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88章 野心勃勃

帝国争霸 第88章 野心勃勃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战争的对抗手段一直都在发展与进步,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长期称霸战争舞台。

在战场上,攻守双方一直是交替领先。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面对的,也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在研制“金钟罩”系统,也就是以无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舰载防空系统之前,帝国海军面临的最大威胁,也就是在前后大约10分钟内,射来的30枚重型反舰导弹所构成的饱和攻击。

按照这个标准,帝国海军确定了防空巡洋舰的基本性能,并且由此确定了“金钟罩”系统的技术参数。

以当时的设想,在低威胁海域只需为航母战斗群配备一艘防空巡洋舰,而在高风险海域配备2艘。

在理论上,2艘“青州”级就能够应付最高级别的饱和攻击。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确定了64艘的采购量。

在15支航母战斗群各配备2艘,此外在15支两栖突击群各配备2艘,剩余4艘充当分舰队旗舰。

因为巡洋舰的在航率超过了航母与两栖攻击舰,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有8艘左右的巡洋舰处于能够调用的战备状态。如果有需要,可以把这8艘巡洋舰加强给没有航母与两栖攻击舰的战术编队。

此外,正是需要充当分舰队旗舰,或者是指挥战术编队作战,“青州”级才保留了旗舰功能。

虽然得益于电子设备的普及,增加旗舰的指挥系统,并没大幅度提高造价,但是与吨位不相称的战术指挥中心,占用了大量内部空间,还导致重心升高,挤占了本来就不够多的冗余排水量。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青州”级几乎没有改进余地。

其实,这也是后来拆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放弃制海作战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当时的情况,64艘“青州”级是绰绰有余。

显然,这只是一厢情愿。

要说的话,“青州”级产生的最为突出的影响,就是刺激了敌人,让西陆集团着手研制更先进的反舰导弹,以及性能更加强大的导弹发射平台,并且通过增加一次投射的导弹数量提高打击力度。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可靠情报,西陆集团已经有能力,在一个持续时间为5分钟的攻击波中投送60到80枚,射程超过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多个方向上同时发起突击。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精心打造的“金钟罩”防空系统差点就成了摆设。

即便是2艘“青州”级,在面对同时从多个方向上射来的60到80枚重型反舰导弹,也肯定束手无策。

其实,就算是2艘升级之后的“青州”级,也无法百分之百的击落32个目标。

按80%的概率计算,2艘“青州”级最多能拦截26个目标,剩下的几十枚反舰导弹足够干掉整支航母战斗群。

在航母战斗群里面再编排几艘防空巡洋舰?

这个想法很好,实施难度却很大。

把地位相当的两栖攻击舰队算上,意味着需要增加30到60艘防空巡洋舰。哪怕巡洋舰的在航率更高,也要增加20到40艘。虽然“青州”级是“低配”的备胎,但是安装了垂直发射系统之后,造价并不低。

跟驱逐舰与护卫舰相比,更加谈不上便宜。

通过增加防空战舰的数量来提高防空能力,效费比根本没办法接受。

说得直接一点,敌人只需要增强一次投射的反舰导弹的数量,就能够迫使帝国海军建造更多的防空巡洋舰。只是从效费比的角度来看,帝国海军就已经输了,因此增加防空巡洋舰的数量也只救得了一时之急。

增强单艘战舰的战斗力?

这个办法看着不错,实施难度却非常巨大。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关键还是提高雷达的性能,比如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取代无源相控阵雷达。

即便到了现在,有源相控阵雷达都没成熟,电子设备难以做到小型化,导致整套系统的质量太大。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规划,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在10年之后取得突破,就已经非常不错的了。

如果仍然用无源相控阵雷达,防空巡洋舰的作战能力就很难有实质的提升。

当然,帝国海军也在别的方面想办法。

做为次优选择,提高防空导弹的性能,也能提高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

比如,采用kk-12a的主动导引头来改进dk-8,从而使舰载远程防空导弹具备末端自导能力,不再需要战舰用照射雷达提供引导,从而提高末端的拦截效率,以及不再受火控通道限制。

此外,帝国海军还在信息领域下功夫。

简单的说,就是把防空巡洋舰与舰载预警机整合到一起,通过高速数据链让预警机引导防空导弹拦截来袭目标。如果能提高预警机的雷达性能,比如让预警机的雷达照射目标,甚至能够绕过防空巡洋舰,由预警机控制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进行作战,特别是对付超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

还有,就是想办法提高导弹的有效射程。

最新的dk-8d已经达到200千米,而在设计中的dk-8e,因为采用了高抛弹道,理论上能够拦截400千米外的目标,至于才开始研制的dk-8f,海军明确要求具备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

可问题是,这些努力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只有2艘防空巡洋舰,很难照顾到所有方向,防空网必然存在漏洞。

正是如此,在高风险海域活动的时候,帝国海军通常让2艘,甚至3艘航母组成一支航母战斗群,从而用3到6艘防空巡洋舰掩护整个航母战斗群,用更多的防空战舰应付更大的威胁。

不过,这种战术也存在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不能无限制扩大航母战斗群的规模。

三航母战斗群已经是极限了。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在执行作战任务期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的间隔距离,而帝国海军规定至少都是20千米,护航战舰与航母也要保持10千米以上的距离,以免对正在起降的舰载机产生影响。哪怕3艘航母按照品字型排列,而且防空战舰分布在四周,掩护区域的半径都超过了40千米。

再远,就在视距之外了。

也就是说,如果再增加一艘航母,哪怕是增加防空巡洋舰的数量,掩护航母的力度也不会有明显增强。

显然,这也失去了扩大战斗群规模的意义。

当然,指挥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找遍办法之后,帝国海军最终还是回到正道上,或者说是直面防空战舰不足的问题。

让战斗群里的护航战舰全都具备区域防空作战能力!

