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一百九十二章 问计

北宋仕途 第一百九十二章 问计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其实司马光不派人过去相召沈欢,他自己也该过来了。朝堂的纷争,他没有耳笼目盲,不可能不知道。正是因为知道,他也清楚,韩琦在朝中的时日不多了,现在正是为司马光日后上台奔波的时候!

司马光把他召来,说明本意之后,沈欢欣慰地笑了,大是满意。倒不是怕对方不信任自己——司马光的人品为人,还是值得所有人相信的,沈欢当然也不可能质疑;他怕的是到此事司马光都还没有争权的念头,那就悲哀了。试想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奔波劳碌,对方最后却告诉你他从来不追求这些东西,是多么地打击人!

当听到司马光要与王安石争一争,沈欢没理由不高兴。多年的开导与旁敲侧击,司马光终于还是开窍了,不再是那个高官一来就推辞的老顽固!当听到韩琦与司马光提过的意思,沈欢不由对这个宰相肃然起敬!说实在的,他对此人没多大好感,韩琦一生,虽然做了多年宰相,不过那是手腕问题,他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官场斗争上,至于为政能力,在国家大事上,到来晚年,还颇多过错!而且还是一些在后人看来比较弱智的过错,这些都不能令沈欢对他有多少好感。当然,也不会有多少恶感,只是不想深交而已。这也是这些年来他与之不大往来的原因,比之欧阳修等人,他与韩琦的关系冷得多了。

不过今日听到对方竟然有如此胸襟——明知会罢相,依然固执地去与王安石作对,而且还找到一个正确的接班人,不能不令他感到佩服。诚然,韩琦之前多少有保全自己的意思,不过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很多不是一些史书上提到之人马后炮似的指责,而是确确实实地看穿了王安石的为人。也许这份眼力是他屹立朝堂多年的本领吧。

“老师,现在韩相公已经引起了官家的不满,虽然还没有明确要去相位,不过学生猜想也不远了。不知老师是否有对策了?”沈欢探测着问道。

司马光不答反问:“子贤,你说官家是否会因为韩相公的坚持有所醒悟了呢?”

“不可能!”沈欢直接否定。

“为什么?”

“这……”沈欢一这语塞,否定时那肯定的语气,信心当然是来自于史书。可司马光一反问,他也有点不自信了,历史因他应该有了不小的改变,谁知道赵顼会不会突然灵光一闪改变了注意呢?若能这样,到时这个历史形势,改变得就更大了。不过这些年历史细节有所改变,大势却依然不改,还像车轨一般,滚滚向前,难以停止。,王安石的重用与朝堂纷争的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奈何他不能以此作为理由去和司马光说明,只能语焉其辞,苦着脸说道:“老师,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官家与王介甫皆是意志坚定之人,如今新法确实给财政增加了不少钱财,他们岂会轻易放弃大好的成果。别说放弃了,说不定他们正在筹备更多更猛烈的新法条例呢!”

司马光目光顿时忧郁了:“官家以前不是这样的,王介甫也不是这样。为何今日却成了这般听不进劝了呢?”

这个问题沈欢无话回答。他只知道,权力与金钱,往往回令人失去理智甚至狂热疯狂。赵顼身为皇帝,已经有着无上的权力,但是金钱却成了他头疼的最大主因,也困扰了他文治武功达至千古明君的理想,那么,他有理由疯狂;王安石一生的理想就是把所学之道运用到天下当中,去实现他心中的愿望,以前困于没有权力,无力施行,如今大权在手,正是良好时机,放弃了诚然可惜,那么,他也有了不顾一切的理由!

沉默了些须,沈欢轻声说道:“老师,无论如何,我等问心无愧就是了。就算失败,我等又没有谋逆大罪,至多也就是流放出去!当然,老师是不能出去的,一旦出去,将来变法之人无人能制,对天下对官家都是无益!老师,请记住学生这些话,他日就算纷争再激烈,您也不能生了退缩之心,更不能自暴自弃放弃了这个朝堂,就算有罪,一切就由学生去顶吧。只要老师还在,一切都还有希望!”

沈欢意有所指的话让司马光大是疑惑,奇道:“子贤,你这话什么意思?老夫怎么有点听不明白,如果官家要罚我等,老夫自有主张,又岂能要你去顶什么罪。老夫是这样的人么!”

