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五十八章 萧何的人生悲剧

汉十一年七月到汉十二年十月,历经三个月,刘邦击败英布。

刘邦身体不好,又遭受箭伤,回到沛去看看家乡父老。

心愿已了,刘邦向西,踏上了回长安的路。

谁曾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刘邦回到长安,接到很多百姓告状。

被告的人,正是被刘邦点名的大汉第一侯,也是汉初三杰之一人物。

这个人就是萧何。

刘邦亲征英布回归长安,百姓没有夹道欢迎,却是拦路上书。

他们状告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

那么,面对百姓拦路告状,刘邦又会如何处理萧何。

洁身自好的萧何,为什么会做有损自身名声的这些事?

先来回顾一下萧何的人生。

萧何出生没有记载,但,年轻时勤奋好学,又懂为人处世。

大秦时,萧何在沛,有一份职业:主史。

萧何有个优点:会看人。

在刘邦尚未发达,还是泗水亭长之时,萧何身为领导,主动与之交好。

刘邦犯罪,萧何会袒护他。

刘邦在吕公面前,夸下海口,以万金混吃。萧何也帮他打掩护。

及至,陈胜大泽乡起义。

萧何站出来,推荐刘邦回来主事。并派夏侯婴、樊哙,去做刘邦思想工作。

刘邦被推举为沛公,率领沛县子弟起义反秦。

萧何站出来,是第一批推荐者。

张良、郦食其尚未登场,萧何有两个任务:

1.负责刘邦后方安全,并为大军提供粮草。

2.出主意。

诸侯反秦时,萧何做了三件事:

1.率领全族支持刘邦反秦。

2.推举刘邦为沛公,设占问之计。

3.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稳定大后方。

就这样,刘邦和萧何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也可以与说,刘邦和萧何患难与共。

楚汉争霸时,萧何做了三件事。

1.保举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

2.固守、安抚关中。

3.在楚汉争霸最关键时刻,替刘邦提供粮草,补充兵力。

大汉王朝建立,刘邦大封功臣。

萧何被认定为功臣之首,排名第一,也被称为大汉开国第一侯。

刘邦还给萧何一个响亮的口号:汉初三杰。

当有人对曹参、萧何,谁是第一,争论不休时。

刘邦心目中还是认为萧何是第一。

还说了一句很形象的话: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绝运粮通道,我不如萧何。

还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以打猎为主题,阐述人狗理论。

追杀猎物是猎狗的责任,而发号施令,让猎狗往哪里扑却是人的责任。你们这些将军的功劳,就是捕到了猎物,相当于猎狗。萧何坐镇后方发号施令,功劳相当于猎人。

你们说是人的作用大?还是狗的作用大?

刘邦用这句话,赌住了众将的嘴。

刘邦平定异性诸侯王叛乱,萧何稳固后方,负责提供粮草。

大汉需要国都,萧何负责修建。

刘邦和刘邦配合相当默契,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大汉王朝得以正常运行。

然,随着发生的事几件事,改变了刘邦和萧何是君是友的关系。

1.韩王信联合匈奴反叛。

2.陈豨叛乱。

这两位都是刘邦信任且倚靠的人,都反叛他。

刘邦心态开始变了,没有人信得过。

萧何若是有反叛之心,关中就不属于他。

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萧何也出了很大力。同时,也像刘邦表明,他忠于大汉,心向刘邦。

刘邦做了一件事:派一名都尉,派五百军士保护萧何。

表面看上去,这是刘邦对萧何的恩典,担心他遭到打击报复。

实则,是监视萧何的一举一动。

萧何却没多想,认为这是刘邦对他的奖赏。

然,一个人看出了隐藏的祸端。

这个人就是东陵侯。

他的本名叫邵平,在秦是被封为东陵侯。

他的职责:替秦始皇母亲守墓

秦亡,他沦落为平民。因为家贫,无以自给,靠种瓜谋生。他所种的的瓜,皮有五色,瓜汁多,味美,在长安颇有名气,叫东陵瓜。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他是如何与萧何产生联系。

