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135章 超级航母

帝国争霸 第135章 超级航母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之前,海军第三轮改革就已开始。

标志事件就是:“薛远征”级超级航母在新历127年获得了批准,在新历128年的年初正式动工建造,在3年之后下水,最终在新历134年年底交付给,帝国海军由此迈入了“超级航母时代”。

有趣的是,该级第一批次的3艘,即“薛远征”号、“白止战”号与“廉旭升”号,仍然被称为攻击航母。

这恰好反应出帝国海军进行编成与战术变革的历程。

之前已经提到,在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把航母分成了“攻击”与“反潜”两种,并且以航母战斗群为舰队基本作战单位。在“陈炳勋”级服役之后,出于战略方面的考量,将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攻击群,因此“攻击航母”依然保留了下来,只是不再建造专门的“反潜航母”。

这个时期,一般是把那些即将退役的老旧航母当成反潜航母使用,主要就体现在舰载航空兵的编成上。说得简单点,反潜航母会搭载更多的反潜巡逻机与反潜直升机,并减少攻击机的数量。

在大战当中建造的“行省”级与“行省2”级,最后几乎都以反潜航母的身份退役。

清楚可见,在第一批“薛远征”级服役的时候,帝国海军的战术思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薛远征”级似乎只是“陈炳勋”级的放大版。

事实并非如此。

没转变过来的,其实是帝国高层,帝国海军沿用“攻击航母”的称呼,无非是想更加顺利的获得拨款,好尽快启动建造工作。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薛远征”级本身就是被“逼”出来的结果。

虽然在新历125年前后,帝国海军就提出,“陈炳勋”级的吨位仍然不够,在运作舰载机的时候受到限制,持续出动能力无法满足高强度作战需求,但是对建造吨位更大,造价更加昂贵的超级航母,不止是论议两院的大老爷,即便是国防部长,以及第二次出任帝国首辅的廉旭升,都没多大的兴趣。

正是如此,在完成第一批3艘的建造工作之后,“陈炳勋”级才再次获得拨款,有了第二批3艘。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当局的注意力放在波伊战争上,就算廉旭升愿意支持海军,那也是爱莫能助。在战略收缩的大趋势之下,不管海军有多么重要,都不能跟帝国的总体战略背道而驰。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也许还有第三批“陈炳勋”级。

原因也很简单,“陈炳勋”级是当时最强大的航母,不管是纽兰海军的“纽兰”级,迢曼海军准备建造的“普鲁士”级,或者是布兰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级,都比“陈炳勋”级差了一大截。

只是,强大的“陈炳勋”级,同样给了头号竞争对手巨大的刺激,成为对手发誓都要超越的对象。

这个“头号竞争对手”就是纽兰海军。

仅仅2年之后,即新历137年的年初,军情局截获了一份极为关键的情报,纽兰海军已经开始着手设计10万吨级超级航母,而且打算在本十年内动工建造,争取一举超越帝国海军的“陈炳勋”级。

虽然在理论上,纽兰海军绝对不可能一举超越帝国海军,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建造几十艘航母,但是让纽兰海军率先动工建造超级航母,帝国海军必定会颜面无存。

对雄霸全球的帝国来说,同样是奇耻大辱。

说得更加严重一点,帝国称霸全球的根基都会受到动摇。

此后不久,一名叛逃的,准确说是军情局策反的纽兰海军军官证实了这份情报,纽兰海军确实在设计超级航母,而且建造设计已经完成一大半,肯定能够在明年,即新历128年的中期动工。

在理论上,建造设计只需要完成75%,就能够开工。

虽然这名军官同样提到,这种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并没有达到10万吨,但是在提交给首辅与论议两院军事委员会的报告当中,军情局的官员耍了一个小手段,用的以2000磅为基准单位的短吨,而不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吨,更加不是以2400磅为基准单位的长吨。这也算是帮了海军的大忙。

1短吨仅0.907标准吨。

这么换算,9万多吨的大型航母边成了超过10万吨的超级航母。

一番折腾下来,在新历137年的第二季度,论议两院通过了由首辅提交的提案,超级航母的设计工作正式启动。

关键就是,必须在纽兰海军之前动工建造!

留给舰船设计师的时间,1年都没有。

如果重新设计,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是几十万张设计图,就能让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忙活好几年。更何况,重新设计肯定得听取军方意见,按新的战术标准确定具体性能指标。

所幸的是,不需要重新设计。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的首席工程师,依然是赵禹。

其实,“薛远征”级就是赵禹的最后一个作品。

为了及时开工,赵禹提出了一个取巧之法,在“陈炳勋”级的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来完成超级航母的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就是进行简单的放大处理,先把吨位提上去。

其实,这也是最简单的部分。

“陈炳勋”级的基础本来就不错,而且满载排水量超过了8万吨,飞行甲板的尺寸足够运作40吨级的舰载机,帝国海军航空兵在短期内不会谋求更大的舰载机,也就不用对飞行甲板动大手术。

这样一来,舰体长度基本确定了下来。

具体布局同样不用大改,第二批“陈炳勋”级对飞行甲板的布局做了调整,已经相当完美了。

至于提高吨位,其实就是增加舰体宽度与吃水深度,扩大舰体内部的可用空间,并且改善内部的舱室结构。关键是,利用扩大的舰体,安装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并且扩大弹药库与燃料舱。

总而言之,在保持载机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多出来的2万吨能解决“陈炳勋”级存在的性能短板。

