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134章 跌宕起伏

帝国争霸 第134章 跌宕起伏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东望洋的中部,霍瓦依群岛以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旗舰“刘长勋”号。

虽然帝国海军还有2艘专职旗舰,但是分配给东望洋舰队的那艘,一直留在那球港,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舰队对抗演习的时候才会离开码头,载着舰队司令官,以及100多名参谋官兵出海活动几十天。

因为舰龄超过了30年,所以帝国海军不再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特混舰队的旗舰依然是司令官坐镇指挥的航母。

战后几十年里,帝国海军舰队编成与战术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大战结束之后。

大战后期,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就已诞生,还被迢曼空军派上了战场。因为战局在协约集团掌握之中,战略优势也极为明显,加上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程偏短,所以没有得到帝国的重视。

直到大战结束,在空军成立之后,才装备了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短短几年之内,也就是在新历110年前后,喷气式战斗机就淘汰了空军装备的所有活塞螺旋桨战斗机,统治了天空。

只是,海军没这么幸运。

虽然在战后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解决了很多性能缺陷,比如说“战-1a”,即帝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作战半径达到了700千米,后来的改进型在携带2具副油箱之后超过1000千米,但是与活塞螺旋桨飞机比,喷气式战斗机还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对海军航空兵来说完全无法忽视的问题。

着陆速度太大,允许的最小速度远远超过了活塞螺旋桨飞机。

空军的战斗机,可以在长度超过2000米的跑道上降落,因此着陆速度快一点,不算是大不了的问题。

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就没这么幸运了。

因为飞行甲板长度有限,所以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得足够的低。

对大战期间建造的航母,尤其是几十艘“行省”级大型航母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的突出。因为飞行甲板受到舰体长度的限制,没办法延长,所以就算这些航母在战后陆续接受了现代化改进,用上了斜角甲板,着陆区的长度也不够,必须对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做出严格限制。

这样一来,低速性能糟糕的喷气式战斗机根本没法上舰。

结果就是,在帝国空军,乃至全球空军都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喷气时代的时候,帝国海军航空兵依然在使用活塞螺旋桨飞机。

帝国海军的影响力,在这几年跌到了谷底。

因为活塞螺旋桨战斗机性能太差,没法确保舰队制空权,还一度出现了“航母无用”的论调。

这个时期,帝国海军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就是在大战期间累积下来的家底。

舰载战斗机不够好,只不过航母有几十艘!

关键还有,海军同样能够从技术进步当中获益。

随着为了搭载喷气式舰载机,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一种航母,即带有浓烈试验性质的“帝都”级建成服役,在新历112年的年底,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也进入了喷气时代。

紧接着就是长期压抑之后的井喷。

在新历112年,第一艘“行省2”级完成代号“契约”的现代化改进,把直通甲板换成向左倾斜11度的斜角甲板。此后发几年,除了因为受损提前退役的3艘,剩下的23艘“行省”级与“行省2”级都接受了类似的现代化改进,换上了斜角甲板,从而具备了搭载与使用喷气式舰载机的条件。

与此同时,空气动力学也在飞速发展,加上性能更先进,可靠性更高的航空发动机,大量性能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陆续问世,之前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也在工程师手里逐一得到解决。

到新历119年,最后一艘“行省2”级完成现代化改造,加上新建的大型航母,帝国海军总共拥有36艘攻击航母。

此外,还有27艘反潜航母,17艘能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两栖攻击舰。

这个时期,帝国海军简直是如日中天!

当然,主要指的是数量。

比如在36艘攻击航母当中,没有一艘的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帝国海军寄予厚望的“陈炳勋”级还在船台上建造,至于更加强大的“薛远征”级,连设计都没完成。

当时的帝国海军其实是大而无当。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发起了战后第一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主要就是针对航母。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航母的战斗力不够强。

拿“帝都”级来说,这种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的大型航母,只能搭载80架飞机,载机数量反到不如大战期间的大型航母。如果需要舰载机执行打击任务,就无法搭载太多的反潜巡逻机。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占用了飞行甲板,所以就算装上几架反潜巡逻机,也未必能派出去执行任务。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1艘航母不够,那就把几艘航母编在一起,根据不同的作战要求,在一支战斗群里面编入数艘不同类型的航母。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

在此之前,为了保持战斗群的一致性,往往把同一个级别的两艘或者三艘航母编在一支战斗群内。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通常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将根据作战强度,比如可能遭遇的威胁,编入1艘到3艘攻击航母,以及1艘或2艘反潜航母。如果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或者支持陆战队发起两栖登陆作战行动,需要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还可以编入1艘到3艘两栖攻击舰。

如此一来,一支战斗群最多有8艘“平顶船”,可搭载约400架固定翼舰载机。

像这样一支航母战斗群,在当时能够打垮几乎任何一个对手!