沈欢自嘲一笑:“老师,学生不过是想多了,说笑而已。您就不必太过放在心上了。这话题沉重着呢,就不提了,还是老师说说您接下来的打算吧。”

司马光顿时严肃地道:“老夫能有什么好的打算呢?王介甫之所以得重用,是他确实能解决朝廷财政拮据的局面,大宋国库,虚弱得紧呀,自先帝时起,几乎每年都要亏空。官家是有大志之人,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于是王介甫的上台,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老夫举荐王介甫,也是存了让他改革时弊、充实国库的心思,因为他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可惜没想到到如今,新法是出来了,却闹得满朝不愉快,王介甫也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这才是老夫要反对的理由!”

沈欢点点头,后世把司马光归为保守派的领袖,说他保守顽固,其实大有冤枉,当然,他一手罢黜了王安石所有新法,过错肯定要承担了大半;可是纵观他前半生,与王安石一样,也想改革时弊,中兴大宋。总的来说,他大体与苏轼差不多,是寒暑论的持有者,主张改革,却不能像王安石这般不顾一切地贸然施行。君不见苏轼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写的反对策论,数量多,力量足,比司马光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司马光最后领袖保守派的原因,与王安石一样,因为意气之争,他们双方都像骑在了老虎背上,难以下来了!只能咬着牙撑下去,看看到底是谁搞死了谁!

在沈欢为他们两人命运感慨的时候,司马光又道:“子贤啊,解决财政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老夫不如王介甫,再进言也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罢了,没有用处;最后只剩下节流了,可你也知道,一昧要求官家节流,那也是最令他反感的事。看看宫中这几年,不单皇室与朝堂的用度不敢浪费,就连官家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制约。宫中连要点的蜡烛,也原因财政紧张有所削减。难道让老夫连官家的吃喝都要求节减了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估计官家还是会用王介甫的主张!”

“老师怎能如此丧气!”沈欢赶紧劝说,“王介甫有王介甫的长处,老师有老师的长处!其实若论什么才是做宰相的资格,学生反而不会认为是制定政策方案的能力。能用人,会用人,能容人,才是宰相该有的过人才能。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宰相该有的气度,很明显,现在看来,王介甫并没有这点长处。想比老师,就差的太远了!”

司马光苦笑道:“可惜官家不这样看呀!再说了,老夫就是再会用人,我等这一方,也得拿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确实能缓解财政紧张局面,这才方使官家看重。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沈欢笑道:“老师,节流不是一种方案吗?”

“刚才老夫不是说了吗?一昧节流,只会惹官家厌恶而已。老夫之前所上节流奏章,是不得已之策罢了,因为要不这样做,财政更会拮据!”

“节流不行?”沈欢笑得有点灿烂了,“老师,其实学生认为一昧开源也不是长久之策。像王介甫这般,打着‘民不加赋税而国用足’的旗号,千方百计施行一些能拢集钱财的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亦非良策也。无论他如何开源,收了多少财政,没有节流,也一样是治标不治本!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司马光倒是给沈欢的说法吓住了:“子贤,你所得老夫有点糊涂了。节流不行,开源也不行?”

沈欢解释道:“老师,自王介甫入朝主持变法之后,学生一直冥思苦想,我朝政策,该以何为先。正如王介甫所说,理财为先!理财之法,无非是开源与节流。现在王介甫行的就是诸多开源之法,而老师认为自己的就是节流。学生经过思考,窃以为都有所偏差!”

“哦?”司马光这时候倒没有多少吃惊了,恢复了平静的本色,反而有所兴趣,笑了起来,“子贤,看来老夫今日找你过来,对得很呀!观你言行,莫不是真有什么高明的见解了?”说到对沈欢点子的欣赏,他不下于官家与周季。沈欢侃侃而谈的本色,反而让他镇静下来,细心思考了。

沈欢笑了:“只是一愚之得而已,说不上高明!”

“好吧,就不要卖关子了,说来听听吧。老夫也期待得很呐!”

沈欢清了清嗓子,沉吟一会组织好语言才道:“窃以为,理财之策,单以本朝而论,节流为本,开源辅之,方是上上之策!”

司马光有点意外,在他的观念里,沈欢经济之才不下王介甫,本以为对方会发挥此点,以开源聚财为先,没想到对方对“节流”如此推崇,不禁有点欣喜了。

“但是……”沈欢没等司马光说话,就来了一个大大的转折,顿时把司马光的心儿给提了起来,“学生所说的开源,并不是王介甫的开源,节流也并不是老师之前主张的节流。”

司马光呵呵笑道:“看来子贤真要给老夫惊喜了!老夫洗耳恭听呢!”

