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886章君臣相左

明末之新帝国 第886章君臣相左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山东之战,爆发了半个月,就没有按照杨嗣昌和洪承畴等人的想法来打,一开始他们进展的太快,进展的速度远在他们预期之中,但是在打了十几天以后,他们又变得寸步难进了。

而且他们也看得出来,他们能进展这么快,主要是对方把这些地盘让出来的,对方不想让的,他们可是打的头破血流。

特别是华夏军的骑兵师,可是给他们以巨大的牵制,华夏军骑兵在东昌府一带,神出鬼没,袭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逼得官军不敢分兵,就是打秋谷,也得成群结队的去。

这年头,军队还是用来打仗,用来攻城略地的,他们倒好,就是筹一些粮草和拉民伕,都要出动大军去,才敢出动,否则这就是送死。

这种局面的出现,令那些想来山东发一笔财,大捞一笔的人意识到,他们想的有点理所当然了,他们身上的绳子和那几个口袋,准备的有点早了,这仗还没打赢,就想把对方当战败者来欺负,有点发白日梦了。

到了此时,他们才知道,华夏军就是一条吃肉的恶狼,不是任由他们欺负的绵羊,也就是因为如此,杨嗣昌和洪承畴他们才会决定,先扫平了后路,再向前突击,否则他们会死的很惨。

但是朝廷还是固执己见,即使他们再三的上书朝廷,他们还是坚持这一种想法,在朝廷的眼里,刘家就是华夏军的核心,刘布已经可能是死了,剩下的就是一个刘远桥,如果刘远桥死了或者是出了什么事,他们刘家就树倒胡狲散,这并不是说华夏军会迅速的被他们打败,而是说华夏军这些掌兵的大将们,他们会拥兵自重,不再为刘家效力了。

如果刘远桥出了什么事,刘家就没有人了,这些人就算是有心效忠于刘家,也不知道该向谁效忠,这就会出现华夏军天下无主,群雄逐鹿的局面,这种局面对朝廷大大的有利,这才是最快战胜对手的方法。

如果他们一座城镇,一座城镇的去攻打,华夏军占领了几个行省之地,他们打个十几年,也都未必能把这些城镇打下来。

而且现在全天下人都认定了一点,那就是时间对华夏军有利,对大明没有利。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华夏军占领的是大明的赋税重地,大明的精华之地,他们每年可以从这里获得大量的赋税,大量的补给,随着时间的增加,他们就会变得更强。

而大明则是比较坑爹,所有的赋税重地都丢了,剩下的就是最为贫困不堪的地方,还要养着这么多的军队,还要养着整个朝廷,一时半会还能够支撑,如果是长期以往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说他们这次集结出这么多的大军,称得上是竭泽而渔,这种只是一时半会的爆发,势必不能够长久,时间一久,不用敌人来打,都会自我的解散。

这种情形,就是朝廷最为担心的,其实朝廷一直也都面临着这种困难,从当年万历年间建奴开始崛起后,多次派兵前去围剿,他们都是多次的干涉前线将领的行动,就是希望能够速战速决,以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敌人,这样就可以省下更多的钱粮。

结果前方的将帅,被迫无奈,只能够提前出去跟敌人决战,中了敌人的奸计,结果兵败身亡,全军覆没,连他们的辎重粮草全部都归敌人所有,让建奴变得更加的强大。

很明显,朝廷好了伤疤忘了痛,根本就没有从这方面吸取过教训,而是进入了新一轮的怪圈之中。

他们就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以最小的代价铲除刘贼。

洪承畴和杨嗣昌他们当然是看得出朝廷的这种想法和他们的难处,但是他们就在哀叹:“这刘贼是好对付的吗?竭尽所能尚且不能够把他们打败,你还想轻轻松松的就把他们打垮?”

