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三百一十一章 全国人口普查

甲午之军工霸世 第三百一十一章 全国人口普查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0:32 来源:笔趣阁

的确,别的不说,光是洗漱用品,放到外面就值不少钱了,牙刷牙膏如今还都是稀罕物,特别是前者,由于塑料还没发明,牙刷只能用产量有限的猪鬃作为鬃毛,后者还是高档毛刷的必需原料,比如军舰上漆就只能用猪鬃毛刷,因此价格十分昂贵;而且固定在刷柄上也得通过手工而无法进行工业化生产,因此造价进一步提升,自耕农一年的收入都不够让全家配齐哪怕是最差的牙刷。而肥皂、特别是香皂在市面上的价格同样不菲,就算是国内的中产之家,也只能省着用,往往洗好几次澡才用一次香皂。

而更得刘兰馨喜爱的雪花膏与护手霜这两种护肤品,说起来这还是李晖最早的民用发明,由于在大学药剂学实验课上曾经亲手配制出来过(甚至因此对使用这些东西产生了轻微的心理障碍),胶东老根据地、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化工厂落成后,李晖第一时间就将其“发明”了出来,结果立刻就引发了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哄抢。由于首家化工厂只是试验性质,产量十分有限,地基计划中兴建的大型化工厂又还未投产,因此产品严重供不应求。而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日用品又首先是按级别来直接以仅仅稍高于成本的价格供给干部(包括有品级无官职的那些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流入市场的更是少之又少,结果价格被炒得极高。

好吧,经过革命和土改这两重清洗,国内家庭总资产超过十万华元的富人已经是百不存一,而且剩下的那点人又基本都被收编进了体制内、位置还大都不低,一般都能够或多或少地获得“特供”,自然不会花大价钱购买,真正炒作这些日用品的主力其实是来华的外国人。由于目前西方尚未有这一类的产品出现,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有段时间来华的外国人以数百英镑一瓶的价格买回去倒卖,居然还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因为西方的贵妇甚至愿意花上千英镑的天价来购买,李晖也不知道该说是西方人太有钱、还是女人太疯狂。

而家用电器虽然没大多没这么受欢迎(没钱的买不起,有钱的雇佣人来做或者是采取某些土办法【比如硝石制冰来代替冰箱】反而更便宜。),但市场价格却也不低,再算上“领导先用”的新药,李晖这位国家元首的生活花费其实高得吓人,不怪刘兰馨会那么说。

“那不一样,护肤品、电器、药品这些东西之所以贵,不过是刚出来,产能还没上去而已,即使是牙刷,随着猪鬃产业的发展,价格也会大大下降,几年之后它们肯定会进入寻常人家,我们这些领导干部只是更早一点用上,不至于会脱离群众,而且还有利于这些新产品的推广。”,李晖听出了刘兰馨的疑问,也不瞒她,直接就道出了自己这么规定的考虑,“而那些高档首饰衣物就不一样了,它们都是不能量产的,也就是说,普通百姓永远都不可能享受到,如果高级干部追求这些东西,人民群众必然不满。而且这种不满无法消除。另外,从某种程度上,那些东西的实用价值也未必就有多大,卖得那么贵不过是以其稀有彰显不同寻常的逼格罢了,而这对于干部来说,却是最要不得的。”

“会让老百姓觉得官老爷高高在上?”,刘兰馨果然蕙质兰心,立刻就明白了过来,看向李晖的目光也不禁多了几分敬意,能有这样的心思,说明是真正将老百姓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成为中国的领袖,真是大幸!

李晖注意到她表情的变化后却稍稍有点怅然,因为明显是敬多于爱啊!

后来两人的夫妻关系果然如李晖预料的那样,虽然称得上相敬如宾,但却始终都没有那种甜蜜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成为政治家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不过,刘兰馨却完全当得上贤内助的评价,除了妻子的本分之外,她有意无意之中还帮助李晖发现了不少工作中的疏漏,尤其是在建国初期。

生化兵的能力不差,但是缺乏主动性的毛病实在是太让李晖头痛了,那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或者是执行的时候暴露出严重问题来的,他们还能发现和上报,而那些短时间内看不出后果的、或者只是会带来不便降低效率的,他们就经常视若无睹了。比如全国人口普查这件事,李晖是直到自己成婚之后,刘兰馨问他是喜欢男孩女孩的时候,李晖才终于想到要做......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能够直接统计到的经济数据都是总量,但是真正能够反映生活水平的还是人均的数据,如果人口数据不准确,人均数据又如何能够准确?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之前沿用的满清估测的人口数据果然严重失实,一直号称是四万万人口,但第一次全国普查之后,李晖却惊讶地发现华夏共和国的人口竟然已经接近5亿!固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建国后两年内诞生的小儿,还有缅甸和暹罗的人口也并入计算的影响,但算下来甲午战前中国本土人口至少不会低于4.7亿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以传统说法的4亿来算,统计数据的谬误就太大了。

这一发现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让李晖意识到了中国老百姓比他原先估计的要更加贫困,在收入很低的水平上少个20%,那影响是非常大的,贫困家庭甚至可能活不下去。

于是,原先一些更注重长远的建设计划被推迟了,而移民、军屯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则进一步加大,化肥厂更是排到了工业建设的第一顺位。在工业限于受教育人口不足而难以发展到太大规模的现状下,农业增产显然是最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而比起周期很长的良种培育,开荒、水利和化肥见效的速度无疑要快得多,李晖终究没有斯大林那样狠心,就算要勒紧裤腰带加快建设,也至少得先把温饱给解决了吧?(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