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50章 颍川郡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50章 颍川郡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今宵颍川曲,谁识聚贤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这就是颍川郡的由来,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长期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因此成为后世华夏众多姓氏的发祥地。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其中豫州刺史部治所为谯。下辖颍川郡、汝南郡二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四国,县九十七个。吴咏一行人来到颍川郡的地界,方才得知天下士人何其多也。先前讲过,十二月对于时人来说,是个非常繁忙的月份。士族之间不仅要冢祠君、师、九族、友朋,以崇慎终不背之义。还要请召宗亲、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以笃恩纪。乘车行在宽广的秦驰道上,吴咏挑开车帘,向外看去。路两边不时有士子队伍跃入眼中,他们有的是三五并排步行,有的则是坐在牛车上高谈阔论,当然除此之外,还不时有马车从吴咏身边经过,里面传出的争论声,想必定是身份高贵的士子。刘蕴和刘蓝与吴咏同车而坐,她们俩时不时指着路过的士子,低声说笑。经过吴咏这些时日的开导,两姐妹终于从父母双亡的阴影中走出来。

“阿姐,你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好好笑啊!”刘蕴瞪了她一眼,训斥道:“不可无礼!这些士子虽然行为举止怪异,但也都是有努力进学之心的,岂能玩笑。”刘蓝附在她耳边,小声嬉笑道:“那他们比之姐夫如何?”

“让你胡说!”刘蕴脸红红地看了吴咏一眼,随后伸手去挠刘蓝的胳肢窝。

“哈哈,我不说了。”两女在车中打闹起来,引来路人的频频注视。吴咏对于面前的春光却是视若未睹,他在思索后世关于颍川郡的记载。

东汉有几个郡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第一个是河南尹,是东汉都城洛阳所在,不用多说。

第二个是京兆尹,是西汉旧都长安所在。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

定名京兆,显示出一个大国之都的气派与规模。京兆在汉时被形容为辇毂,意思是在天子的车轮之下。

离天太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第三个是南阳郡,这里是东汉的创建者,位面之子光武皇帝刘秀的故乡和起家之地,东汉诸多开国元勋的后人都在南阳。

第四个就颍川郡,地理上,颍川郡紧邻洛阳,是洛阳向南的最重要通道,出了洛阳八关之一的轩辕关,就是颍川。

更重要的,颍川是东汉末年的天下人才荟萃之地。至于颍川郡能突然如此厉害的原因,在吴咏看来,则是有多种原因交替,而且除此一地,天下其他州郡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才盛景,即使是徐州、益州这样的汉末人才库,在某些政治方面,也比不过颍川的政治人才。

原因其一,汉承秦制,有汉以来,对律法非常重视。前汉武帝

“外儒而内法”,宣帝认为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不可

“纯任德教,用周政”,入本朝以来,虽儒家的学说传播越来越广泛,但律法的地位仍十分重要,有许多的世代衣冠,以明律法而出仕高官的律法名家。

特别颍川这个地方,春秋时属郑,后郑国被韩国所灭,又成为韩国的都城和主要势力范围,从郑国时的子产铸刑书、立法制,到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再到韩非在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以及汉初的郡人贾山、晁错、韩安国等极力推崇刑名法术,从而逐渐地在颍川形成了

“高仕宦,好文法”的社会风气,其中阳翟郭氏、长社钟氏便是此中的翘楚。

其二,自东汉伊始,颍川郡旁的汝南郡内,原有的西楚士风开始渐渐转变,演变成为放荡不羁、敢于犯上的士人风气,之后,这种风气向着紧邻的颍川郡靠拢,导致颍川郡其地的政治风气,在原有法家学术的激进勇敢风气上变得更加激进犯上,以至于颍川本土的士人更加崇尚政治,其本身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

其三,便是东汉一直绕不开的党人势力了,可以说,如今汉朝的党人势力,最初的发起点便是颍川郡。

而颍川郡也正是因为党人势力的存在,在整个东汉,甚至于汉末三国,都确定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一面,以至于魏晋时期,颍川郡甚至豫州士人,在整个天下都有不可比拟的名望和势力。

之所以如此,那便是颍川名士互为交结,相与婚姻,吏俗朋党的情况,特为紧密,为其他郡县所不能比。

可以说凡郡内望族,互相之间皆有姻亲,当年党人堆积朝堂时,颍川士人的官吏甚多,这也是党锢开启,颍川士族损害最多,最为痛恨汉室的原因,根本原因便是其家族子弟多有被禁者,此生不能为官,可以相见,此番黄巾大乱,党锢解除,对于颍川士族而言,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其四,东汉自顺帝开始,宦官获权,皇权政治无法正常运转,且少数民族与内部起义不断,险恶的政治形势让士人不再专心学术,转而投身政治事业。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讲,任何东西一旦扯到了政治,那就会变了味,东汉的颍川郡便是如此,他们真正掌握朝堂权利,特别是党人领袖便为李膺后,结党营私的行为便普遍发生。

