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四十一章 检验战斗力(三更求票)

战马非常优秀,但受限于目前陆军武器科技的进度,这些骑兵的武器却着实不怎么样,李晖只能给他们提供单发步枪、马刀、左轮手枪和手榴弹,对付装备更差的普通盗匪团练时还好,一旦碰上换装了洋枪洋炮的精锐清军和某些实际上是正规军的特殊“团练”,他们在武器装备上将没有任何优势。

不过这也不死没有好处,如果这些生化兵在武器装备没优势的情况下还能将清军打得满地找牙,那就更能充分证明他们的战力确实强大,到那时李晖就可以大胆地给他们增派援军并送去新研制的各种先进武器了。

考虑到骑兵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显出威力,同时样本增大后也可以降低运气对战果的影响,因此就算心里十分肉痛,李晖还是咬牙一口气招募了80个骑兵出来,差不多是两个骑兵排的编制。

考虑到日后队伍的扩编需要有领导力的军官,而自己到时候虽可再派一些生化兵过去,却不宜直接将老大的位子接管,因此这80个骑兵当中还有2个是5级兵。

此外,李晖还配给他们医护兵、工兵、宪兵和技师各2个,这些兵种虽然不能骑马作战,但以此代步还是没问题的。说起来,若非步兵只会骑马而不懂伺候、难以长期保持马力,李晖这个“小气鬼”肯定会为了省钱招步兵当成龙骑兵来用......

出于某种恶趣味,李晖直接以梁山好汉的名字给这些生化兵来冠名,两个首领分别叫做宋江和晁盖,下面那些就任其自选。

不过这其实也符合绿林道上的惯例,落草为寇后为了避免祸及家人,往往都会给自己起一个化名,而这些“好汉”又大多没什么文化,往往会直接抄袭那些评话里英雄豪杰的姓名,宋江晁盖那算是小儿科了,还有更牛逼的,比如明末起义军主要首领之一的罗汝才就曾化名“曹操”......

李晖的骑兵队才派出去没两天时间,老李就再次召见他,又告诉他一个不太好的消息,由于有事急需用钱,北洋衙门只能给他200万两银子的投资,这让李晖倍感失望。

好在李鸿章也知道他的难处,同意开始两年里矿山和交通设施的收入免于上缴,都归李晖分配,还表示如果银子不够,铁路和港口可以不建,另外200万两银子也会更快地拨付。

意识到这已经是老李底线,李晖只能同意,但铁路和港口他是一定要建的,考虑到所需的钢轨、道钉乃至于水泥等关键物资都可以利用系统生产,再加上先进管理制度所节约的人工成本,就算只有200万两银子,李晖其实也有把握完成二号计划,只是自己从中得不到多大的好处罢了。

但这不重要,关键在于金银矿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人,铁路与港口的建设就不同了,而这些工人,在李晖心目中是比金银更加重要的资源。

根据二号方案的建设要求,李晖最多可以招募5万工人,这五万人可都是青壮劳动力,只要能将他们教育、发动和组织起来,再利用系统生产的武器装备将其充分武装,那就是一支精锐的部队,就算还不足以统一全国,也至少能够割据一方建立根据地了......

相对来说,发动是最容易的,中国农民虽然平时忠厚老实,但只要有能够人带头,在生活艰难的时期很容易群起响应,要说农民起义的次数,西方历史上的全加起来也不及中国的一个零头。

但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往往很难组织好,历史上除了少数例外,大多都呈现出十分混乱的状态,与其称为是起义,还不如说是暴乱,这样的乌合之众自然不可能有胜利的希望。

而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之所以很难组织好,归根到底是由于持续了两千年的小农经济,这跟西方古代建立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农村社会有很大不同。

中国农民是易动员难组织,起义次数极多。规模也常常极大,但是至少在初期大都缺乏战斗力,很多朝代末期在外战中屡战屡败的官军在镇压农民时都能够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百。而西方的农民则是难动员易组织,历史上起义很少、规模也相当有限,几万人参加的都算是大起义了,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却普遍很强,一开始就有能力击败同一数量级的正规军,最后的失败也大多是因为兵力不足而非战斗力不行。

因此在中国,农民起义(以及以农民为起义军主体的其他类型的起义)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就在组织上,只要有办法将农民组织好,以中国农民世界上少有的吃苦耐劳和天下第一的庞大数量,起义想失败都难。

不过这对李晖来说,同样算不上是太大的困难,因为他有系统和生化兵,以后者作为骨干可以将几十倍数量的农民组织起来,而中国人又特别聪明,就算入伍前是文盲,经过最基础的扫盲和严格训练后也不难成为合格的士兵,以军事素质出类拔萃(枪法之类的技术水平李晖已经了解过了,担心的只是实战能力。)的生化兵作为教官,最多一年时间就能将他们训练成型......

而且生化兵还能顺便帮他们扫盲,虽然并不具备教师的能力,但只要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帮青少年扫盲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倒是简化字方案与扫盲课本更加重要一点,为了早日完成,严复甚至辞去了当初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官职,这让李晖非常感动。

不过严复这也是没办法,如果只是这两项工作,他与李晖一起(不过李晖事多,主要还是严复在干。)忙上几个月就能完成,请个长假就行了,但李晖还委托他编纂一部只收录三千个常用汉字、而且都采用简体并附有拼音索引的简明字典,这项工作可就费时费力了,严复也没有别的办法。

不过这倒是促使严复下决心把大烟戒了,闻讯后李晖很为他高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对于清末文人的看法(当然仅限于那些有进步倾向的),虽然很容易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自暴自弃,但只要能够看到中国复兴的希望,他们其实并不缺乏勇气和毅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