即便是面对西陆集团与北孤集团,也只需要调集3支航母战斗群,就能获得绝对的制海优势。

当然,问题也非常突出。

“满编”状态之下的航母战斗群,需要约30艘护航战舰与保障舰船,得由近3万名海军官兵来驾驭这些舰船。如果把后方基地的人员也算上,维持一支满编航母战斗群,差不多需要10万名官兵。

在大战之后的和平时期,这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负担。

按照这个编制体系,如果帝国海军按第一轮军事改革的安排,把兵力缩减到120万,在扣除了非战斗人员之后,最多只能维持7支航母战斗群。当时的帝国海军,需要18支航母战斗群来维持全球部署。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建造航母的时候,一直求“大”的关键所在。

虽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综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点的航母少,而且掩护1艘大航母需要的护航战舰也更少,即大航母对人员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关键还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时代的需求。

这里,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搞的第二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这次变革同样由舰载机开始,即舰载机性能的提升,要求海军必须建造性能更好的搭载平台。

在新历120年之前,超音速时代就已到来。

可惜的是,海军再一次落伍。

到新历121年,也就是“陈炳勋”号建成交付,帝国海军航空兵才进入超音速时代,当时只有“陈炳勋”级能够搭载帝国海军装备的超音速舰载战斗机,其他的航母,都因为飞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弹射器的功率不够,或者是机库高度太低,都没法搭载与运作这种新式舰载战斗机。

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小型舰载机具备了超音速飞行能力,海军的其他航母才具备搭载超音速舰载战斗机的能力。

只是,“陈炳勋”级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帝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着重强调了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质。

性能强大的“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就是这次改革的物质基础。

因为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鉴了前面几级大型航母,特别是“帝都”级的经验教训,所以“陈炳勋”级依靠8万吨的满载排水量,获得了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性能,比如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陈炳勋”级其实是化繁为简,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陈炳勋”级搭载的90多架舰载机,就能应付一场低烈度战争,没有必要编入其他“平顶船”。

如果是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就让2艘或3艘“陈炳勋”级组成特混舰队。

当然,这还跟性能先进的舰载战斗机有关。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6”。

“战-6”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第一种多用途舰载机,第一种两倍音速舰载机与第一种双座舰载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第一种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同时代空军战斗机的舰载机!

“战-6”极大的简化了舰载航空兵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1个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需要5种作战飞机,有“战-6”之后,一下就减少到了3种。

如果不是海军强调远程打击能力,而“战-6”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比重型舰载攻击机短了一大截,甚至能够取代“攻-5”,让帝国海军在30年前就把舰载作战飞机减少到2种。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一直在努力减少舰载机的种类,因为这是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效率与降低后勤负担的不二之选。

可惜的是,即便过了30年,航母依然要搭载3种作战飞机。

因为性能极为出色,所以“战-6”不止是统治了帝国海军的航母甲板,还夺走了一直属于空军的出口市场。

在停产前,“战-6”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约3000架用于出口。

此外,帝国海军退役的“战-6”,也有很多被当成过剩物资,在进行必要改进之后,援助给友好国家。

空军同时代的“战-8”,总产量不到3000架,而且几乎全都是自用。

只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强调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跟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在“陈炳勋”级服役后不久,帝国遭受了战后首次惨败,输掉了波伊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几乎耗光了帝国的国力,大战的红利更是挥霍一空,帝国在此后被迫开始进行战略收缩,但是在新历130之前,负责维护全球利益的帝国海军,仍然需要保持扩张的势头。

这不是在逞能,而是必须站出来撑起场面。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梁夏帝国在波伊战争之后,就立即进行全面收缩,那么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必然会分崩离析,帝国的声望必然遭受重创,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第三次全球大战。

如果把超级霸权在全球范围的对抗比喻成战斗,那么在大部队撤退的时候,必须得有部队留下来断后。

显然,负责“断后”的就是帝国海军。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进行的扩张,得受到严格限制。从总体上看,更像用来欺骗敌人的虚张声势。

对海军的拳头,航母战斗群进行调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时,帝国海军大肆鼓吹攻击性,夸大“陈炳勋”级的作战能力,说是引导海军的发展潮流,其实是在搞战略欺骗。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海军的扩张势头只保持了几年。

在新历137年,帝国当局正式承认纽兰共和国,并且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帝国海军的“扩张”正式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早在10年之前的新历127年,帝国海军的实力就跌到了谷底。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遇到的第二个低谷期。

不管帝国海军把“航母打击群”吹得有多么的神乎其神,仅保留了15艘航母,就足以说明问题。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的努力并没白费。

在某种意义上,帝国海军在战后的第二轮变革,其实是在为第三轮变革做准备,更想是**到来前的铺垫。

说得直接一点,第二轮改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增强战斗力,而是要从战后独霸全球所产生的迷失当中走出来,以便应对全新的国际形势,即在纽兰共和国振兴之后,帝国海军独霸全球的时代就已结束。

不管帝国海军的高层怎么想,都必须认真对这个实力相当的对手。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在周涌涛上任后,也就是新历的144年,开始了重铸辉煌的第三轮变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