首先被选中的,也就是吨位仅次于巡洋舰的驱逐舰。

在“青州”级之前,帝国海军就打过驱逐舰的主意,还设计与建造了3个级别的导弹驱逐舰。只是这些导弹驱逐舰都不是很成功,其中2级有试验性质,在各建造2艘之后就草草收场,另外1级建造了6艘,不过因为满载排水量高达15000吨,在服役之后归入了巡洋舰行列。

往简单说,就是防空导弹系统太复杂,很难装在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上。

在帝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仍然是所谓的“通用驱逐舰”,具备中程点防空能力的反潜驱逐舰。

数十年来,驱逐舰的首要任务是反潜。

所幸的是,在“金钟罩”系统诞生后,为不到10000吨的驱逐舰配备区域防空系统,不再是什么难事。

不要忘了,“青州”级的满载排水量不到12000吨。

也就是说,适当的降低要求,比如减少火控通道的数量,少装三分之一的导弹,再适当的省去其他的作战指标,就能够把搭载“金钟罩”系统的战舰控制在10000吨以内,也就可以归在驱逐舰的行列里。

当然,关键是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

在“青州”级的建造进入快车道,也就是在大约8年前,帝国海军就启动了新一代通用驱逐舰的招标工作。

仍然使用“通用驱逐舰”的名头,其实是为了更加方便的在论议两院获得拨款。

受此限制,新式通用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被限制在8000吨。

这个指标,直接限制了新式通用驱逐舰的性能。

帝国海军明确要求,新式通用驱逐舰必须得搭载“金钟罩”系统,区域防空作战能力得达到“青州”级的70%。这就意味着,至少要配备3部照射雷达,且垂直发射系统的载弹量不低于90枚。

虽然是按比例缩小,但是建造战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基础性能,比如至少要达到30节的航速、不低于7500海里的巡航力、保持足够的损管人员、最少45天的自持力、乃至受创之后的生存能力,都没有降低或者减少,也就需要提供足够的吨位。

严格说来,比传统的通用驱逐舰还有提高。

因为“金钟罩”系统对战舰的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用在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上,需要采用“宽体”船型增强在高海况下的航行稳定性,而这必然会加大航行阻力,也就需要配备功率更大的推进系统。

可见,要整合到一艘满载排水量8000吨的战舰上,依然有很大难度。

哪怕在设计的时候,帝国海军把满载排水量放宽到8500吨,续航力指标也由7500海里降低到了5000海里,意味着能少装几百吨燃油,少几个油舱也能减轻结构重量,可是依然很难达到全部的设计指标。

最后,帝国海军不得不再次做出取舍。

直接放弃搭载直升机的能力,只是保留直升机飞行甲板,以及全套的基本保障设备,能够为反潜直升机提供燃油与反潜鱼雷,甚至进行简单的维护保养,在舰队范围内支持反潜直升机作战。

此举,节约了大约800吨排水量。

在单独作战的时候,没有搭载反潜直升机,意味着缺乏远程反潜能力,基本上无法单独执行反潜任务。不过在航母战斗群内,能够搭载反潜直升机的战舰并不少,只是航母就能够搭载十几架反潜直升机,因此就算驱逐舰没搭载反潜直升机,对航母战斗群的反潜作战能力也没多大影响。

关键还有,在帝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里面,远程反潜的主力是舰载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其实只是补充力量。

有趣的是,帝国海军为驱逐舰保留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还换成重型反舰导弹,只是没有再装填能力,也没有设置内部弹仓。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做出的这个取舍,明显是针对纽兰海军。

不管怎样,帝国海军是全球海军,需要面对所有的挑战,也就必须针对所有的假想敌来打造战舰。虽然对付西陆集团的海军,不需要多强大的反舰作战能力,主要是反潜,但是面对纽兰海军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反舰作战能力,而且不能完全依靠舰载航空兵,战舰自身就得有反舰作战能力。

此外,两套4联装反舰导弹反射装置,再加上8枚重型反舰导弹,总共不到100吨。

正是如此,才有了“杨城”级通用驱逐舰。

不过,该级的首舰在去年年底才下水,而且帝国海军不是很看好这种战舰,第一批只订购了8艘。

当然,更有可能是等待局面好转之后,再采购其改进型。

哪怕大战已经爆发,第一批4艘“杨城”级也要在明年年初才能交付,帝国海军现在能够依靠的,仍然只有“青州”级。

在第51特混舰队里面,就有3艘“青州”级。

其实,总共是4艘,只是其中的1艘留在了亚历山大港,负责掩护即将由窄海进入陆心海的运输船队。

要说的话,掩护运输船队是“青州”级的主要任务之一。

毕竟,并非所有任务都要动用航母战斗群,很多时候的护航任务,根本就用不着让航母出马。

3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加上5艘“卢城”级通用驱逐舰与6艘“南安”级反潜护卫舰,哪怕驱逐舰与护卫舰都具有点防空能力,李深智也很担忧,因为以他的判断,这点防空力量根本就顶不住敌人发起的攻击。

关键就是,陆心海太狭窄了。

其实,李深智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在东陆心海部署航母。

任何一名海军将领都能看出,陆心海根本就不适合航母作战,哪怕是在海域相对较为开阔的东部。

往陆心海部署航母,差不多等于送死。

只是,李深智同样明白,如果没有航母战斗群,肯定守不住夕梵运河,更不要说是进军墨海。

不管怎样,现在都只能顶着头皮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