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三卷:一代天骄 第二十五章:君权神圣(2)

自从延州施行新官制以来,节度府的格局已经变了许多,之前因为要设布政按察转运三曹,节度府的外庭两间跨院一排回廊便这么划了出去,十几日前设州判官署和长史公房,李文革索性大笔一挥连中庭也划了出去,如今还属于他这个节度使直辖地盘的,不过后庭的两进院落,其中一进李文革用来当做自己和骆一娘的卧室居所,另外一进则被定为未来的节度使参军会议办公地点。

李太尉回府当天,除了拜会了李彬召见了秦固之外,便是只身回到丰林山老营去了一遭,回府之后当即发令召了行人参军事韩微和录事参军事陈素入府议事。

这是八路军历史上第一次参军会议,只有一位节度使和两位参军出席。

然则此刻在厅内,这两位参军的脸上却都没有什么好颜色看。

李彬一手策划的《封建疏》虽然成功瓦解了延州目前这场因李文革和文官们顶牛而导致的政府信任危机,但也同时将陈素陈哲陈夙通以及韩微乃至韩微背后的韩家挤兑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上。且不论推恩令和封建疏事件之后朝廷会不会拉不下面子对延州大动干戈,但双方要想恢复原先的互信是绝无可能了,一个被朝廷深度猜忌的延州军阀集团实际上在这两道莫名其妙的往来公文之后已经诞生,这一点是个人几乎都能看明白,而夹在朝廷和延州之间的韩家无疑将是这种变化的直接受害者。

以韩通的地位身份,虽然不至于被李文革连累失势,但要朝廷诸公再想之前般毫无保留地信任重用韩家,却是再无可能。

李彬这老家伙,这一手实在是毒辣,非但为延州文官们出了一口恶气。还从根子上断掉了韩陈两家最大的靠山根基。

如此结果,韩微岂能不恼?

也亏得这驼子好涵养,进得府来半个字都不提及此事,面上全是无所谓的态度。只不过对李文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予回应也难怪,两家陷入如此窘境,说到底还不是拜李文革执意要陈素出来做官和耍脾气翘家辞职所赐?

陈素却没有如此好地表面功夫,这位信任录事参军入得府来便极为尖酸刻薄地数落了李文革一顿,用这位陈大娘子的话说:“太尉与丞相做得好推手,一场偌大风波过后,诸公把手言欢恭肃如初。倒霉的只有韩家和陈家,小女子才疏学浅,实在生受不得这等恩惠,这个录事参军事,不做也罢!”

李文革沉思了片刻,道:“启仁兄不必多虑。此事倒还不致如此,李相公和我本都没有自外于朝廷的心思,这且不说,即便朝廷已经认定我李文革要反,对韩家而言也非是祸而是福,我敢断言,只怕不出两个月。朝廷必为令尊加官进爵,只要韩公妥当应对,当不至于失却圣眷……”

韩微淡淡扫了他一眼:“怀仁兄说得好不轻松,难道这朝廷如今不是晋王当家,却是你当家?”

李文革没有回答他地反诘,低声问道:“启仁可曾见过皇帝?”

韩微苦笑:“我是什么位分上的人?得觑天颜难道是寻常人可做到的事情么?”

“启仁可曾见过晋王?”李文革追问道。

韩微又摇了摇头:“不曾,闻名久矣,却始终无福面见!”

李文革笑了笑,轻声说道:“当今天子圣明。晋王虽然不及者多,却也是明见卓识之豪杰……”

战场之上遍地都是伏尸,血水几乎浸湿了地表,将郁郁葱葱长满草科植被的地面染成了紫色,受伤却没有立即死去的朔方军士兵四处蠕动着,挣扎着希冀着能在这恐怖的杀戮场中寻出一条生路来。负责打扫战场的八路军新兵们哆哆嗦嗦提着并不合适步兵使用地党项马刀深一脚浅一脚在场中蹒跚移动着,对这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的敌军进行补刀和首级切割。参与作战的老兵都已经撤下去休整,打扫战场这样的工作只能由这些团练兵负责。

学会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杀死,在主要以肉搏战分胜负的古代战场上。这是最直观地训练。是练兵的“临床医学”。

