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二十九章 张良登场

刘邦从失败之中,发现问题,也不断自我总结。反省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王道。

友军,不可靠!

部将,不可靠!

可靠的只有自己腰中三尺长剑。

雍齿背叛,丰邑父老背弃,也给刘邦生动形象上了一课。对于刘邦现在而言,是沉重的打击,一次惨重的教训。对刘邦未来而言,何尝不是宝贵的一课。

有些事情,早点经历,比没有经历好。哪怕是痛苦的经历,也要去经历。只有经历过痛苦,你才会茁壮成长。

刘邦也不知道沛县父老会不会抛弃他,他手底下的人会不会背叛他。这些未知的因素,给了刘邦一个动力:变强。

眼下格局,对刘邦极为不利。

西边魏国强兵压境,北边齐国泰山压顶,东边秦军虎视眈眈,南边是景驹、秦嘉等人的地盘。

方与投魏,胡陵复叛。刘邦的地盘,只有沛县,孤零零一座城。若不打开局面,等待刘邦的结局:要么,被秦军灭;要么,被其他诸侯吞并。

刘邦怎样才能在乱世生存,打开局面。

答案只有一个:要自强。

刘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自强。

刘邦痛定思痛,想到了一个办法,投靠强大的一方,做为他坚强的后盾。

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秦二世以章邯为将,东出平叛。

章邯不愧是秦末乱世之中第一名将,组建骊山刑徒,东出平叛。三战斩杀周文,荥阳救李由,杀田臧,斩李归,一鼓作气破陈,颠覆张楚政权。

陈胜点燃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却在短时间内被章邯扑灭。陈胜也被最信任的车夫庄贾杀害。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随后,攻南阳的宋留不打了,害怕秦军,举兵来降。

结果,没有得到善待,被章邯送回咸阳,车裂。

张楚政权覆灭,但,它留下的火种,并没有灭亡。

陈胜虽死,一个人站出来重组张楚政权,他就是吕臣。

吕臣,出生于公元前235年,其父吕青出生于公元前255年,这对父子忠于陈胜,不想看到张楚政权覆灭,在新阳组建苍头军。

这对父子,干了两件事:

1.收复张楚政权的国都陈。

2.诛杀叛徒庄贾。

由于,这对父子整出的动静太大,又被章邯盯上。章邯率军南下,击败武臣,平定叛乱,占据陈,这个战略要地。

吕臣打不赢章邯,败走,无法组织兵力继续对抗。

章邯杀陈胜,败吕臣,见楚地翻不起大浪,他下一个攻打的目标:魏国的国都临济。

就在章邯准备北上伐魏,一个人站了出来,组建新的楚国政权,这个人就是秦嘉。

秦嘉是秦东海郡陵人。

陈涉大泽乡起义,他也不甘落后,与铚人董绁、符离人朱鸡石等相约起义,围困东海郡守庆于郯县。

秦嘉从骨子里看不起,陈胜这些出生贫困的人。

陈胜见他在东海郡起事,想要招揽他,赐官爵,他不要。

陈胜派了一位武平君畔做为监军,他不听号令,还做了一件事,杀了陈胜派来的监军,表明立场:你什么身份,想要我跟你混,你不配。

还说了一句令人愤怒的话:你派来的人,太年轻了,又不懂用兵。想要我听他的,做梦。

陈胜得知这件事,除了愤怒,也没有别的办法。毕竟,很多人都不把他当回事,只不过这一个是明目张胆。

陈胜死了,吕臣败了。秦嘉觉得他有必要站出来,承担起楚国,这支反秦的大旗。

秦嘉做了一件事:立楚国宗室后裔景驹为王,这就是新的楚王。将国都定在留县,军队驻扎在彭城。

新楚政权国都留在沛的南面,离沛很近。刘邦听说了这个消息,为了自保,也为了投靠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带领部将前来投靠。

因为这个决定,刘邦遇到了一个打天下最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该你登场了。

刘邦和张良在去投靠景驹的路上相遇了。这次相遇,造就了一段君臣相遇的佳话。一个成就了汉初三杰,第一谋臣的名声。另一个成就了帝王霸业,建立了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谁能想到,这对君臣相遇,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投靠。

通过张良和刘邦相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收拾好自己,扬帆起航,人生处处会有惊喜。

当然,现在的刘邦还是刚经历部将雍齿背叛,战事不利,解决自我安全都是一大问题。

张良也是,他的处境也很困难。

刘邦有困难,张良也有困难。他们有个共同的困难,如何在乱世之中立足。然后,他们想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投靠强者。

