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49章 别有用心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49章 别有用心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王宫大殿内,众人再次分主宾坐下,气氛与刚才完全不一样了。陈王坐到正殿左边主位,硬拉着吴咏坐右边主位。

算是并肩排排坐。而下首两侧则是跪坐着陈国的各属臣。稍顷,各种美味佳肴由侍女摆放在众人面前。

刘宠举杯赔罪道:“吴侍读远道而来,招待不周,刚才的箭术比试,多有得罪,还望海涵!”吴咏也急忙跟着举杯道:“大王客气了,今日吴咏冒昧来访,本就不该。何况能见识到大王的无双箭术,已是心满意足,岂敢有任何怨言。”

“哈哈,你也不必抬举本王,吴侍读的箭术才是天下无双,令人叹服,本王那粗鄙的箭术岂能与吴侍读相提并论。”刘宠满不在意地笑了一声,随后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接着叹道:“不瞒吴侍读,如今天下播乱,奸臣当道,逆贼造反。本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亦时常怜惜天下百姓,可终究力不从心矣,不知吴侍读有何教我?”吴咏眼神一凝,这句话可不好回答,这陈王刘宠估计是对朝廷起了异心。

于是他只能打个哈哈说:“大王有如此胸襟,实乃天下之福也!”见吴咏不正面回应,刘宠有些失望道:“哎!不曾想,我汉室天下怎会到如此这般地步。每每想起,本王都是心力交瘁。若是再不有所改变,恐怕汉室危矣,百姓危矣!”吴咏迟疑一下,道:“大王应该清楚,自桓帝以来,地方上土地兼并毫无节制,又有那外戚和宦官轮流乱政,朝廷早已积重难返。”说着,他又叹道:“不久前句章许昭谋反,不过是把这些矛盾提前引爆而已。大汉其实早就病入膏肓。若是天子继续重用宦官,只怕以后会有更多的百姓生活不下去,而选择从贼。”然后吴咏看了一眼身边服侍的刘蕴,感慨说:“自渤海王刘悝被宦官王甫诬陷而被迫自尽后,又有天子将渤海王的家人都处死,现在宗室人人自危,百官敢怒不敢言,百姓亦失去耐心,长此以往,定会出现天下大乱。”刘宠点头道:“天子年少,受人蛊惑,宠信宦官,实乃不智也。本王观当今天下,能重兴我汉室天下者非吴侍读莫属。”吴咏愣了一下,随即摇头说:“大王过誉了,天下俊杰何其多,小子毕竟年纪小,难当此任啊!但愿有不畏惧权宦的正义之士能当此重任。”刘宠摇摇头,

“在本王心里,此事只有吴侍读能办成,其他人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真正能不畏权势的,也只有你吴侍读一人耳。”吴咏苦笑道:“大王,何处此言?小子曾经数次建言天子,都不为采纳,早已心如死灰。如今更是远离洛阳,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刘宠神秘一笑,然后指着吴咏身边的刘蕴姊妹说:“你能瞒得住其他人,可瞒不住本王,她们二人都是渤海王家的女儿。”

“啊!”刘蕴和刘蓝都惊呼一声,随即看着刘宠,面色紧张起来。刘宠摆摆手,

“你们不必紧张,这大殿内都是本王信得过的人,绝不会将你们的行踪透露给外界。”见刘宠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吴咏干脆也不装了,于是大大方方承认道:“大王慧眼!刘蕴和刘蓝确实是渤海王之后。”接着,他又有些疑惑问道:“大王是如何看破她们的身份的?来陈国之前,小子还特意问了刘蕴姊妹,她们俩都言没有见过大王。”

“猜测而已!”刘宠自信一笑,

“本王在洛阳也有些耳目,自然是听说过我这位侄女为救父王而舍身下嫁王甫养子又逃婚之事。之后两人销声匿迹,据说是汝南袁氏的袁绍和大司农卿曹嵩的长子曹操将他们救出。不过本王推测,袁绍和曹操只是明面上的人,背地里肯定另有其人。”说着,他又叹息道:“本王与渤海王以前有数面之缘,当本王见到二女的一瞬间,就知道她二人乃是渤海王的女儿。不过本王那时也不确定,毕竟天下相像之人何其多,于是就诈了你们一下,不成想你们的反应,还真的如本王猜测的一样。”吴咏和刘蕴面面相觑起来,他们毕竟还年幼,完全没想到刘宠会以诸侯王的身边诈他们。

于是吴咏连连拱手,苦笑说:“大王真是心思缜密,小子心服口服。”刘宠摆摆手,叹息道:“渤海王真是可惜了,若是他能坚持下去,未尝没有另一个局面,也不必落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刘蕴和刘蓝急忙拜倒在地,哭泣说:“还请陈王叔父为我们姊妹做主。”刘宠沉默了一会,随即摇了摇头,

