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21章 三月三 ,种瓜点豆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121章 三月三 ,种瓜点豆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清晨,吴咏从睡梦中醒来,习惯性看一眼系统时间,上面显示为三月三日早七点。

虽然他已经来到这个时代快一个半月了,但还是没改掉起床看时间的习惯,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学会了自己穿衣服,终于摆脱被成昭支配穿衣羞愧。对此成昭还伤心了几天,让他费尽口舌才哄好。

简单洗漱过后,吴咏便寻到厨房,看那案板那冒着热气的烙饼,忍不住就掐了一块下来,边吃边夸赞道:“阿母的厨艺越来越精湛了,这饼烙得真好香!”

郭氏没好气地瞪他一眼,然后挥手赶他道:“一边去,也不知道你这娇贵的习惯从哪里学来的,大早上的起来就要吃东西。别家都是一天两顿饭,就咱们家一天要吃三顿。而且每顿还要吃好,就是那些权贵子弟,也没你会享受。”

吴咏听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哈哈笑道:“阿母说哪里话!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能吃会吃才是福气。有道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郭氏听得一愣,随即就要开口斥责他。却不想这时卓文宣走进院内,感叹道:“好一个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此句一出,岂不让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羞愧得无地自容。求名之人,岂知浊酒之妙!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胸襟见识,真不愧是神游太虚十年的神童,智慧当真与众不同。”

“叔父过奖了,侄儿只是随口一说。”吴咏不好意思地笑笑,接着又开口问道:“叔父早上过来,可是有事?”

“差点忘了,今天三月三日,正是种瓜点豆的好时节,我来此,是想问问你家今年的打算,种几亩甜瓜,几亩黄豆?”

接着他又建议道:“前不久,你传下豆食的做法,我估摸着以后黄豆要涨价,不如今年咱们两家多种些黄豆,可好?”

“不可!”吴咏急忙阻止,他有系统在手,模拟种植过几次,都没有黄豆的提示,可见今年种植黄豆是不行的。

卓文宣一愣,追问道:“为何不可?我听朱里典说咱们里很多乡亲今年都要多种黄豆。”

“正是如此才不要种呢,若是大家都种植黄豆,等收成之后,大家手里都有大量的黄豆,这黄豆的价格肯定会比往年低很多,咱们还不如种植些其他的作物,到时与他们交换。”

卓文宣眼睛一亮,忍不住夸赞道:“还是你有远见,很多百姓就是喜欢跟风种植作物,岂不知谷多必贱的道理。”

就在这时,门口突然传来朱里典的声音。

“确实是这样啊!还好今日我来了一趟,不然今年复望里的乡亲们又要损失颇多了。”

吴咏向门口望去,却是朱里典带着任老三过来,便急忙走上前见礼,“两位叔父,早安!”

“不必多礼,”朱里典摆摆手,然后接着说道:“今日是任老三有事找你,我只是恰逢其会罢了。”

吴咏满脑子问号,不禁有些疑惑地看着任老三。

只见任老三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地说道:“昨日我在宛城卖猪头肉时,有个路过的客商想用一包种子换我全部的猪头肉,起初我和老四都是不愿意的。但在那客商一番花言巧语之下,我们就同意了。”

接着他叹气道:“可是等我们打开包裹时,发现里面的种子,大部分都不认识,想要反悔,却发现那客商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好拿回来询问朱里典。”

被提及的朱里典,此时也是一脸苦笑,“任老三手里的那些种子,我也看过了,除了甜瓜、白瓜,瓠瓜的种子外,其他的我都认不出去,想来这人也是出来寻瓜种,赶着这个时节,回家种瓜的。不过其他的种子到底是不是瓜种,谁也不清楚。”

说着,他看了吴咏,继续说道:“我想着你曾神游过太虚,或许知道那些种子是什么品种,便和任老三一起过来了,也想涨涨见识。”

吴咏这下好奇了,从他穿越以来,每次遇到问题都是向朱里典请教,好像就没有他不知道的。

别看朱里典只是相当后世的一个村长,其实他的职责是很大的。不仅要替朝廷管理复望里,还要维持乡里的繁荣昌盛,这就要求他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

就像酿酒和制草药,普通百姓哪懂这些!

现在连朱里典都不认识这些种子,吴咏觉得他也未必能认出,不过他有一个系统,只要是他摸过的东西,系统商城就会解锁,到时自会知道这是什么种子。

于是吴咏也不多说,接过任老三手中的大布袋,从里面掏出各种小的布袋来。最后一数,好家伙,竟有八个之多,难道这些真的都是瓜种?

