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零五章 西楚霸王(上)

汉军四面楚歌,全面动摇了楚军士气。项羽见大势已去,酌酒悲歌,留下一首垓下歌。

歌曲散尽,满是悲凉。尤其是虞姬合歌而舞,自刎而死,又增添悲色。虞姬不想拖累项羽,她选择自刎。项羽打了败仗,又失去了心爱的美人。此时的他,肝肠寸断。

这个铁骨铮铮的男儿,落下了泪水。

项羽紧拥美人入怀,却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在不断流失。无论怎样用他的胸膛,都不能焐热。

原来,英雄也有悲伤,也会留下眼泪,也会充满无奈。

有句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项羽落泪了,但,虞姬值得他落泪。

他是西楚霸王,又怎样?

他拥有天下,又如何?

那个令他如痴如醉的美人,永远离开了。

项羽没有因为虞姬的死,挥剑自刎,随她而去。他要带着虞姬临终前最后的遗愿:好好活下去。

项羽收拾好心中悲凉,重整旗鼓。他把悲伤,化为动力。他要突围,他要东山再起。

我是西楚霸王,绝不会认输。

项羽来不及过度悲伤,他要处理人生之中最大的困境:韩信攻心,一曲四面楚歌,让楚军分崩离析,再无斗志。

项羽有两个选择:

要么,战死沙场,守卫男儿的尊严。

要么,逃离战场,等待东山再起。

项羽选择了后者,他要东山再起,也要带着虞姬最后的遗愿:好好活下去。

项羽重新振作起来,召集部将,他要突围。他要逃亡江东,东山再起。

项羽虽然大势已去,仍有八百骑兵誓死追随,不离不弃。在这八百骑兵眼中,项羽是他们的战神,不会失败。哪怕死,也会跟着项羽战死疆场。

效忠项羽的部将,也做了最后一件事:冲击汉军阵地,掩护项羽突围。

楚军对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势。这个夜色,很不宁静。到处都是,喊杀声,明火执仗。

项羽不愧是这个时代最能打的人,经过血战,他突破了汉军层层包围,南逃淮河。只要他渡过淮河,继续南下,渡过长江。就能立足江东,东山再起。

然,项羽还没来得及高兴,追兵又至。

项羽忘了,他的对手是韩信。

韩信布局,多方面都会考虑。不仅考虑好了,如何围歼项羽。也想好了,项羽成功突围,又会如何。

正所谓,高级的战略家,总会想得多,看得远。就像棋艺,一般人只会看到一步、两步,厉害一点的人会看到四、五步。但,高级的战略家,他会看到最后胜利的一步。

他每走一步,就会想到下几步,其目的就是为胜利进行周密部署。

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谋全局的人。于是,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这个故事叫十面埋伏。

项羽虽大势已去,但,他要困兽犹斗。他带领八百骑兵在夜色掩护下,突围南逃。

项羽逃了,刘邦紧追不舍。刘邦要为最后的胜利,给项羽致命一击。

以前,是项羽嘲笑刘邦。

现在,是刘邦嘲笑项羽。

令,刘邦也没想到,当初那个被称为盖世英雄的项羽,会狼狈逃跑。

当年,刘邦被项羽逼得狼狈不堪。

现在,刘邦也要项羽狼狈不堪。

当年,项羽施加给刘邦的那些事。

现在,刘邦要加倍还回去。

刘邦坚持一个观点:不能养虎为患,纵虎归山。

逃跑,是门相当高的艺术,尤其是刘邦将逃跑这门学问,练习得登峰造极。

从刘邦参加反秦,到楚汉争霸。他做的最多一件事:逃跑。

好几次,他输给项羽。但,他成功逃跑,才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刘邦不仅懂得逃跑,还将逃跑练得很有水平,不会让别人抓到。刘邦也从自己逃跑的经历中,不断总结经验。所以,当刘邦得知项羽南逃,他不淡定了。

如果让项羽逃跑,他未来的日子会很难过。于是,追捕项羽的任务,刘邦交给了一个人。他叫灌婴。

为什么是灌婴?

