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25章 太学生事件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25章 太学生事件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熹平元年夏六月,初十日,皇太后窦氏崩。因为宦官的阻扰,等到秋七月初六日,窦氏才有桓思皇后的谥号,与桓帝合葬在宣陵。

期间,皇太后的尸体更是被放置于城南市舍数日,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荀子礼论》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意思是对待死者也应该像生前一样,这是世人都遵守的规则。

时下,就是普通百姓死了,也不能遭受如此对待,何况还是一国太后。

或许朝堂上的诸公碍于十常侍的权势,不敢出言抨击。但是洛阳太学院的那些热血青年,可不怕事!

一天夜里,几个黑影从太学的宿舍中潜出来,向城北走去。巡查宵禁的骑兵,在京城的街道上纵横穿梭,居然没有发现他们。

次日,北宫南门外的巍巍峙立的朱雀阙上,题着醒目的白字,书法疾劲:“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一行字触目惊心,用红漆描过,分外耀眼。

洛阳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南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

由于是帝王经过的路,朱雀门最为尊贵,门楼的建筑也格外巍峨壮观,离洛阳四十三里的偃师城,都望见德阳殿及朱雀阙郁郁与天相连。

此时不要说百官了,就是城中的百姓闻讯赶来的也有七八千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我就说皇太后的尸身怎么一直不下葬,原来是有奸人从中作梗啊!”

“他们真是无法无天,连死人都不尊重,我看离天下大乱不远了。”……袁绍曹操等人也混迹在人群中,如此重大的事情,他们不来看看热闹,就妄为世家子弟,谈资都没有了。

这时,曹操悄声说:“那人要是不愿写字,而是行刺,将是什么结果?”袁绍闻言,不以为然地对身边的几人说:“十步贱血,只是布衣之怒,写字的人想的是引发天下人愤怒。不过我倒是有些佩服这人的魄力。”曹操想了想,点头道:“也是,朱雀门守卫森严,也不是行刺的地方,写字的人就是想引起波澜罢了。”曹操和袁绍说话没有回避任何人,说得清楚,四周的人也听得真切。

曹节、王甫等人站在朱雀门上,看着这些字,又惊又怒。他们没想到有人敢如此胆大妄为,不仅抨击百官公卿,还将他俩推到风口浪尖上。

同时他们又有些后悔,早知窦太后死后,就不闹这么一出了,什么便宜没占到,还惹来一身骚。

不过愤恨的同时,心中更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势必抓到此人,将他好好炮制。

不多时,就有好事的人把下方议论的话传上门楼,王甫立即大怒道:“来人,去将这些敢妄议朝廷的人抓起来。”曹节却是摆摆手,

“算了,此时不可节外生枝!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住写字之人。”

“说是这样说,可是这人只写了这几个人,如何才能抓到?”王甫有些丧气道。

一旁的吕强却开口道:“字如其人,这人字写的不错,很熟练,既有篆隶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又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灵动变化,纵横交错,左向右背的弧线用得较多,整体上没有停滞的感觉。说明这人写字的时候并不急迫。”曹节若有所思地说:“吕常侍,果然博览群书,智慧过人。本候推论,写字的是官场中人,或者是宫中的人,经常书写章草体,并且写得很从容,巡逻官兵没有发现,是因为此人的出入身份正常。”章草体论欣赏程度远不如隶书等任何一种字体,但是有个好处,就是书写方便,是官府公文中通用的字体,能够写得好看有力,不外乎就是熟练的缘故。

曹节的推论没有任何错误,吕强暗暗心惊,没想到自己的随口之言,却点醒了曹节。

其实他对曹节王甫的做法也是厌恶,但形势不如人,也只能默默忍受。

如今有人敢仗义执言,他和其他几位中常侍也乐得看到曹节和王甫倒霉。

因此,吕强故作深思道:“曹侯所言有理,不过精通章草体的在洛阳有万人之多,范围太广,可不好寻找。”曹节赞许道:“吕常侍写的人就是这么考虑的,但是换个角度,范围就小多了。依本候看,主要从三方面追查:一是昨晚出入宫中的官员和羽林军,二是昨晚到这一带的太监和宫娥,三是在洛阳游学读书的太学生。”高台上的官员越听心越惊,曹节的意思并不准备真的寻找这个书写的人,而是通过三类怀疑对象,清除官场、宫廷、洛阳的异己分子。

吕强肃容道:“曹侯,此事不妥,捕风捉影的事情万万不可,我认为,不如按正常流程交给专门部门办理。”曹节的脸顿时黑了下来,扫视一圈围观的众人,才沉声道:“吕常侍说得有理,我们这就去禀告陛下。”于是一群人下了门楼,匆匆入殿面君。