当淮阴侯韩信被诛,刘邦做了三件事。

1.增加封地。

2.封他为国相。

3.增加侍卫,保证他的安全。

刘邦释放的这个信号,许多人得出一个信息:萧何是刘邦身边的大红人。

就出现了一个现象:朝臣皆来祝贺。

就在萧何春风得意,恩宠倍加,东陵侯出现了,说了一句话:祸事将至。

萧何没有官威,听得进去别人的话,就问了为什么。

邵平虽是种瓜为生,但,他曾是秦始皇封的东陵侯,经历多,阅历丰富。

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他开门见山问了一句:皇帝出征平叛,让你留守关中。未遭战事,对你大加封赏。

先增加食邑,后增加卫士,这是为什么?

萧何沉下心来想,反问:你说是为什么。

东陵侯说了一个观点:淮阴侯韩信在长安被诛,关中不稳,皇帝对你心生猜忌。

萧何不这样想,刘邦对他恩宠有加,何来猜忌。虽然韩信被是吕后杀的,但也有他的一分功劳。

诛杀韩信,萧何献策,这是表明忠心。

可,东陵侯的话,又让萧何觉得自身处境艰难。

韩信、彭越先后被诛,陈豨、英布先后造反。

现在的刘邦,已经变了。

萧何吸了一口凉气,问:他该怎么办。

东陵侯让萧何表忠心,明确立场,给出了两个办法:

1.拒绝封赏。

2.散尽家财,支援平叛。

萧何听进去了,也这样做,成功化解了危机。

平定英布叛乱,刘邦问得最多一句:萧何在做什么。

这种问候,暗藏杀机。但,萧何仍然没有察觉,依旧做份内的事。比如留守长安,稳定后方,提供粮草。

一门客察觉有异,对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

萧何听后,发出反问:为什么。

门客反问: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

萧何点头,表示不能再加。他成为大汉丞相,混出头了。除非,他想当皇帝。

接着,门客说了皇帝问萧何在做什么的原因:震慑关中。

门客说了两个事实:

1.在关中盘踞十几年,势力根深蒂固。

2.百姓依附,深得民心。

对于萧何而言,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关中。

但,对于刘邦而言,是在施恩百姓,积蓄力量。

萧何一点就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这位门客发现问题,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告诉萧何,要想避祸,让刘邦安心,只要一个办法:通过自污,来败坏自己的名声。

还告诉萧何怎样自污,比如为子孙广置田地(王翦为了让秦始皇安心,也这样做)、做个贪官污吏、低价收地、赊账等方式。

百姓越讨厌萧何,他就越安全。

萧何听进去了,用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的名声。

刘邦回到长安,萧何就被百姓拦路告状。

刘邦得到这个结果,第一反应很高兴。

见到萧何,他有这样一个言行:笑。

进而,可以看出萧何的这种方式,令刘邦相当满意。

刘邦笑着问:

百姓都在说你的罪状。

你身为相国,就是这样利民。

说完,刘邦就把百姓状告他的书信,交给他看。

萧何没辩驳,认罪。

刘邦又说了一句:你自己做的事,自己善后。

萧何听到这些话,得出一个错误的信息:刘邦没有猜忌他。

萧何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反应,他做了一件事:为百姓请愿。

他说: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萧何这个举措,利国利民。但,在刘邦哪里却是施恩百姓。