碰巧,他们两个想要投靠的人,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秦嘉和东阳宁君拥立的新楚王景驹。

按理说,刘邦在沛县,位于新楚国都留之北。张良在下邳,留之西南。让人想不明白,刘邦和张良会在同一条路上,同一个地点相遇。

刘邦和张良之间的相遇,印证了一句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所以,能够遇见的人,都是有缘人。如果你能抓住这段缘分,或许就能像刘张二人之间,建立丰功伟业。

接下来,说说张良的那些事。

张良,字子房。颖川城父人。他的简历,可不一般,标准的贵族,还有一个五世相韩的背景。他的祖父张开地,相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父亲张平,相韩厘王,韩恒惠王。

其父死后二十年,韩国被秦灭。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政坛上大展拳脚,韩国就亡了。

张良的一生本该是美好的,不愁吃喝,行侠仗义。等到年岁到了,就入韩为官。

韩国亡了,改变了张良的一生。

也可以说,张氏奋斗史,也是韩国的成长史。张氏先祖,见证了韩氏的兴衰、覆灭。

张良有严重的亲韩情节,同时,拥有高涨的反秦热情。

据史料记载,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有奴仆三百多人,弟弟死了,也不厚葬。

张良干了一件事,解散奴仆,变卖房产,只为了一件事:刺秦报仇。

在张良眼中,是秦始皇让他国破家亡。

张良不仅身世显赫,还有国仇家恨。他的人生也充满传奇。

年少热气方刚,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就是为了仕韩。成年后,他历经国仇家恨,懂得一个道理:礼法救不了国。

刘邦见到秦始皇,是渴望成为那样的人:大丈夫当如此!

项羽见到秦始皇,是蔑视:吾将取而代之。

张良见到秦始皇,是满腔怒火:我要杀了你。

韩国亡后,张良东见沧海君,找到一个刺客。这个刺客,是个大力士,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张良选择了一个地方叫博浪沙。他要在这里,趁着秦始皇东巡,完成国仇家恨:刺秦。

秦始皇被刺杀也不是一次两次:荆轲刺秦、高渐离刺秦。

为了出行安全,秦始皇造出十几辆一模一样的车,排队出行。张良就是因为车辆太多,分不清那辆乘坐的人是秦始皇。最后,挑中了一辆最繁华的车,进行攻击,却击中秦始皇副车。

张良,在博浪沙一锤成名。

成名是很风光的一件事,但有时候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张良这种方式。秦始皇大怒,在全国通缉。张良只能隐姓埋名,在下邳躲了起来。

张良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这人,是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就是让张良在桥上替他捡鞋、穿鞋,并设置重重考验的黄石公。

通过考验的张良,得到一本兵书奖励:《太公兵法》。

张良见刺杀这条路行不通,那就换一条路:用兵。

于是,张良隐居起来,专研兵法,这就成为了他的日常生活。这一隐居,就过了十年。其中,张良做了一件事:救项伯。

秦始皇去世后,秦廷内部乱成一团,天下大乱。

张良抓住时机,也起来反秦,并在下邳起事。张良势单力薄,为了存活,选择北上投靠景驹。没想到在路上遇见了刘邦。

那么,刘邦与张良相遇,会说点什么?

两人相互打招呼,自报家世,再坐下来喝点东西,聊聊天,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最基本问题是有的。

随着了解深入,彼此把头疼的问题都说出来。

张良说出刺杀秦始皇的那件事!

刘邦也说出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是什么感觉。

他们谈到对当下局势的看法!目前的窘境!

两人越谈越高兴,话越说越多。刘邦和张良心心相惜,一见如故,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张良被刘邦的人格魅力征服,觉得刘邦是干大事的人!立马做了一个决定:不去见景驹,就跟刘邦混。

刘邦也为张良的学识渊博所折服,这个人是他见过的人当中,最厉害的人。有他在,能替刘邦出谋划策,少走很多弯路,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刘邦心想:这种厉害的人,我要招揽他,不能放走了!

可,刘邦应该怎样表达,让对方跟自己混!刘邦总不能说,你很优秀,我看好你,以后跟我混,有酒有肉。这样说,会被人认为怠慢。

张良也觉得刘邦是干大事的人,从他身上看到干大事的潜质,总不能直接说:以后我跟你混,请多照顾。

史料没有记载,刘邦说了什么,留住张良。也不知道,张良是如何选择刘邦。

太史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未来的大汉皇帝和大汉三杰第一谋臣的张良,就这样会面啦!

接下来,刘邦会如何打开局面,继续反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