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七十三章 遣返回京——好梦终结

新话红楼 第七十三章 遣返回京——好梦终结

作者:张凯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24:32 来源:笔趣阁

作者:张凯庆

闰二月十八日早膳之后,乾隆立即派额驸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这一史实,隐写于第五回探春的画和判词之中。

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一.我们先说画:

1.风筝

画面上两个人放风筝:两只凤凰风筝搅在一起,隐喻令皇贵妃魏佳氏和那拉皇后的明争暗斗。

第七十回中,宝玉和众姑娘们一起放风筝,宝玉的风筝是“林大娘才送来的美人”风筝,暗指林之孝的女儿林红玉,可这个“美人风筝”却放不起去。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林红玉是初入弘历潜邸时那拉氏,身份低微,当然飞不起来。

黛玉的风筝无名,紫鹃把风筝的线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黛玉是富察皇后的化身,富察皇后的病根是对乾隆的痴情和丧子之伤。那风筝越飞越远,“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暗示富察皇后已魂归天外,“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探春放的是一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暗示探春的身份是皇后。“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两只凤凰风筝在空中绞在了一起,“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三个风筝搅在一起,一齐飘飘遥遥的去了。

探春放风筝的过程寓意非常明显,黛玉的风筝已经飞走不见了,隐喻的是富察皇后已经仙逝。天空却突然出现另一只凤凰风筝,这是那拉皇后的克星令皇贵妃魏佳氏,正是这个令皇贵妃让那拉皇后逐渐失宠。《红楼梦》中的薛宝琴就是令皇贵妃的化身。薛宝琴不是太虚幻境里的人物,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里都没有她。十二钗、副十二钗和又副十二钗个个命运悲惨,唯独薛宝琴独善其身,这是为何?因为她是令皇贵妃,在乾隆所有的妃嫔中,只有她命运最好。不仅顶替那拉皇后执掌后宫,还让自己的儿子嘉庆顺利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第七十回放风筝时为何宝琴的风筝是‘大红蝙蝠’,蝙蝠是吉祥的象征,乃‘偏福’之意,正喻宝琴命运独好。

两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暗示那拉皇后和令皇贵妃魏佳氏的明争暗斗,那“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大风筝,则指乾隆皇帝。“响鞭”即是“爆竹”,这是元春的谜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庚辰双行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元春的化身之一是那拉皇后,“爆竹”暗指乾隆皇帝雷霆震怒。

“天子”怒发冲冠,“如钟鸣一般”撞了过来,那“软翅子大凤凰风筝”焉能不断线?“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形容那拉皇后如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魂归何处?

那拉皇后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皇上雷霆大怒,“一声震得人方恐,”那拉皇后“回首相看已化灰”了。乌喇那拉氏侥幸坐上皇后之位,“奈寿不长,可悲哉!”

2.海上孤船

大海上的一只船上,一女子掩面而泣:是指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

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女子掩面而泣”是指探春——那拉皇后孤零零、凄惨惨的独自而去。

红学界的解释是,探春登舟远去是远嫁海外,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在第二十二回探春做的灯谜处脂砚斋批道:[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谶(chèn):基本含义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脂批说的很清楚,探春做的灯谜是她命运的预兆。因此,探春的结局很明显,她在清明节登舟是“远适”、“远去”,而不是远嫁!而且她在远去之时,已经成家、有子孙了。这正是那拉皇后的境况,乾隆三十年,那拉皇后48岁,她的侄子已经有孩子了,那拉氏已经是奶奶辈的人了,正因为她的远去,才导致其子孙流散。

那拉皇后临上船时,一定有她的至亲之人泣泪相送。送行人在江边遥望那渐渐远去的孤帆,何不肠断心焦?那拉皇后此一去,将无归途矣!“千里东风一梦遥”,所有的荣耀繁华、昌盛显耀、功名利禄都将化作一场春梦,“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梦”正是红楼之梦!

这才是“远去”之实意!那拉皇后“远去”后,她的家族随之“树倒猢狲散”。

二.探春的判词

探春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注意,这里变成了“江边望”,而不是“海边望”。可见,探春登舟远去不是在海上,大海里的孤船只是一种寓意。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癸亥)的甲子纳音是:大海水,探春画中的大海就是指十八日癸亥大海水。

“清明”的寓意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时,探春做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

探春灯谜“清明妆点最堪宜”,清明的寓意是什么?风筝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放,为什么非得是“清明妆点最堪宜”?

乾隆三十年的清明是闰二月十五日,这一日,正是乾隆与那拉皇后反目成仇的日子。探春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那拉皇后在闰二月清明节后,如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三.探春之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暗喻那拉皇后与亲人永远分离。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是说那拉皇后在杭州被乾隆派人从水路送回京城。水路:是指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过去说的里数,一般是指“华里”,1794公里,正好是三千多华里。那拉皇后在那一路上凄凄惨惨、孤苦伶仃、肠断神伤,她知道,从此将失去自由,把骨肉亲人和美好家园一起舍弃,实属无奈啊!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残年:一是指人的晚年;二是指一年将尽的时候。探春是清明时节乘船远去的,当然不是一年将尽的时候,所以,句中的“残年”就是指人的晚年。“残年”一词,再次证明探春不是远嫁。试想,探春若是嫁人,她的年龄应该是十五、六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怎么能称残年?如果把探春看成那拉皇后就能解释通了。当时那拉皇后已48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人到晚年了,而且,第二年她就死了,所以剩下的日子就是“残年”了。

“奴去也,莫牵连。”很多人解释这句的意思是探春希望亲人们对她不要牵挂、惦念。请注意:原文是“莫牵连”,而不是“莫牵念”或“莫牵挂”;“牵连”和“牵念”意思完全不同。牵连:意为牵涉,牵扯,连累,株连;而牵念的意思才是牵挂,惦念。况且,前面“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句子里,已经表达了“不要惦记牵挂我”的意思,在短短几十个字的曲子里,作者不可能表达相同的意思。

奴:这里意为“奴家”,是古时女子、妇女的自称。

笔者认为:“奴去也,莫牵连。”是那拉皇后对乾隆的最后哀告,希望自己的落难不要株连到她的亲属。可悲、可叹!

第六十二回:大观园红香圃中,宝玉和众姑娘聚在一起喝酒行令时,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湘云说:“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黛玉和湘云的酒令隐喻的就是那拉皇后被遣送回京路上的情景。

四.探春之词《南柯子》

探春的《南柯子》只作了半首:“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綰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南柯子》和谜语“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那拉皇后如断了线的风筝,无力回天,任其随风飘去。柳絮飞舞的月份正是闰二月,探春写了上阕再写不下去,正是那拉皇后对命运徒叹奈何的表现。从此以后,那拉皇后和他的亲人们“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宝玉作的下半阕“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君:封建时代指帝王、国君、诸侯等。对随风飘去的柳絮,宝玉——乾隆毫不在意,随她去吧。“莺愁蝶倦晚芳时,”“莺愁”指乾隆,他的心情烦透了;“蝶倦”是说那拉氏,她太累了,已经心力交瘁;俩人都老了,无力再折腾了。“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那拉氏这一去,还能再见吗?“纵是明春再见”也得隔一年啊!事实上,那拉皇后被遣返回京后,再也没有见到乾隆。正如林黛玉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所谓“探春”,正是“叹春”也!“闰二月”就是春三月,那拉皇后本是一番爱君之心,却因此召来一场大祸,难道不该一叹吗?这才是“所叹者三春也”的真正寓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