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汉匈对决:白登山之围

平城位于晋北,地处山间盆地。它四周群山环绕,岗峦叠起,有“万峰环列,突中一窝”之称。

刘邦来到平城,他的好运就用完了。

接下来,他要处理很多难题。

1.刘邦率领骑兵,走得太快,战线长,后勤跟不上。

2.各路援军,不能及时抵达战场。

3.上天也帮忙:天寒地冻。

4.汉军缺衣少粮。

汉军上下困难重重,却也抵挡不住刘邦战胜匈奴的信心。

援军没来,不等了。

粮草没到,不等了。

徒留平城,只会被围。不想坐以待毙,那就主动出击。

天气寒冷,没有保暖衣服,不要了。

只要有一腔热血,就能战无不胜。

刘邦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平城,往东推进七里,来到一座山,安营扎寨。

这座山,叫白登山。它不仅是汉匈大规模交战的起点,同时,也是刘邦改变战略部署的起点。

就这样,刘邦和冒顿,即将相遇。一个兼并草原其他部落,一代枭雄。另一个是反秦灭楚,大汉皇帝。

白登山,将会是两位雄主相遇。他们终究会被载入史册,留名后世。

对于刘邦离开平城,有两种观点。

1.好大喜功。

这个观点是贬低刘邦的。说他四仗战胜匈奴,整个人就飘了。

对外战略,实行主动进攻,且听不进去刘敬等人意见。

不顾天寒地冻,也不管汉军将士缺衣少粮,离开坚固要塞,驻扎在白登山。

2.吸引匈奴主力。

这个观点,是赞扬刘邦实行的战略。

刘邦提前抵达平城,战线拉太长。没有援军,没有过冬的粮食和衣服。徒守平城,只会被冒顿围杀。刘邦驻扎在白登山,可以与平城互为犄角,相互支援。

虽然刘邦驻扎在平城的真实原因,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太史公认为是贪兵冒进。

也许是刘邦赢得太快,收集错误情报,低估了匈奴的实力。

或许是刘邦的大战略,以自己为饵,吸引匈奴主力,并为援军到来,合围匈奴争取时间。

总之,刘邦做出驻扎在白登山这个决定,将自己置身险地,差点送了性命。

接下来,看一下汉匈对决:白登山之战。

来看一下,白登山之战的基本信息。

时间: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冬。

交战双方:汉与匈奴。

主角:大汉皇帝刘邦与匈奴单于冒顿。

兵力:汉军五万,匈奴四十万。

刘邦驻扎在白登山,人困马乏,就安营扎寨,睡了一觉。一觉醒来,站在山顶看到壮观的一幕。

漫山遍野都是匈奴人,将汉军围困在白登山。

匈奴人兵精将足,马匹彪悍。

《匈奴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当时,汉朝初建,良马匮乏,能够找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都很困难。