若是在后世的时候,吴咏还能相信有这么多种瓜,可是现在是汉代啊,按照他知道的那些史料,此时很多品种应该还没传过来。

就比如南瓜和笋瓜,原产地都是美洲大陆,要等大航海之后才会从那边流传开来。

带着这样的疑问,吴咏先打开一个小布袋,是冬瓜的种子,话说这冬瓜也是春三月开始种的吗?怪不得这家伙可以长这么大,原来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生长啊!

不过他还没开口,朱里典就解释道:“这是白瓜,《本经》有记载,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又名白冬瓜。”

吴咏还是第一次听说冬瓜叫白瓜的说法,不过确实如朱里典说的,冬瓜先是青色,长成后变成白色。

接着吴咏打开第二个小布袋,是甜瓜的种子。

“这是甜瓜,又名香瓜,《本经》记载其果梗,也就是瓜蒂,可入药。”

好吧,吴咏又涨知识了,后世之人都是吃瓜,很少有人去注意它的果梗。

吴咏打开第三个小布袋,是瓠瓜的种子。

“这是瓠瓜,又名壶卢,《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可做水瓢用。”

葫芦啊,吴咏知道了,后世还专门演化出匏艺,就是用预先制作好的模具套在幼小的葫芦上使葫芦按照模具生长,长出各种奇形怪状,可是收割了不少人。

其实吴咏不知道的是,朱里典说的“壶卢”,与他印象中的葫芦并不是一回事。

接着,吴咏打开第四个小布袋,是黄瓜的种子。

这时朱里典也不开口了,他确实不知道这个种子,众人都看着吴咏,想听他的解释。

吴咏笑道:“这是黄瓜,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种子。”

众人一愣,朱里典有些疑惑地问道:“我记得张骞出使西域时,没有带回这个黄瓜的种子啊!倒是有一个叫胡瓜的,果实呈长圆形或圆柱形,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

这回轮到吴咏愣住了,这时他才想起,后世的一个记载。

相传黄瓜的原名叫胡瓜,可建立后赵的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也被叫作胡人。所以他建国之后就明令禁止,无论说话还是做文章都不能出现“胡”字,否则一律斩首。

有一次石勒在朝会上故意指着一碟胡瓜问大臣樊坦:“此为何物?”

樊坦知道皇帝是故意考量,他便说:“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从此胡瓜不得不改名为黄瓜,一直被后人延续。

想到这,吴咏嘿嘿一笑道:“就是此物,叔父果然博闻强记,没见过的东西,也能了然于胸。”

说着,打开第五个小布袋,开口道:“这是西瓜的种子,也是西域传来的瓜。果实大型,近于球形或椭圆形,肉质,汁多,果皮光滑,色泽及纹饰各式。夏季吃起来最是消渴。”

朱里典皱着眉头思索一下,然后有些不确定地开口道:“我听说东南地区有百姓种植寒瓜,与你所描述的倒是一致,可是寒瓜并不是从西域传过来,而是从海上的已程不国传来。”

“额,或许是吧,不管叫西瓜,还是寒瓜,反正都是一个品种,叔父不必纠结。”吴咏也不想与他争辩。

后世的国人还一直争论这西瓜到底是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还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这有何意义?还不如多吃几块瓜呢。

接下来,吴咏打开第六个小布袋,他眼睛一亮,这可是好东西啊!

“这是丝瓜的种子,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熟时果肉鲜嫩,不过成熟后果肉干燥,里面呈网状纤维,可以用来刷洗物品。”

丝瓜瓤可是一件神器啊,经过开水烫过后,可用于洗脸,去油控油,清洁彻底,面部长有青春痘的可用丝瓜瓤进行清洗,新鲜的效果更佳,也可用作身体清洁。

他小的时候在乡下农村,经常用到的就是这个。不过后来到大城市后,由于情怀的关系,也在超市中买过丝瓜瓤,不清楚为什么,看上去很白很好看,却一点不好用。

吴咏没想到今日可以看到丝瓜的种子,这可给了他一个惊喜。他自己就是农林专业的,知道这丝瓜系由印度传入,但不能确定是哪个时代传入中国的。很多专家也证明,唐朝以前的文献未见有丝瓜的记载。在宋代就已传到中国。自明代以来,丝瓜迅速传播。

想着这些有的没的,吴咏的心情更加期待起来。接下来两个小布袋中的种子也确实给他一个大惊喜。

一袋是棉花的种子,另一袋是甜菜的种子。

这两个可是吴咏梦寐以求的东西,在这没有工业化的古代,棉花的大用处自然不明而喻。

人性喜甜,不过古代却一直缺糖。

而甜菜更是制糖的重要原料,可以这么说,有了糖,你在古代就可以横着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