置于熊熊烈火之上,即便烧不死也难免皮焦肉烂。”李彬简明扼要地说着。

魏逊从这些话中听出了两层含义,第一。对于大帅称帝,李相公是不反对的;第二,李相公认为现在称帝不是时候。

他迟疑了片刻,问道:“然则此番朝廷封赏实在包藏祸心,职等实不能忍……”

李彬轻轻摇了摇头:“糊涂,朝廷包藏祸心。难道你便会任其为祸不成?人家想杀你,你便自杀么?”

见魏逊还不明白,李彬淡淡挥了挥手,指着桌子上地一份奏表道:“这是延州文官联名签署的一份表章,你先看看,若是没有异议,便拿去营中教诸将画押吧!”

魏逊迈步上前,到桌子前拿起那张奏表,上上下下看了半晌。略带羞愧地道:“生僻字太多。卑职……卑职看不明白……”

李彬含笑去起身,接过了表章。道:“听好了,这道表章地题目叫做《延夏官民请建社稷疏》”

广顺三年八月初一,侍中李彬驳回延州节度使李文革辞呈,以宰相名义命令“着该藩即刻回府视事不得懈怠公务%……”

同日,一道《延夏官民请建社稷疏》自延州发往京城汴梁。

在这道骇人听闻地奏疏上,有延州四十三名文官和五十多名武将地签字画押,领衔奏请地位置赫然写着“臣肤施县公检校太师侍中领延州观察使李彬”的字样。

……自武王建功,周公启圣,成王封四方以拓疆,百里之土,何足以茅兄弟?贫瘠之地,岂得酬功臣?然自成王始,周祚八百年而不终,其是也……

……始皇坏分封,秦政二世而亡,萧何复周礼,汉绪先后不绝,此封建胜于郡县者也……

……八路军节度使李氏,承先唐之血胤,负四郡之军民,守土建功于外,治庶安民于内者,实有大功于朝祚……

……请仿齐王旧制,封国于延夏宥庆,建社稷安李姓余脉……

通篇文字洋洋洒洒上千言,总而言之一句话,朝廷既然封了李文革为国公,那便干脆慷慨点,将延庆宥夏四州作为霍国之封国赐予李文革,允其在国中建社稷坛,允其为祖宗建庙,春秋祭扫。

这道表章自拟定之日起便没有采用任何保密措施,因此消息先期一步于表章本身迈出延州,沿着官道一路向南,越过州丹州,越过渭水,越过古都长安,像插上了翅膀的鸟儿一样飞出潼关,沿着黄河一路东行,越过陕州,越过北邙,越过东都洛阳,挟带着观众的泥土味冲出了虎牢关,冲向荥阳,冲向京都汴梁,冲向大周王朝的中枢……

也就在这道表章发出的第二天,在延州文武地迎请下,罢工长达十天之久的检校太尉、右卫大将军、八路军节度使兼知延庆军政事李文革终于回到了延州八路军节度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