而,匈奴却能找到数万匹相同的骏马。

匈奴宝马良驹数不胜数,还有精兵强将,其武器装备也不弱。

看到这一幕现象,刘邦得出一个结论:匈奴很强大。

此时,刘邦有了第一个反应:他太大意了,将会有场恶战。

随后,刘邦有了第二个反应:死战。

若不与匈奴死磕到底,等到援军到来,他命休矣。

刘邦不擅长打进攻战,但,他擅长打防守战。尤其是与项羽在成皋-荥阳一线,僵持了数年。

如果说项羽是擅长主动进攻型。刘邦就是善于防守。毕竟,刘邦能够抵挡住项羽的攻势,其军事能力还是有的。

刘邦历经诸侯反秦、楚汉争霸、平定叛乱,他是从战场走出来的人,不怕打仗,也敢打仗。

看着匈奴强大阵型,刘邦也没有吓得两腿发软,磕头求饶。而是做出了两个决定:固守、死战。

就这样,大汉与匈奴,刘邦与冒顿,第一次攻守开始了。

匈奴能够纵横草原,是因为有宝马良驹,骑兵战无不胜。骑兵,有长处,也有短处。

来看一下,骑兵的优势:机动性好、冲击力大、速度快、突袭能力强、高度占据优势。

再来看一下骑兵的劣势。

场地限制:适合在空间宽广,地势起伏较小,平原地带作战。不适合山地、丘陵、草泽、丛林等发动战争。

阵型不稳:骑兵以马为主,排兵列阵,比较困难。骑兵阵型参差不齐,容易被打乱。

骑兵容易失控:宝马良驹虽好,但,不受控制,容易失去控制。

当然,还与骑兵将领的个人素质有关。

刘邦驻扎在白登山,恰恰是匈奴骑兵的劣势。也可以说,刘邦占据地形优势。再加上,刘邦等人一致主张战,还具备人和。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汉匈历经怎样的攻守之战。但,通过脑补以及残存的史料记载。

这场攻守之战,定是有的。

毕竟,冒顿以计,让大汉皇帝进入陷进。冒顿调集重兵,其目的就是为了一战而胜。

眼见,胜利的果实就在眼前。冒顿不摘,就不是他的个性。

刘邦前来,也是为了肃清边患。却因为大意,没有摸清匈奴的真实情况,陷入困境。不战,就会被俘,甚至会被杀。

如今,刘邦被匈奴围困,守不住,他建立的汉家天下,就危险啦。

一个势在必攻,另一个势在必守。

一个攻不破,就抓不到大汉皇帝,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胜利果实。另一个守不住,就会被抓,汉家天下危矣。

所以,这场汉匈对决,首战胜负,对双方都很重要。

剧情就应该是这样的。

冒顿策马扬鞭,指着白登山,来一场即兴演讲,激发草原勇士奋战。

他的话语,要有以下的中心思想。

他们的目标:大汉皇帝。

他们兴师动众,来到这里的目的:抓大汉皇帝。

抓到大汉皇帝,有什么意义:取他们的财富。

所以,冒顿会这样说。

大汉皇帝就在山上,抓到他,我们就等于得到了聚宝盆。汉家天下的财富、美女,我们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草原民族将会入住中原,凌驾在他们之上。

赵武灵王、秦始皇欺压我们草原民族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将由我带领诸位,重整雄风。

我,不仅要成为草原上的单于,还要欺压中原诸侯。

冒顿即兴演讲之后,下达了一个命令:进攻。

面对匈奴重兵围困,刘邦也要发表即兴演讲,他会说什么呢?

首先,刘邦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他是汉军最高统帅,他若一乱,三军必败。

所以,刘邦要干第一件事:稳定军心。

其次,刘邦话中的语气,要充满坚定,激发将士奋战的勇气,以及告诉他们此战必胜的信念。

第三,刘邦告诉汉军将士,他们不是孤军奋战,有强大的援军。

最后,刘邦要给汉军将士一个期限,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

简单说,刘邦即兴演讲,告诉汉军将士。

我们战无不胜,能赢。

赢后,我将会对你们增加赏赐,衣食无忧。

随后,刘邦下达一个命令:战。

匈奴骑兵虽众,但,白登山地形发挥不出他们的优势。相反,汉军虽小,倚靠地形优势,能够最大化抵挡匈奴。

首次作战,双方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此战,有一个结果:冒顿没有攻破汉军防线,刘邦守住了阵地。

冒顿针对汉军的劣势,比如天气寒冷,缺衣少粮。

冒顿不在进攻,选择了新的战术:围困。

刘邦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天气恶劣。

他不仅要与匈奴斗,还要与天战。

史料记载了,当时天气恶劣情况: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史料没有记载,刘邦是如何解决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他又是如何解决士兵饥寒?

他是如何凝聚汉军士气?

但,太史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答案:刘邦被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从这个数字,可以得出一点:刘邦个人魅力不错,是干大事的性格。他不仅凝聚汉军将士战胜匈奴的信心,守住阵地。还克服种种困难,坚守了七天七夜。

正是,这七天七夜,成为扭转战局最关键的地方。进而,也成为汉匈议和,刘邦突围埋下伏笔。

汉匈对战,进入相持。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进而,也助刘邦白登山脱困。

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秦末汉初被誉为第一阴谋家的美男子:陈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