这些未经丰林山新兵营集训的新兵若想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这是唯一的途径。

沈宸也知道这不合规制。但是没办法,他手中只有这么点资源,只能周转着使用,否则这场面对朔方冯家的战争根本无法进行。

应该在前线设个六韬馆分校,应该在各团练州设置新兵营建制。

沈宸已经有了这个设想,但是要将设想转变为现实,还有相当一段程序要走,可惜冯继业不会慢吞吞等下去,因此许多事情目前沈宸也只能从权。

他在军队中威望高权力重,军中除却魏逊之外没有人能够公开挑战这种权威,只要不涉及最敏感的忠诚问题,在其他方面郝克己这样的监军只有保持沉默地份。

郝克己受了伤,沈宸要指挥大局,负责封口子的两个步兵都只能由郝克己亲自坐镇,那也是这场战斗中伤亡最重的两个都,战殁者三十一人,重伤十八,轻伤二十五,郝克己身上中了五刀,最终的一处在肩胛处,锁骨几乎被砍断。

八路军中的监军军官与以往监军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些政治工作者不仅仅要行使对兵权的监督权和对军法的执行权,两军阵前,他们也要和士兵们面对同样的敌人并肩作战。

没有对监军不反感地军人,除非这个监军本身就是个军人……

要想做一个军人,绝不仅仅是穿上军装佩带军衔那么简单,是军人,就要承担军人的天然职责战斗。

因此魏逊给监军系统订立的职业说明当中最核心的两条就是:两军阵前,虽只孤身亦敢冲阵;环甲丛中,能取己方上将首级!

虽说对魏逊的文化程度知之甚深。但据说八路军大帅李文革在听到别人转述这两句话之后还是没能忍住一口水喷了自家一身。

取己方上将首级……还真是有创意,李文革联想起自己穿越之前遇到地那个胖子对刘关张三雄的区别描述关羽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刘皇叔则是百万军中取己方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不管怎么说,李文革建立监军体系的最原始目的是使这支部队不至于迅速培植起一大批大大小小地军阀。而不是为了让这支部队在最短时间内丧失战斗力。

因此监军军官必须参与阵战这一条任何时候都是必要地,监军的刀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地,包括他们自己在内!

在这个时代的军队中,像郝克己这种级别的大头目居然会在阵战中受伤,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的。在一般人地理解中,监军在战时应该是提着刀站在队伍最后面的角色,而绝不是端着木枪站在阵线最前沿的先锋。

沈宸仔细检查了郝克己的伤势。问一旁的军医:“膀子能保住么?”

军医迟疑了一阵,道:“膀子问题倒是不大,只是失血过多,需要些滋补的药材……”

沈宸正要发话,郝克己却已经悠悠醒转,嘶哑着声调开言道:“都司不要费心了。医护都亏待不了咱……”

说着他惨白地脸上浮现起一丝苦笑:“咱这个样子动不了,战果清点和战功点算,都司要和老廖交待了,咱帮不上忙了!”

沈宸点了点头:“你放心治伤吧,这种事情就不要操心了!”

医护兵们将郝克己抬了下去,沈宸自怀中掏出一张图来看了看,凝眉沉思了一阵。问身后的几名虞侯:“昨天推算出的,自这里到白盐池的山路距离是多远?”

一名虞侯上前一步答道:“一百一十里到一百三十里之间!”

沈宸抿着嘴唇又想了一阵,转身对司号虞侯道:“吹号,叫各部都正以上军官过来议事!”

司号虞侯应声,随即一阵短促的号声在尚未整理完成的战场上方响起。争,因此参军会议不能取代长史书房向各州郡直接下达命令,参军们所有的主张都要通过节度府下达到长史书房,经过长史地审议副署才能成为州命。这个制度既然是我手创,我便不会自家破坏这个制度。因此参军会议既没有人事行政权。也没有财赋军事权,参军们虽然分房理事,但对所有上行公文都只有节略建议权没有封驳决定权,对所有下行公文都只有拟定参议权没有发布颁行权。一句话,这个参军会议,是我这个节度使一个人的幕僚参谋班子,想我所想不及之事,言我所知不详之言,可以随便说话。但不能越权行事……”李文革开宗明义向自己的两位参军解释着自己设置节度府九参军的本意。

韩微轻轻点头。事权不一在任何一个政权体系内都是大忌,李文革点名这一点。是题中应有之意。

陈素却不以为然道:“恐怕这是太尉一厢情愿,所谓参赞机要倡言代笔,原本便是汉武帝设尚书台的本意,结果如何?最终还不是催生了六部之设?外间传言这九参军是太尉的九尚书,虽然眼下还看不出端倪,日后总有应验的一天。太尉若是真个要事权统一,便不该在长史书房之外设甚麽劳什子参军会议,既然设了,便不要想这个机构能够从始至终规规矩矩的,做事情的毕竟是活人,日子久了,参军变成尚书,不过是一句话地事情。”