所以无论是杨嗣昌还是洪承畴,他们都断然的拒绝了朝廷的命令,在他们眼里,竭尽所能,打败刘贼,才是他们所关注的,他们现在听朝廷的话,打胜了这功劳只怕是朝廷指挥有道,打输了,这板子就会打到他们的屁股上,刀子就会砍到他们的脑袋上来。

所以他们两个都不执行命令,而是执行制定的政策,这令朝廷十分的愤怒。

一天之内,颁下了一道圣旨,严词申饬,连续十二天,这样子可是让洪承畴和杨嗣昌压力山大,这简直就是比历史上的十二道金牌,还要致命。

但是他们知道,朝中诸公,只是泛泛而谈的清谈之辈,庸碌无为,尸位素素,根本就不知道实际情况,他们就知道,站在庙堂上瞎**扯,这仗很听他们的方法打,只怕会败得更惨。

无论是洪承畴,还是杨嗣昌,在跟刘家军多次交手了以后,知道了对方的厉害,不再轻视对方,所以他们丝毫不敢大意。

他们现在就是像跟老虎搏斗一样,全神贯注,小心翼翼,不敢丝毫有懈,但是朝廷倒好,看见前线的军官进兵顺利,以为华夏军易与,所以他们就收了重视之心,准备速战速决,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代价,歼灭敌人。

大军开进山东以后,开局一片大好,这可是令皇帝非常的高兴,按目前的进展,只怕在半年之内,就可以拿下济南,打败敌人。

但是想不到这么快,就跟前线的将帅意见发生了分歧,而且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前线的将帅,居然拒绝了朝廷的诏令,自把自为,这就令皇帝十分的震怒了。

崇祯皇帝暗付:现在就不听命令了,等他们剿灭了刘贼,功高震主,还会把朝廷放在眼里吗?只怕是剿灭了刘贼,又多了新的杨贼和洪贼!

所以皇帝这次不再犹豫,而是派出他的监军太监,前去前线监军。

以前崇祯皇帝,他是实不相信武官,也都不相信文官,往往前线打仗,还会派出太监,作为监军使。

但是这些太监作为监军,也都没有发挥什么用,反而是拖了后腿,迫于清议他又把这些人召了回来。

现在他看见形势危急,再次派出了高起潜前往杨嗣昌大营,负责监军,同时也派出了曹化淳,前往保定大营,担任监军使。

这些太监前去监军,他们是作为皇帝的私人代表,拥有很大的权力,在很多事情上拥有很大的决定权,虽然他们不见得会做得比这些将领们更好,但是有一点,他们所有的权力,都是来自于皇帝,忠心不二,不会出现像大将们立了功劳,便居功自傲,手中有一点权力,就不听朝廷的命令,自把自为了。

皇帝往前线派出了太监进行监军,这样可以有助于自己掌控这支军队,及时了解军队的动向,是最好的做法。

但是传到了下面,可是令这些将士们愤怒之极,生气之极。

就连一直以忠君爱国而自居的杨嗣昌,也都十分的愤怒,他们在想:“我等已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朝廷出兵打仗,不避风雨,踏雪卧冰,披荆斩棘,负重前行,可以说是生死置之度外,受命于危急存亡之秋,他们愿意这,不计报酬,不计生死为国出为,出自于忠君爱国。

但是他们忠君爱国,皇帝却没给他们以足够的回报,也不给他们以足够的信任,皇帝不信任他们,他们又如何能够统帅几十万大军去打仗。

所以崇祯皇帝认为向前线派出监军太监,是十分明智的举动,但是却惹得了前线将领们的一致愤怒和生气。

崇祯皇帝往前线派出监军太监,以节制各路人马的旨意发出时,杨嗣昌当场就大发脾气。

杨嗣昌此时,想起自己的委屈,根本就是忽悠当兵的去打仗,忽悠当兵的去卖命的,现在让人上了战场,这就翻脸不认人了。

自古以来,当兵吃粮,就得发军饷,就得发粮食,现在堂堂朝廷,居然采用以战养战这种下作的手段。

古往今来,又有哪一支部队可以以战养战的,基本上都是一时得意,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杨嗣昌也明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但是他终究还是义无反顾,率领他的部队出发了,他是本着忠君报国的念头,皇帝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而报之。

现在好了,居然派出一个太监来监视他,这又谈何信任?这又谈何君臣相得?

而且自古以来,派太监来监军的,就没有不打败仗的。

那时候估计还会出现一种情形,打败仗了,肯定是他杨嗣昌领兵无方,作战不力,如果打赢了,这功劳只怕得先分监军的太监一份。

作为正统的士大夫,杨嗣昌也有他刚烈的一面,他也与其他的士大夫一般,看不起太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损坏,乃为不孝,为求富贵名利,自阉入宫,大大不孝也,都已经称不上是人。

让这些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骑在自己头上,能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当杨嗣昌接到旨意的那一刻,他愤然砸印而去:“臣无能,无力统帅三军,辞去一切职务,回乡耕读,不问世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