正是如此,只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就完成了设计工作。

随后,论议两院批准了第一批3艘的建造合同。

在新历128年4月,“薛远征”号在浦州造船厂铺设第一块龙骨。

第二阶段,就是对初始设计进行改进,解决存在的问题。

因为“陈炳勋”级的设计已经相当的完善,特别是在总体舰型没大的问题,所以第二阶段的设计工作,并没有对“薛远征”级的外形做出大改,主要集中在内部,而且都是小范围改动。

要说的话,主要针对的是各个子系统,尤其是动力系统。

第一批3艘“薛远征”级的标准排水量接近8万吨,满载排水量刚好超过10万吨,配套的4台蒸汽轮机,输出功率仅有30万马力,只比“陈炳勋”级提高了2万马力,远远算不上强大。

关键还有,“薛远征”级的舰体更宽,吃水也更深,航行阻力远大于“陈炳勋”级。

虽然“薛远征”级采用的蒸汽弹射器更加先进,消耗的蒸汽更少,在作战航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低。

比如说“薛远征”级在以每2分钟1架的速度弹射舰载机的时候,能够以30节的航速航行4个小时,或者是以每分钟2架的速度弹射舰载机,确保在至少1个小时之内,航速不会低于30节。“陈炳勋”级在这两种情况下,把航速保持在30节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个小时与半个小时。

但是相对来说,这套动力系统依然不够好。

“薛远征”级的设计航速仅有31节,只比海军提出的30.5节高出0.5节,远远比不上能够跑到35节的“陈炳勋”级,甚至比对手还慢,即纽兰海军的“纽兰”级的最大航速都有33节。

要说的话,这个速度也够用。

依靠更加强劲的弹射器,只要甲板风速达到27节,“薛远征”级就能弹射40吨级的舰载攻击机。

此外,这套动力系统非常的成熟,可靠性极高。

凭借比“陈炳勋”级多出了40%的重油搭载量,“薛远征”级能够以30节的航速航行大约5000海里,或者是以22节的航速航行11000海里,如果把航速降到16节,能达到惊人的20000海里。

只是,帝国海军显然不甘心。

正是如此,第二批“薛远征”级最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改进了动力系统,把输出功率提高到35万马力。

实际达到了36万马力!

如此一来,第二批3艘,设计最高航速超过33节,轻载状态下甚至能够达到35节!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改进,不过主要是电子设备。

也就是在完成了第二阶段设计后,赵禹才正式退休。

所幸的是,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没有让他失望。

严格说来,按第三阶段设计方案建造的第三批“薛远征”级,才是真正完成体,即最终状态。

与前两批相比,第三批“薛远征”级可以说是全新设计。

关键,其实是时间充足。

在舰体上,第三批“薛远征”级率先采用更加便宜,加工难度也更低,且整体性能更加突出的“低合金高强度钢”。

仅此一项,就减少了十分之一的建造工时,而且在保持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体防护性能提高了近三成。因为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所以第三批“薛远征”级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50年。

不过,最主要的改进依然是电子设备。

第三批的首舰,7号舰“唐圣贤”号,将成为全球第一艘配备aesa,即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航母。

其实,在建造第二批“薛远征”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想过,为其配备相控阵雷达。

只是,当时能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而且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技术不过关,整套雷达十分的笨重。如果用在航母上,并且保证不会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至少要把舰岛的投影面积增加50%,占用大约6个甲板停机位。至于相控阵雷达为航母提供的帮助,显然没有防空巡洋舰那么明显。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为航母配备aesa雷达,并不是要增强航母的防空作战能力,而是用一部雷达取代其他所有雷达。

简单的说,其实是简化雷达系统。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缩小舰岛,取消用来安放警戒雷达的桅杆,腾出来的甲板能够增加2个停机位,或者利用这2个停机位的面积,改善与优化甲板系统,提高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面的作业效率。

帝国海军的工程师,确实充分利用了这点面积。

通过对停机位进行调整,第三批“薛远征”级的甲板作业效率至少提高了四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好处是,其最大日出动量,由之前的210架次提高到240架次,单波次出动量由42架次提高到46架次,一个完整攻击波次的回收作业时间,也由之前的75分钟缩短到了60分钟。

毫无疑问,这可是实打实的提升!

此外,第三批次“薛远征”级的自动化程度也更高,而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舰员与航空部门人员分别减少了15%与12%,共减员800多人,由前两个批次的5600余人减少到不足4800人。

关键还有,前两个批次的“薛远征”级会在中期大修的时候,按第三批次的标准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改进。

要说的话,“薛远征”级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

客观的讲,“薛远征”级的意义不在“陈炳勋”级之下,是一种能改变海战游戏规则的存在。

因为几乎没有缺点,所以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爆发前,“薛远征”级的规划建造数量已经达到9艘。

得益于航母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帝国海军的战术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开始了第三轮变革。

只是,没人能否认,发起第三轮变革的并不是一种航母,而是一个人。

严格说来,帝国海军的第三轮变革其实是第三轮军事改革的组成部分,为帝国整体战略服务。

其实,这也是第三轮军事改革的一大特色。

之前两次军事改革,各个军兵种,特别是三大军种,基本是各行其是,最多也就是相互交流,不存在统一指挥,以及统一调配的可能,因此前两轮军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没有大到改变战争面貌的程度。

在周涌涛的推动下,第三轮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帝国的总体战略为核心。

推动这次军事改革的不再是各个军兵种的战术需求,而是帝国的整体战略。

关键还有,指挥改革的不再是各个军兵种的司令官,而是帝国的最高军政统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