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魏武侯 > 第307章 祸水东引

北魏武侯 第307章 祸水东引

作者:青山隐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45:48 来源:笔趣阁

面对徐应节的询问,吕阳宾故作深沉地停顿了片刻,才道:“我这里倒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徐应节面现不悦之色,佯怒道:“别卖关子,速速讲来。”

吕阳宾嘿嘿干笑了两声,尽显市侩。

“这些人不愿意回去,太守可派兵送他们回去。”

说完这话,吕阳宾的心提了起来。

按照吕阳宾原本的设想,是直接将最终的方案抛出来。哪成想临出门前,沈兮瑶突然叫住了他,让他先说一个对方根本不可能采纳的办法。然后再把原本的计划说出来。

现在吕阳宾就担心,万一这徐太守觉得这临时想出来的办法是个好办法,那可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这出的什么馊主意,亏你想得出来。”

一位儒士率先说话了。

“一旦派兵出城,那些灾民不明就里,心中定然忐忑。若是被有心人鼓动,很容易发生暴乱,那更是麻烦。”

徐应节的脸色果然沉下来了。

吕阳宾暗暗松了口气,幸亏这屋里还有聪明人。

“吕掌柜是有什么货急着走吗?怕货物出城时被那些灾民抢了?”

那位勃肴先生见状,替吕阳宾说了句话。

徐应节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若是如此,本太守可以派兵护送你的货物出城。”

吕阳宾连连摆手。

“不劳太守费心。我真的只是想为太守解忧,走货什么的倒是其次。”

一说这话,厅中之人都是一副看穿吕阳宾用心的表情。

原来还是为了走货!

眼见着有被赶出去的风险,吕阳宾急急地道:“若是不能派兵把他们送回原籍的话,我还有一个办法。”

“说来听听。”

徐应节耐着性子道。

吕阳宾抬头看了徐应节一眼,声音低了几度。

“若不然就把他们送到江对面去?”

厅中一下就安静下来了。

“这……怕是不妥吧!”

过了一会儿才有人开口道。

就怕没人接茬,一听有人说话,吕阳宾立刻道:“没有什么不妥的,以小人看来这可是一石三鸟之计。

其一便是解决了围聚在周围的灾民。灾民数量一旦下降,就闹不起什么事了。就算闹起事,也很快会被平定。而且人少了,粮食的消耗也会大为减少,城中百姓也不用担心粮价上涨和吃不到粮的问题。

其二是祸水东引。那些人到了对面,大魏的官府是管还是不管?管吧,消耗他们自己的粮食。不管吧,那就是饿殍遍地,我们可趁机指责其草菅人命。若是那些灾民在大魏境内闹腾起来,发生暴乱那岂不是更妙!

其三,倘若是解决了这些灾民的事情,太守也可得到朝廷嘉奖,或可高升一步呢?”

徐应节双目微闭,显然是在考虑其中的得失。

其他人也保持着安静,只用眼神相互交流着什么。

良久,徐应节才睁开眼睛。

“此事关系重大,本官要仔细斟酌一番。若是无事,你先退下吧。”

“那小人告退了。”

吕阳宾赶忙告辞离开。

等吕阳宾走后,徐应节轻轻问道:“此事诸位怎么看?”

“若是不惹起两国刀兵,确实是一个解决城外灾民的好办法。”

有人赞同道。

“可这是人口流失,就怕朝廷怪罪下来。”

“流失的又不是太守治下的人口,受灾的那些府县没本事把人留下,关咱们什么事。”

“朝中一直说下拨赈灾的粮草,可一直不见踪影。城中粮价已经开始上涨,百姓叫苦不迭。若是时间再长,怕是就不能再顾及城外灾民。倘若真的闹出事来,确如那吕掌柜所言,府公的脸上确实不好看。”

“可是要如何送过去。百姓的小舢板那也太慢了。倘若动用军中舰船,若是被对面沿江巡逻的船只发现,以为我们是对其用兵,引发了交战又该如何是好?”

“就算不被对面发现,军中的舰船吃水较深,没有港口停泊的话,那些灾民如何下船?”

几人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徐应节时而眉头微皱,时而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

“那不如就按吕掌柜第一个办法,用船把这些人送回原籍?”

又有人提起了吕阳宾临时想到的那个办法。

“送回去有什么用,那些州府哪有此地富庶。没吃没喝的他们还是会回来的。”

“那就在各个要道上派兵把守,若遇流民一律驱离。”

有人哼了一声。

“只是在要道上派兵?可是还如数量众多的各种小路、河流港汊的,难道也派兵把守。这城中有多少兵可派?”