李文革笑了笑:“韩夫人说得有理,我也没指望能管得千年百年,时势变迁,十余年便是一个轮回,这个参军会议,未来还有没有都要另说……”

其实韩微陈素都明白,目前秦固的长史书房虽然能够统管四郡。实际上仍然不过是个地方政府雏形,也就是未来如有更大的区域需要治理,设立一个新的以数州为一单位的行政区划,那么这个长史将就地变为该行政区执政长官。

但是似李文革这等有雄心壮志者。考虑的绝不是一隅一地,其考虑的是全局,是中央。

也就是说,这个“参军会议”虽小,却是未来地中央政府的雏形。

因此陈素说今日地“参军”就是异日地“尚书”,这话说地是极准地。

李文革缓了口气,道:“一州之人事财用。已是绝大事务,琐细繁冗,何况四州?这些事情我本便不擅长,交给子坚去做,正得其所。而我所做的一些事情,子坚也好。诸官也罢,却都是从未做过的。便是我自家,做这些事情也都是想到哪些做哪些,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便是希望参军会议能够为我分劳,能够让这些事情未来做得更有条理,更能事半功倍……”

说到这里李文革笑了笑:“一句话。他们做他们的事情,我们做我们的事情……”

陈素皱起眉头:“我们的事情,究竟是哪些事情?”

“多了,李文革随口答道,譬如说建昭文院,譬如说兴建书院提倡教化,推广算学,审定确立一些学术探究项目,再譬如说制定一些规制、标准。这些事情忙得我昏天黑地,连军务都无暇处置,若是没有个参议机构帮忙,这些事情我一个人是做不来地!”

陈素愕然,连韩微也颇为意外。

李文革却不管他们,自顾自说道:“有些事情我原本想先在一州搞试点,成功之后再推行开去,因此原先我本来想要韩夫人出任延州判官,便是因为延州治理已久。民生稳定。各衙署运行正常,纵然有些想不周全的。也不会出大岔子……奈何大家都反对,未经科举没有经验者不得为亲民官,这规矩自武皇以来便深入人心,我也觉得这规矩确实是有道理的,便干脆任命韩夫人为录事参军,这些事情本来便不是地方政府应该考虑之事,由节度府来做正合适……”

“太尉究竟要小女子做何事?”陈素越发地糊涂了。

李文革笑了:“录事参军说起来只是个秘书郎和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的意思,但是我这府中的录事参军却不同,我有许多事情要做,韩夫人要负责把这些事情分门别类按照轻重缓急排开次序,一件一件来做方案,有了方案,我批钱批人去做,例如眼下便有一件大事,夫人只有三月之期,能否如期做成,便要看夫人的本事了……”

陈素眉头紧锁了起来:“何等大事?”

李文革反问道:“我听陈哲兄提及过,丰裕商号若干年来账目入支、盈损计量、款项使用、资用周转均由夫人一一列具成文,丰裕商号能有今日规模,夫人居功甚伟?”

陈素警惕地看了李文革一眼,斟酌着答道:“那又如何?一个商号而已,买进卖出货值高低之道,与行政治庶又有何干系?”

李文革笑道:“大小虽有异,内理相同。一家之财,与一国之财也不过一滴水与一条河地区别而已,本质都是水,这是不变的。换而言之,国家也好,朝廷也罢,不过是一个稍微大一些、复杂一些的商号罢了,每年花多少钱、收入多少,国库盈损,钱币货殖,庶民盈损,这些都是要一一算妥当的,更要算清楚明年准备花多少钱,准备收入多少,是盈还是损,等等……”

他顿了顿,道:“从现在起州府要开秋闱,前线又在打大仗,九月份是赶不及的了,十月份科举完毕要选官,各州县长吏曹科官员均要配齐赴任,等到这件事情完成,最快也是十一月中旬了,十一月底,夫人便要拿出我延庆四州的总预算和每州的分预算……”

见韩陈夫妇俩已然听得目瞪口呆,李文革缓缓拿出了一本用线装订起来地小册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这里是某关于国家财赋之学的一点心得,夫人若是不嫌某的学问浅,可以参考一

陈素狐疑地扫去,只见小册子的封面上用骆一娘那娟秀的字体浅浅写着四个计划经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