听到曹节、王甫等人禀告,天子刘宏又惊又怒,立即下旨捉拿书写者,诏令司隶校尉刘猛负责搜捕。

刘猛本是名士,又是窦武好友,看见那行字心里痛快,怎奈君命不可违,领旨出宫。

回去后,刘猛立即找来属下,宣读旨意,要下属负责查办。有人开口问道:“大人准备如何对待这个书写的人。”刘猛冷哼道:“朱雀阙上所写皆为事实,要是查到这个人,我倒想夸他两句。”下属们不由得一愣,他们根本没想到刘猛自恃是宗室高官,如此敢讲。

不过作为上官的刘猛如此态度,底下的人就不用说了,司隶校尉下属数百人忙了一月有余,还是一无所获。

其实对刘猛来说,破案并不难,他也作了调查,知道是太学生所为,但他就是不愿搜捕,因为他也暗自为这条匿名标语叫好。

而洛阳的太学生们,见到刘猛如此态度,行事也越发肆无忌惮起来,太学院里,每日都有不少慷慨激昂的评论者在抨击百官公卿。

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消息传到宫中,曹节不免起了疑心,按照惯例,破不了案是正常的,一般都会找些嫌疑人糊弄差事,希望时间一长,上面懈怠,不再追问。

可是他派越骑校尉曹破石去一打听,刘猛连一个疑犯都没带回监狱,分明就没有认真过。

有人惧怕曹节的权势,又把刘猛的原话向曹破石说了一遍。曹节听完,多年的怒气一下子发作。

刘猛,你太不知好歹了,窦武余党非死即伤,我也就看你真有能力,又不想和宗室闹翻,才一直容你,既然你如此看法,就别怪我了。

说实话,自从窦太后死后,曹节等人还没寻找到下一个开刀的人,这刘猛仗着大汉宗室的身份竟然不将他们放在眼里,那就先收拾他。

次日,曹节在朝堂上明确指责司隶校尉刘猛办案不力,应该撤换。司徒许栩等人也纷纷上言,于是刘猛被免职,迁为谏议大夫。

曹节指定御史中丞段颎代刘猛司隶校尉之职,天子刘宏欣然应允。段颎上任,便开始大张旗鼓的调查,最终嫌疑都指向太学院。

他虽然最看不惯多次牵制他的儒生,但也知晓面前的是烫手山芋,于是请教王甫如何做?

王甫担心他退缩,索性把话挑明道:“自光武皇帝中兴,南阳和河北豪族开先例以来,朝廷就变成豪族和宫廷的战场,士林也好,阀门也罢,都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我们这些宦官就更是别人中伤的棋子。”说着,他便叹口气道:“有时不禁让人想起王莽篡位一事,几乎是在读书人的欢呼声中完成的,只是恶莫大于叛逆,所有人不敢明言,用尽手段贬低朝廷,抬高王莽罢了。”最后他怂恿道:“其实当今天子也对这些太学生看不惯,你尽管做事,出了事,有我和曹侯为你担着。”段颎并不害怕太学的一帮书生,只是心中的坎一时过不去,听了王甫的话豁然开朗。

次日,段颎就开始四处逐捕太学生。他指挥凉州铁骑和司隶精锐马踏太学,冲得太学生们狼奔豕突。

最后,几根长绳,系了上千的太学生,押往监狱,统统算作案犯,打的打,关的关,然后上奏结案。

太学博士都是一方名儒,秩卑而职尊,负有议政、奉使、巡视等职责,哪能任由段颎这样的操作,纷纷上书谴责。

天下士人更是群情汹涌,但对手握大权的宦官和段颎没有办法,只好拿各地郡县的官员出气,指责声此起彼伏,一十三州好像找不到一块净土。

惹出这么大的动静,天子刘宏不得不出面调解。他首先让段颎释放被关押的太学生,之后又为了安抚众人的情绪,将太学院内年满六旬的诸生都冠以侍中的官职。

对于这次太学生事件,曹节等人又没落得好处,还惹来天子的一顿训斥。

曹节和王甫十分窝火,他们又将目光盯上刘猛身上。若不是这人轻慢他们,怎么落得如此局面。

于是在曹节的授意下,新任司隶校尉段颎上书弹劾前任刘猛。朝堂上又是一阵扯皮,刘猛原准备被送入左校治罪,不过因其宗室身份,不少朝臣大力反对,最后仅仅罢职而已。

经此一事,吴咏离开洛阳的决心有坚定一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