对刘邦而言,萧何贪得越多,名声越差,就不会有野心,谋夺帝位。萧何低价买地、赊账、欺压百姓,他不深究。

但,萧何要求开放上林苑之举,刺中了刘邦的心病。

刘邦要解除心病,就要除掉萧何。

刘邦很生气,找了一个借口:萧何接受商人的贿赂,打了上林苑的主意。

随后,让廷尉用镣铐拘禁萧何下狱。

这下,萧何彻底清醒了。

眼前的人,不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而是大汉皇帝。

刘邦不在是他眼中的那个人,他变了,变得可怕。

东陵侯、门客分析很正确,功高震主,是他太天真了。

可惜,他醒悟太晚。

按道理说,萧何一生也到头了。

据史料记载,刘邦相当生气,没有人敢站出来替萧何说话。

过了几日,一个人站出来替萧何说话。

这个人只留下了一个王氏,还有一个职业:卫尉。

卫尉,是个官职,始于秦,为九卿之一。

刘邦建立大汉后,延续了秦的官职。

卫尉的职责:掌率卫士守卫宫禁,负责皇宫安全。

在西汉时,卫尉统率的军队,又被称为南军。

卫尉身居要职,见得到大汉皇帝。

他看见贤相萧何下狱,站出来说话。

说话,是门极高的艺术。

面对上位者,表达不对,不但不能替对方求情,还会殃及自身。

王卫尉是懂说话艺术的人,先问了一句:萧相国何大罪,惹得陛下如此生气。

刘邦先说了一个人名:前秦丞相李斯。

李斯助秦始皇治理天下,有功劳归秦始皇,出差错自己承担。

萧何受商人贿赂,谋占上林苑,既收了钱,还施恩百姓。

所以,我把他铐起来下狱交给廷尉审判。

王卫尉从这句话得出一个信息:刘邦生气,不是因为萧何受贿,也不是请求开放上林苑,而是萧何在关中名气太大,百姓依附。

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王卫尉抓住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先表达一个观点:萧何为百姓做事,这是他的职责。

接着,他又提出一个反问句: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

随后,他为了应正这句话,列举了萧何的功劳:

1.陛下亡楚,萧何做的那些事。

2.陈豨、英布叛乱,萧何在关中做了什么。

如果萧何有野心,凭借他在关中的威望,是足以裂土封王。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归陛下所有。

接着,王卫尉又来一个反问句:相国不趁着诸侯叛乱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商人的钱财?

然后,王卫尉又对刘邦说李斯的话进行分析,他是这样说的: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不值得效法。

最后表明一个观点:陛下为什么要怀疑萧丞相会贪商贾之金。

王卫尉说得很具体,分析很到位。但,刘邦听不进去。他只是想找一个借口,打压萧何,仅此而已。

刘邦听了不高兴,但,也做了一个举动:当天,释放了萧何。

萧何在牢狱这几天,彻底清醒。所以,他入宫见刘邦,表现出异常恭顺,还做出一个举动:赤脚步行谢罪。

刘邦见萧何老了,又是这副模样,心中不忍,说了第一句话:相国休矣。

跟着,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最后,刘邦说了一句为什么要让萧何下狱:是想让百姓知道他的过错。

萧何被刘邦猜忌,因为人品好,有人点播,懂得自污,入狱时,还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因此,萧何没有落得飞鸟尽,良弓藏,凄惨的下场。

对于,刘邦没有杀萧何,有三种观点。

1.王卫尉的说辞,让刘邦懂得一个道理:他定的罪,难以服众。

王卫尉的话,也代表了长安大多数人的意见。

若真杀了萧何,会让功臣人人自危,百姓怜悯。他还会背上诛杀功臣的千古骂名。

杀韩信、诛彭越,有理由。但,萧何矜矜业业为他打天下,没有过错。又在关中十几年,深得百姓和官吏爱戴,不能杀。

若真杀,就会激起民愤,汉家天下难以持久。

秦二世乱杀,才导致大秦离心离德,最终亡国。

刘邦爱总结历史经验,不会让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2.萧何自污。

萧何通过这种方式,向刘邦传达一个信号:我没有更大的政治野心。

3.刘邦不忍。

萧何和刘邦认识早,有很多共同的回忆。尤其是刘邦未发达时,两人就建立了深刻的友情。

再加上,共同打江山的经历。

可以说,他们共患难。

刘邦让萧何下狱,是为了敲打他,告诉他,天下是谁的。

刘邦达到了敲打萧何的目的,顺势就释放了他。

可惜,他们友好的那些岁月,再也回不去了。

从此,他们只是君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