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32章 乡里四月闲人少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132章 乡里四月闲人少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是后世的南宋诗人翁卷描写自己家乡四月的场景,正好可以用来表述复望里现在的忙碌景象。

这几日蚕茧既入簇,妇人们开始忙着趣缲剖绵,纺丝织布。

又有时雨连降,男人们在田里忙着种黍和稻,因此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有些家户人手不足的,妇人们做好采桑喂蚕工作后,还要负责帮家里运稻苗,有时男人们实在忙不过来,妇人们还要帮着插秧。

此时又是收芜菁和芥菜的时候,而种植这两种作物的家户,还要分出人手来收获它们的根茎,然后还要重新种植其他作物。

不仅如此,四月,万物竞相生长,杂草的长势自然非常旺盛,这时可没有除草剂,全靠人工除草,因此,这田间除草可是一个大工程。

当然这杂草也不是一点用途都没有,家里有牲畜的可以,可以喂养。或者等杂草晒干以后,烧成灰,撒入田地中,用来肥田。

现在可没有烧秸秆污染环境一说,草木灰是一个天然的肥料,对百姓来说,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要不然这些杂草种子,可是不好处理呢。

总之,乡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人忙完这项,忙那项,每日早出晚归,可是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

当然这一切对吴咏来说,却是没有任何影响,每日还是坚持以往的习惯,练习骑射和读书习字,这并不是他偷懒不想干活,而是他家的那五十亩农田跟五十亩果园,都由伏牛山脚的流民群接手了。

现在那些流民已经不能再称为流民了,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已经建立起十二座山寨,每个山寨差不多都有四五十户人家,总人口更是达到惊人的六七千人,比复望里的人数多出六七倍之多。

不过这么多人生活在这,仅仅靠那个煤矿,可不够,为此他们还开荒了千亩山田,先种植一些容易成活的作物,养上一两年的土地,再种植粮食作物。

对此,吴咏没有任何意见,只要求他们看管好,他种植的那些新型种子。

杨冀等十二位寨主自然是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完成仙君交代下来的任务。

没有田地的束缚,吴咏虽然落得个清闲。但这几日他可没有闲着,一直在琢磨在自家打一个压水井的事情。

为此他画了两个简易图鉴给杨冀,让他那边用生铁帮忙打造一套打井的工具和一套压水井。

其实这压水井的原理非常简单,上面有一个活塞,下面有一个阀门,这个活塞和阀门都是一个单向阀,使空气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活塞往上走时,阀门开启,可以将下面管子里的空气抽到上面空腔来,活塞往下走时,阀门关闭,空气从活塞边上冒出来,如此循环将下面管子里抽成真空,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抽上来了。

吴咏打算用牛皮做活塞,铜片做阀门,至于上水管,就用铁管,里面刷一层油漆。

时下的油漆都是漆树的树汁制成,为天然涂料,可不是后世那种有剧毒的工业油漆。

经过多日准备,今日一切准备就绪。

“两位叔父小心一些,你们不需要太过用力,只需用木棍带着铁杆转动即可,下面的铁钻头会将泥土卷上来。”

两位壮汉点点头,刚开始吴咏找他们打井时,他们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没想到来到吴家院中,却发现只有他们两人来打井时,不禁有些傻眼了。

他们以前打井,都是用小铲子,一点一点刨土,费时费力,往往都是全体乡亲一起出力,才挖好一口井。今日只有他们两人来挖井,这要挖到什么时候!

就在他们犹豫时,吴咏讲解了今日要挖井的工具使用方法。

两人这才恍然,原来吴咏知打算用铁钻头挖一个井口只有寸宽的水井啊!

他们也是第一次挖这样的井,顿时兴致盎然起来。

随着井中泥土不断被钻头带上来,很快就出现了水迹。

吴咏没想到这时的地下水竟然如此丰富,这才挖不到两米就出水了。不像后世地下水严重枯竭,打十多米的井都不见水。

吴咏让两人又多打了一米多,这才喊停,然后跟那位打造压水井的铁匠一起安装起来。

先是安装最下面的那个椭圆形镂空状的铁饼,这是防止泥土堵塞管道的。接着将铁管放下去,开始安装上面的压水井。

等一切完工,吴咏走到压水井一侧,抓住压手柄,开始一上一下,用力压着。

只听‘咯吱’几声,似乎有水流开始往上冒了。为了加速冒水,吴咏又让郭氏将一瓢水倒入压水井中。

随着这瓢水的倒入,很快便听到‘咕咚’声,这时便有水开始流了出来,随着吴咏不断抬起放下压手柄,水流源源不断地从压水井中流出来。

刚开始还有点浑浊,随着底下的地下水不断更换,上面压水井中的水也开始清澈起来。

“咏儿,这水是怎么冒出来的?”站在一旁的郭氏有些不懂,直接看傻眼。。

不只是她不懂,此时站在压水井旁的所有人都不懂这个原理。

许多乡亲听到吴咏弄了一个新玩意,可以在自家院中自动出水,田间的活也不干了,纷纷跑过来围观,此时看到这个奇迹,都啧啧称奇起来。

卓文宣也站在一旁看热闹,虽然他是蒙学老师,但对压水井也表示看不懂:“是啊,吴咏,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