当然,对于这些世族而言,普通的贪污受贿明显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那一家不都是大族富户,他们真正的索求的,却是皇权一直在保护的政治权利,所以才会有内朝和外朝之争。

其五,自顺帝以后,士人群体奔走呼号,

“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簸公卿,裁量执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铲阉宦,清君侧。

不过,一次又一次,仅仅只掌握朝堂话语的他们,被皇权之下的军队所打压,历经无数次的打压,所以严格的政治形势,才会让他们更加急迫联姻,来保证自己的朝堂势力的壮大,从而更加加剧了颍川士人之间的结党和某种程度的超然和排外。

其六,便是自东汉以来,地方权力在世族豪强的影响下,不断失衡的缘故。

而中央士人结为党人,通过自己的政治权利,不断影响地方官吏的任免,导致地方名士大族因为自己家族的特殊背景,可以通过垄断州牧郡守僚佐之职,操控地方政治。

这一方面更加促进颍川本地大小世族的结党,也让汉朝中央对颍川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

当然,这一点,不仅仅是颍川独有,此刻整个大汉,也全部都是这一套路。

其七,在宦官专权后的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对于缺乏儒雅之风、热衷于政治的汝颖名士们简直是天赐良机,在这种条件下,汝颖地区的特殊优势由隐而显,汝颖名士遂乘时而起,雄居士林之首。

而相对于汝南郡,颍川郡在党人之中,有名望者甚多,最终更是拿下了党人领袖的称呼,这更加加剧了颍川郡的士族豪强之间的姻亲结党,或许在他们的骨子里,已经慢慢养成了这种唯有靠着亲亲相护,才能独霸朝堂,保证自己政治权利不失去的意识吧!

想到这些,吴咏也对颍川郡的士族有些好奇起来。他这次离开洛阳,名义上是游学天下,实则是对天子丧失了信心,乱世来临终究不可阻挡。

他打算借游学的机会,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盟友。这次他路过颍川郡,看到这里文风如此旺盛,心里顿时多了些许想法。

就在吴咏发愣的时,刘蓝突然一指远处的人群,惊呼道:“呀,阿姐,你看那边怎么那么多人?”吴咏回过神来,顺着她指着的方向看了一眼,立即笑道:“应该是士绅之家在选任田者吧。”刘蓝嘟着嘴问:“离这么远,你怎么知道的?莫不是看我们没见过世面,欺骗我们!”吴咏苦笑着说:“你们看他们的穿着,一看就是百姓人家,现在外面天寒地冻的,谁愿意平白无故吹冷风。”说着,他又解释道:“你们再看他们手中,大多是拿着农具,现在又不是耕种的时候。而且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士绅选来年的任田者时候。”

“是吗?”刘蓝半信半疑,她们姊妹一直生活在渤海王府,对外面底层百姓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吴咏笑道:“我还能骗你们不成。要不这样,一会咱们停车看一会,不就清楚了。”他一点都没说谎,每年的十二月,他自己的洛阳皇庄也会举行这样一场典礼。

那时各家各户的代表都是十分紧张,生怕选不上。他们这些没有土地的百姓人家,一旦被主家抛弃,几乎等于断了生路。

因此,吴咏也不会随意更换任田者。十二月,对于百姓而言,是关乎下一年生计的大事。

有田地的百姓,开始修缮农具,养护耕牛,等待来年开春,以俟农事之起。

而没有田地的百姓,则是提心吊胆地等待主家挑选来年的任田者。一旦没被选上,他们则要面临生存压力了。

一行人很快来到人群的近前,吴咏让鄢展停下马车。刘蓝和姐姐刘蕴看了一会,发现果然是主家在挑选来年的任田者。

看着那些被挑选上的人,一个个的喜笑颜开,顿时觉得无趣起来。她们是想看着吴咏出丑的,没想到又被吴咏说对了。

“走吧,咱们还要趁着天黑,赶到颍阴县城呢。”刘蓝有些兴致缺缺地说道。

就在吴咏要开口答应之时,突然看到那边人群引发一阵躁动。随即就看到一位黝黑的中年男子,跪在一位身穿锦衣的男子面前,苦苦哀求道:“陈管事,我求求你了,我们家不能失去来年的任田者身份,我妻子刚生完孩子,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不能没有田地啊。只要您同意,来年,我一定努力种田。”只见那锦衣男子冷笑道:“你的父母妻子,关我何事?今年你们家缴纳的粮食最少,按约定,来年不能被选上任田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