“抱歉,本王现在对你们家的事情也是无能为力。”姊妹俩都有些失望,刘蕴更是大声喊道:“陈王叔父,我父王在世时,曾言你这人什么都好,可你太瞻前顾后了,汉室衰微,朝局动荡,宦官当政,诬陷忠臣,这个时候你应当挺身而出,扛起匡扶汉室的大旗,铲除奸邪。如今汉室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四百年大汉基业,危在旦夕,悬于一线,王叔你还在犹豫什么。”陈国经过数代陈王的励精图治,可谓是在众多汉室封国中,最富庶的一个。

刘宠能力很强,他本想当一个清清白白的忠耿‘闲王’,因为他是汉家的宗亲,他不想惹人怀疑。

可是渤海王刘悝,被宦官王甫诬陷谋反,逼的入狱自杀,这件事,对刘宠触动很深。

他对汉室的衰落痛心疾首,想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一直呆在陈国,可刘宠无时无刻不为汉室的前景忧心如焚。

为此,他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带领信得过的属臣来祭祀天神。可是这些他并不能对外人说,他也担心遭到天子刘宏的责难。

见刘宠还不表态,刘蕴继续说:“别人都说陈王叔父如何爱民如子,如何治理有方,是难得的明主,难道就忍心看着宦官祸乱天下吗?”刘宠神色复杂的摇摇头,

“无须多言,本王只能在暗中帮助你们复仇。”刘蕴闻言,虽然有些失望,但总比陈王什么都承诺要好,于是再次拜倒说:“侄女相信陈王叔父的心跟汉室是始终连在一起的,不能坐视不管。”接下来,大殿的气氛有些沉重,众人都在默默想着心事,也无人在此时站出来敬酒。

吴咏随意吃了一些食物,便向陈王刘宠提出告辞。刘宠并未多做挽留,而是让国相魏愔替自己送吴咏等人一番。

不一会,魏愔回到大殿,却被告知刘宠在书房召见他。于是辞别同僚,匆匆来到书房。

此时刘宠正练习字帖,见魏愔进来,他头也不抬问道:“国相以为吴咏如何?可有拉拢的把握?”前文说过所谓的国相,其实就是诸侯国里的丞相,主管这诸侯国的一切政事。

诸侯王基本上不管事,因为没有兵权,也没有行政权,只有一个收税的权利。

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开始,汉室的诸侯王就一直比较弱,而且实际权力越来越差。

到了刘宠这种汉末的诸侯王,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刘宠也是汉末众多几十个诸侯国里,唯一一个混得风生水起的。

刘备,刘表,刘岱,刘繇等人,虽然都是汉室宗亲,但是他们都不是诸侯王,正因为他们是不是诸侯王,所以他们能够在朝廷里当上封疆大吏。

反观那些汉末的诸侯国,都是寂寂无名之辈,甚至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比如齐王刘承,中山王刘稚,梁王刘弥,东平王刘凯等人。这些人,能够留下一个名字就不错了,连事迹都难寻。

正是因为他们身上顶着一个诸侯王的身份,导致他们在乱世到来的时候,根本没有争霸天下的资格,身份恰恰限制了他们,让他们不能担任州郡的掌控者。

掌控不到实际权力,这才让汉室的天下,被曹操窃取。如果这汉室的诸侯,能有多几个陈王刘宠这样的人物,就算汉帝衰微,也会像西汉末年一样,有刘秀,更始帝刘玄等刘姓宗亲站出来的。

魏愔是会稽上虞人,是本地大族。按照朝廷的法度来说,本来他这个国相与诸侯王的关系不大。

但从渤海王刘悝一事,不难看出,诸侯王出事,国相往往是第一个受到牵连的人。

而且这次句章许昭叛乱,导致许多会稽郡的大族损失惨重,魏愔的家族也是其中之一。

正是因为如此,魏愔才敢与刘宠共同祭祀上天,为的也是跟刘宠拉近关系。

魏愔思索一会,才开口说:“王上的意思,属下也明白。但时机未到,还是暂时忍耐才行,不可鲁莽行事。那吴咏毕竟是天子侍读,若是他知晓王上祭祀过不得还会告知天子,去邀功讨赏。”魏愔身为陈国国相,对刘宠的心思可谓一清二楚,他不阻止刘宠的行为,但也不会将自己的前程赌进去。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好在这次抓到吴咏的把柄,知晓他并不是愚忠天子,将来也好争取。”刘宠有些失望,但今日有此收获,也是大为高兴。

以前的刘宠或许没有异样的心思,可是现在他对天子刘宏越来越瞧不起,放任宦官残害宗室,让他们这些诸侯王的心思,都有些蠢蠢欲动起来。

虽说诸侯王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可是他们毕竟都有数代人积累的大量财富,不甘心就此一无所有,所以心中的一些小心思就活络了起来。

魏愔听闻刘宠这样的话,倒是也不再阻拦。

“王上,既然你能明白,那属下就不多说了,我们现在要看其他诸侯王怎么做,看他们是如何应对,切忌我们急着先出头。”刘宠点点头,

“国相,所言甚是,本王听你的便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