吴咏看着众人都盯着他看,等着他的解释,因此也不管他们听懂听不懂,笑着说道:“其实这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就像是在很多河流水位比较高的地方,一般的井水都会自动冒出来。”

众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朱里典这时却在一旁突然开口问道:“你能不能估算一下这压水井造价成本是多少?”

吴咏一听,皱着眉头想了想,有些不确定地开口道:“这压水井耗时颇多,尤其是这铁管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我估计低于一千钱,不会有人去做!”

接着,他又转身问向一旁打造压水井的铁匠,“刘伯父以为这压水井的造价多少?”

铁匠咧嘴一笑:“仙君估算的价格,大体差不多,不过仙君还少算了打井的开支费用。那个打井的铁钻头和铁杆,不比一套压水井价值低!”

吴咏一愣,随即笑道:“是啊,确实算少了!打井也是要费用的呢。不过这一套打井工具可以循环使用,成本几乎可以不计了。”

说着,吴咏又对众人喊道:“大伙儿听好啦,谁家要是需要打井,可以自己过来取这个打井的工具。”

“这压水井竟然要一千钱,实在太贵了,我家还是去里中的水井中取水吧。”

“是啊,花一千钱只为打水方便些,确实有些不合算了。这压水井又不是铁锅,非得用不可。”

“这压水井看着虽好,但却不知能不能用长久,我家还是不考虑了。”

时下一户百姓一年的收入不过五千钱,去除上交官府的赋税,加上日常的开销,一年能剩五百钱就不错了,花一千钱弄个压水井,确实不是百姓能消耗起的。

别看复望里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乡亲有了不少收入,但他们宁愿继续打水,也不愿意花钱在自家院中用压水井。

这时朱旺却大声喊道:“吴咏,给我家也弄一个这压水井。”

其他人一听,纷纷看着朱旺笑道:“哎吆呵,没想到朱旺也是知道疼人的,你家弄这压水井,怕是为了给你妻子省些力气吧!”

大家都远远的看着,大有一副吃不着葡萄嫌酸的味道。

“不就是一口压水井么,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提水还可以锻炼身体呢。”

“就是,我们摇辘轳一样提水,一口压水井有何稀奇。”

众人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却是酸溜溜的。看着朱旺美滋滋的样子,心中羡慕嫉妒恨起来。这朱旺最近肯定是赚到不少钱财,不然怎么会愿意花一千钱弄一口压水井。

新奇的压水井也看了,价格也心里有底了,围观的众人开始慢慢离开了吴家小院,他们还有活计要干呢,可不能在这一直耽搁,尤其是看到朱旺家也要弄这压水井,看在眼里,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大一会,院中的围观的乡亲走了差不多,现在还剩下打井的两位壮汉、朱里典、卓文宣、铁匠、朱旺。

这时郭氏便邀请他们到屋内坐下说话,同时又端出来樱桃和枣糒,招待他们。

枣糒郭氏自己做的,四月是产枣的季节,这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枣做点心了。

枣糒其实就跟后世的枣糕做法差不多,大米煮烂晒干,跟鲜枣一起蒸熟,然后压成膏状,再用水搅拌调匀。

吴咏在还在杂书看到过详细做法,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粳米枣糒法:炊米熟烂,曝令乾,细筛。用枣蒸熟,迮取膏,溲糒。率一升糒,用枣一升。”

樱桃是首夏名果,在先秦时代,它名叫含桃,意思就是被莺鸟含食的果实。所以,之后又迁名易俗,改叫了莺桃。秦汉以后,莺通樱,改叫了樱桃。

不过这些樱桃是乡亲们送来的,本来吴咏是不打算要的,奈何乡亲们热情,不要都不行。

最近不知怎么了,每日都会有乡亲往吴家送东西,有吃的,有用的,还有一些稀有的药材,现在吴家放杂物的房间都堆满了这些东西。

众人说着话,郭氏又端来用米酵子烧的开水。

这是吴咏看到郭氏做枣糒,便找朱里典要些酒曲,做出来的。

众人吃着樱桃和枣糒,又喝着这米酵水,感觉别有一番风味。

这时那两位打井的壮汉开口了:“吴咏贤侄,你那套打井的工具能不能卖给我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