“送返原籍之事就不用再议了。”

徐应节轻轻一句话,终结了对这事的议论。同时众人也都知道,这位东主倾心祸水东引之策。

“今日暂且到此,本官倦了。”

徐应节下了逐客令,几人便都起身告辞。

“来人,去将吴远南将军请来。”

等人都走后,徐应节又下令道。

有管事上前犹豫着道:“老爷,现在已经过了午时,该用膳了,怕是吴将军也在吃饭。”

“不妨事,快去吧。”

约莫半个时辰后,一位同样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跟着管事走了进来。

一边走男子还一边抱怨道:“义清兄,这么着急找我何事?饭都差点儿没吃完。”

徐应节呵呵一笑。

“久遥老弟,这话说得可就言过其实了。以你的行事风格,应该早就到了才对。”

吴远南哈哈一笑。

“说吧,找我过来到底有什么事?”

没等徐应节说话,一个下人进来禀报道:“老爷,孟士渊和勃肴先生两位求见。”

徐应节眉头一皱,略带不满地道:“没看见我正和吴将军商议要事吗?”

下人低着头缩了缩脖子。

“可两位先生说也有要事,要当面禀报。”

吴远南插了一嘴道:“义清兄,将这两位先生请进来吧。勃肴先生也曾帮我参赞过军事,与我也有些交情。请进来见见也好。”

徐应节听吴远南这么说,才道:“那就请二位先生进来吧。”

下人出去把勃肴先生和一位比他年纪略大一些的儒士带进来。两人行礼后,勃肴先生对吴远南行礼道:“将军竟也在此,许久不见,不知将军一切可好?”

吴远南伸手虚扶了一下。

“快请起,有劳勃肴先生牵挂了。”

“你们二人有何要紧事?”

等寒暄完,徐应节才问道。

那名叫孟士渊的儒士道:“府公,方才所议之事,不决者唯运送之法。勃肴先生与我说,军中用于作战的楼船斗舰确实需要港口才能停泊,可也有吃水较浅,甚至可以直接冲上河滩的船。若真如此,这事不就易如反掌吗?”

徐应节微微一笑,对吴远南道:“我想与久遥老弟请教的也正是此事。”

吴远南一脸懵逼。

“你们所说的是什么事?”

徐应节道:“久遥老弟也知道城外难民无数,若不赈济一二,怕是会引起民变。可城中粮草有限,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为兄实在是为难。”

“引起民变派兵镇压就是了,难道义清兄连这点儿人马都没有,还要调用我的水军?”

徐应节摆摆手。

“非也,非也!若是派兵镇压必是死伤无数,这有违天和。不说为兄于心不忍,便是家母也不会同意的。”

吴远南呵笑一声。

“义清兄倒是孝顺。”

徐应节继续道:“为兄便想到一计。”说着徐应节便把吕阳宾所说的话,几乎一字不漏的讲给吴远南。只不过,徐应节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而不是一个商贾所献。

“现在唯一的难点就是如何把数以万计的难民,在大魏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送过去。”

吴远南听完后也是眉头紧皱。

“这事不大容易啊!”

“还请久遥老弟详细说说。”

吴远南道:“好,那我就说一说。”

吴远南整理了一下思路,才道:“我虽不知城外具体有多少人,但应该不是个小数。义清兄说要在对面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把人都送过去。可是以我看来毫无察觉是不可能的,来不及反应倒还说得过去。

若想让对面反应不迭,那速度必须要快。而且机会也只有一次,下一次对方必定有了防备。

所以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必须要把绝大多数的人都送过去。

若要如此,就需动用水军全部的六艘楼船,四十多艘牙船。由此方可一次性地运过去四万多人。

可这些船都是大船,载重又多,若是没有港口真的是无法停靠。大魏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港口。所以只能找个水流平缓些的浅滩,大船停在深水了,用舢板小舟来回地倒运。

可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士卒,我都不敢说只靠着些平底小船,能在对面发现之前,把近四万人送到岸上,何况是那些毫无经验的灾民,在这过程中就可能淹死无数人。

况且其中还有一个问题。

这么多人要装船,规模如此庞大的船队要出动,不可能不引起对面的注意,形迹暴露几乎是肯定的。

船上装了灾民就装不了士卒,顶多装些操舟之人。若是对面有了准备,那可是一点儿还手之力都没有,连船只都得丢了。那样的话,此消彼长,大魏若是攻过来,可就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

吴远南说完,徐应节和他的两位谋士皆尽沉默。

若是如此,建康水军可以说是全军覆没,大魏军队打过来,建康必然丢失。由此带来的损失可比民变大得多。

“将军,在下以为你说的这些确实有可能发生。可若是操作得当,应该毫无危险可言。”

勃肴先生考量了一会儿开口道。

吴远南呵笑一声。

“勃肴先生可真是会为你的东主考虑啊。若是发生了民变,全是你东主的责任,与我毫无关系。可要是船全没了,那可就是我的责任。你的东主是一点儿事也没有。”

徐应节脸上果然挂着一抹得意。

“久遥老弟莫急。不妨听听勃肴先生的高见,也许真的事有可为呢?”

吴远南哼了一声,不理徐应节。

徐应节浑不在意,转头看向勃肴先生。

“勃肴先生别理他,先说说你的想法。若是不成,再想别的办法。倘若真的能成,此事你为首功。”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