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十九章 茶贸 (2)

尘埃如山 第十九章 茶贸 (2)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18:48:46 来源:笔趣阁

祁宗轩说:“这第一个原因,是这十几年来伏桐河的水位变浅了,河道变窄了,码头停靠的船也变少变小了。大伙儿都说是裕阳人堵了黑龙潭的给弄的,其实一个黑龙潭能有多少水,根本影响不了伏桐河的水位。再说桐水河的源头青龙潭没有堵,桐水河怎么也变浅了?几年前黑龙潭和青龙潭清淤后,伏桐河的水位也没有涨回来。

河水变浅的原因其实是这些年十年九旱,老天爷下的雨没有以前多了,要怪只能怪老天爷啊!十家镇修桥和裕阳人堵泉眼,其实是眼窝子太浅,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丢了以诚相待、以义取利的本心,弄了个两败俱伤!十家镇以前的兴盛离不了一个‘诚义共利’,将来镇上生意若是衰败了,也是毁在‘失诚无义’字上!”

伏水河的源头黑龙潭,先堵泉后清淤的纠纷,是十家镇妇孺皆知的往事。事情的缘由,要从十家镇的归属变更说起。

十家镇设立厘金局后,每年抽厘所得的税银,便不再经伏阳县衙和府衙的手,直接进了巡抚衙门。府衙不甘心丢掉这个雁过拔毛的机会,就以防匪为名,将十家镇从东边的裕阳县划到了西边的伏阳县。

刚刚恢复元气的十家镇,便成了伏阳府衙的唐僧肉,隔三差五就来征捐加税吃上一口。苦不堪言的十家镇商会为了增收阔利,在镇北的伏水河上修了一座矮矮的石桥,俗称漫水桥。漫水桥修好后,商船便不能溯水而上到裕阳城的码头,十家镇的生意倒是更红火了,但裕阳城的商贸很快就一落千丈。

以前十家镇归裕阳县管,大家同饮一河水,有钱一起赚钱,倒也相安无事。现在十家镇为了一己私利,断了裕阳商会的财路,裕阳商会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十家镇不仗义,自己吃肉,连口汤都不让裕阳人喝!十家镇摔了裕阳的‘碗’,裕阳就砸了十家镇的‘锅’!干脆咱们把黑龙潭的泉眼堵上,让伏水河断了流没了水,南来的船连十家镇都到不了!”裕阳商会把事情做的更绝。

裕阳商把十几口大铁锅串在一起,倒扣在裕阳境内黑龙潭的泉眼上,把黑龙潭给“扣”住了,水流大减。几年后伏水河和桐水河的水位日渐降低,南来的大船便无法上行停靠十家镇。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十家镇商会,赶紧拆了漫水桥跟裕阳商会和解,然后又花钱雇人,拆了黑龙潭上的大锅疏通泉眼,但黑龙潭再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水流量了。

祁宗轩接着说:“这第二个原因是俄国人抢了茶路的生意。以前是老家人在武夷山直接种茶,抢了福建人的生意;现在是俄国人在汉口和南京自己开茶厂,然后拿机器把茶叶压成茶砖,自己运到库伦和恰克图,又抢了我们的生意!”

“我还听说洋人买茶制茶都是免税减捐的。从江南运到俄国这一路上,但就厘金都不知道省下多少倍,咱们十家镇茶行运到库伦的茶货,根本卖不过老毛子,生意做的越大亏的越厉害。

“你们说的关掌柜和他的茶行我知道,关掌柜关了十家镇和襄州的分号,抽资到南京和老毛子直接做生意,还不是十家镇茶行已经不赚钱了……”

祁宗轩的这番话,让郭修安和余久堂如梦初醒。十家镇茶行的水太深了,要是郭家这个旱鸭子下水,一个浪打过来了就得全玩完。

余久堂不解:“俄国人的茶叶不经过十家镇吗?他们怎么运过去的?”

祁宗轩哈哈大笑:“余掌柜,你要是有空,跟我去一趟汉口开开眼吧!现在汉口的江面上停的,都是能出海的大汽轮和冒着黑烟的小火轮!老毛子用大轮船沿着长江运茶出海,北上京津和旅大,再用火轮运到俄国,比走汉水经十家镇,再转陆路省时还省钱,他们怎么会走咱们的老路呢?”

我还听听汉口来的生意人说,洋人正在集资——他们要修的不是会馆——而是一条从汉口到京城的火车道。将来火车道修好后,上面跑的是冒着黑烟的火车,从汉口到京城,坐火车一两天就到了!”

“一两天就能到京城?”余久堂差点惊掉了下巴,“就是天上的鸟,也飞不了这么快吧?”郭修安却在想:“茶货如果不过十家镇,将来镇上的脚力和伙计们靠啥吃饭?”

祁宗轩幽幽的呷了一口酒,烧酒入喉的那团热流,火辣辣的烧心。他醉眼朦胧的说:“火车我也没见过……不知道是这世事变化太快,还是咱们在十家镇窝的时间太久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遇良言值万金。三人边喝边聊,一直聊到日落才散去。

第二天郭修安和蒯增林仔细的把武夷茶行看了一遍。跟大部分的茶行商号一样,武夷茶行除了门面和后面的一进院子,实在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郭修安便打消了把茶行盘过来经营的念头。

祁宗轩将几包上好的茶叶和两坛汾酒,作为回礼送到了裕丰车马店。他随礼附上简书一封:“两坛汾酒不成敬,一份乡情送故人!”

郭修安对郭治清说:“以后广义和商号来的主顾,咱要安排的格外周到些,不能丢了祁掌柜的面子!以后镇上年节的例礼,要加一份厚礼送到祁家!”

郭修安在镇上住了十几天,正准备回营的时候,蒯增林家里的老母亲病故了。郭修安就派郭致清到蒯增林老家吊丧,他又在镇上盘桓了数日。郭治清从泗水回来时,蒯增林送了一些粉面、粉条和粉皮等特产给东家。郭修安看着雪白滑亮的粉面,吃着爽口的粉条,对郭治清说:“民以食为天!泗水这地方种谷子不行,种红薯磨出的粉面,做出来的粉条倒是上等货!等老蒯回来了,你们商量一下,试着先做做‘三粉’生意吧!等将来上了道,咱这大车店就改行做‘三粉”生意。”

郭修安还特意交代郭治清:“蒯增林在这方面是行家,你不但要给他干股,还要再许他三分红利,千万不能亏待了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