有以下三个原因:

1.灌婴手下有一支骑兵。

2.灌婴充分得到刘邦信任。

3.刘邦根据自身逃跑总结出来的经验:彭城惨败,被丁公追杀。因为他和丁公熟悉,说了一句话,才得以脱困。

刘邦是不会让这类历史重演,追杀项羽,都是听话,且跟项羽有仇的人。这些人,追上项羽,只会做一件事:杀。

为了调动部将追杀项羽的积极性,刘邦还做了一件事:传下命令,斩杀项羽者,可封侯。

哪怕,得到项羽的尸首一部分,皆能封侯。

于是,灌婴率领五千骑兵,南下追捕项羽。

一个现象就出现了:项羽跑,灌婴追。

项羽怎么也没想到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一直都是他追着别人跑。现在,他被别人追着跑。

这一刻,项羽也体会到,被别人追着跑的滋味,一点不好受。

慢一点,就会被别人追上。被追上,就会有战斗。他虽能打,寡不敌众。

项羽一口气,跑到淮水。等他渡过淮河,跟随他的八百骑兵骤减,只剩下一百多人。幸运的是项羽甩掉了汉军的追击,也拉开与汉军之间的距离。

也许,是项羽运气不好。

或许,是上天真的要灭项羽。

项羽逃到阴陵,对地形不熟悉,迷了路,问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田父(田间老头)。

因为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项羽的命运,留下了一个成语:乌江自刎。

用脑补,就会出现一个状况。

项羽迷了路,就会问田父:这是哪里?他要到哪里去。

田父回答很简单:往左。

项羽率领骑兵根据田父指的路线走,陷进湖沼地带。灌婴又追了上来,导致项羽错过了逃生的机会。

这里有个问题:田父是谁?他为什么会骗项羽,胡乱指路。

如果不是田父,项羽不会走进死路,也不会被汉军追上。或许,项羽就能安全抵达江东,以长江天堑,割土封王。项羽也不会乌江自刎,落得英雄悲剧。

田父为什么会欺骗项羽,胡乱指路,有以下观点:

1.韩信十面埋伏之中的一环。

2.项羽不得民心。

3.项羽问路,态度不好,令田父生气。

4.太史公虚构了一个人物,就是为了突出一点:勾勒出项羽败亡的细节,进而得出是上天要灭项羽。

这四个观点,那个更有说服力?

其实,都不好论证。毕竟,那个时代,离现在都很遥远。司马迁都没弄清楚,为什么田父会欺骗项羽。这个问题,我去弄清楚,也很难。

因为田父在这个节点出现,项羽的命运被改变。项羽前面没路跑,后面又有追兵。

项羽引兵而东,至东城,且战且退,只剩下二十八骑跟随。项羽见跑不动了,汉军势众,他做了一个决定:不跑了,与追军开战。

为了鼓舞士气,项羽来了一段即兴演讲。

他先说了自己的军功: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后,说了为何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在项羽眼中,他之所以这样,不是自身因素导致,而是上天欺他。为了表明他说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行动说话。

项羽打算用二十八骑,对战数千汉军。这看上去,是以寡敌众,很难取胜,也是自寻死路。项羽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他的个人能力。打赢了,就更能说明不是他个人问题。

若打输了,他,就以死,证明决心和胆量。

在项羽眼中,是不会出现‘输’这个字。

项羽又说了这样一段话: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些将士,都是誓死效忠,且跟随项羽征战存活下来的精锐。他们崇拜项羽,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

于是,项羽做了这样的战略部署:将二十八骑分为四队,每一队都有一个领头人。

接着,项羽发挥了个人英雄主义,率领着二十八骑,冲进汉军阵营。

汉军仗着人数众多,多次将项羽围困。毕竟,他们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就靠项羽,怎会让他跑了。

汉军人人奋战,要擒杀项羽。

项羽为了振奋士气,呐喊一声:吾为公取彼一将。

项羽乃西楚霸王,武力惊人,所到之处,皆所向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羽斩汉将,不仅激发了楚军士气,还震慑汉军。其中有一个汉将的表现,被记录了下来。

这个人叫杨喜。

杨喜因为斩杀项羽,被封为侯(赤泉侯),1900户。他也是历史上,抱大腿而出名的人物。他的后人有两个皇帝,十二个丞相。其中,三国时期的杨修,隋朝(杨坚、杨广)都是他的后人。

杨喜的兄长叫杨熊,他在杜县投奔汉高祖刘邦,被任命为郎中骑。

后面发生的事情,史料没有记载。但,他归属于灌婴。灌婴做的那些事,他应该都有参与。只不过,他取得的功劳,被灌婴淹没。

这一次,杨喜参加了追杀项羽的行动。

当他看见项羽,率领二十八骑,反杀汉军,斩杀一汉将,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

《项羽本纪》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这段话说明,项羽能打,真能打。以寡敌众,不逊于色,配得上西楚霸王的威名。

项羽也用斩杀一名汉将、一名都尉,反复冲杀,击杀汉军数十人,证明了他说的那句话:非战之罪,乃天亡我。

由于项羽出色的个人英雄主义,成功感召了楚军上下。楚军人少,却个个奋战。等到项羽突破重围,抵达乌江,只阵亡了两人。

项羽注定是穷途末路,他又上演了最后一出戏:乌江自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