沈欢终于把最近的思考结论抛了出来:“老师之前主张之节流,就是要官家从皇室和朝堂用度上多加节俭,不要浪费,从而减少财政支出。但是,这些主张,就算施行,又能节减多少财政呢?十万贯?百万贯?至多也是几百万贯之数了,这样能缓解什么财政窘况呢?窃以为,此乃小节流罢了!”

“小节流?”司马光对这个新奇的名词来了兴趣,“那么什么是大节流呢?”

沈欢还没有直接回答:“不节流,就开源,这是王介甫的主张。因此他通过种种措施,一心向从下面把钱财都聚拢到朝廷收入之中。然而,他所行之策,说不加赋,其实也不无增添百姓负担,有点割羊毛的意思!就算财政真的增加了,但是引起了更大的矛盾纷争,加上不能有效阻止朝廷更大更多的开支,说起来,也是小开源罢了!”

“很好很好!又来一个小开源!”司马光不知道是怒还是气了,“子贤,你更令老夫糊涂了,还不快快把你之所想都说出来!”

“老师莫急!”沈欢悠然笑道,“学生这不是先出观点再解释么!王介甫所行的开源,在学生看来,不过是小道罢了!”这话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上说的,结合了近千年的历史学识,以后世那些经济政策而言,王安石之法虽然也有高明之处,然而以实际而论,不少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至少就脱离了实际。

司马光哼道:“他的是小道,那么老夫的更是小道了吧!”

“不敢不敢!”沈欢赶紧赔笑不已,“节流为主,这是学生的主张,开源就是手段而已。当然,学生所说的节流与开源,都不同于时下所论。老师,以你而观,朝廷国库收入,大多花在了什么用度上呢?”

司马光想了想道:“应该是军费上吧!”

“老师就老师,一针见血!”沈欢先夸了一下,接着念了起来,“国库岁入七八千万贯,军中用度,岁支七八。老师,这是先帝在位时三司所上的财政报告。如今学生在三司行走从事,对此更是有所认识!国库收入,竟然有七八成花在了军费之上,将近五千万呀!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象!”

司马光倒是奇了:“子贤,军费用度,一直占了这个数,很正常呀!虽然大是大了点,不过军队多,支出大是应该的!”

沈欢愕然,这才想起宋代的军事情况在这个时代之人眼中,很平常,也很无奈。可以后世观点来看,一国财政,花了七八成在军队上,那是一种疯狂的现象,若在后世的中国,别人肯定又以威胁为论作为抨击的理由了,甚至引起恐慌;另外,宋朝人口连一亿都不到,却有着一百多万的军队,按此比例,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推算,军队该达到一千几百万才符合。一千几百万的军队!还有比这更疯狂的吗!

冗军!这正是沈欢现在要讨论的话题!

“老师,据三司统计,我朝军人数量是一百二十万。其中禁军六十多万,厢军五十多万。禁军待遇高一点,大概花去三千万贯的钱财;至于厢军,则要花去两千万贯左右!待遇高不是问题,禁军数量也不是问题。关键是那五六十万的厢军呀,没有丝毫战斗力,更不能上战场,白白花去两千万贯的钱财,这是多么令人痛心之事!”

“子贤,慎言!”听到沈欢言辞激烈提到厢军,司马光赶紧板正了脸色,严肃地要沈欢谨慎。

沈欢当然也清楚司马光指的是什么,厢军之策,是本朝开国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古代天灾**,百姓会大量失去土地,更会流离失所,在饥饿的逼迫下,这样要么是百姓发生暴动,要么会聚啸山林,成为贼寇。这些都是统治者的大忌,更不能无视。宋太祖苦思冥想,竟然给他想出了一个令他颇是得意的计策来:那就是编制厢兵。

所谓厢军,就是区别于禁军之外的军事编列。禁军是职业军人,平时训练,战时打仗,与宋太祖开国打江山的编制为榜样,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厢军则是收编那些在天灾时失去了土地的男丁,编成军队,发以军饷,让他们不至于成为乱民。军饷很优厚,一年有三十多贯钱,足够一家五口之用。有了这样的军队,当时宋太祖就比较得意地说,天下每收编一个厢兵,天下就少一个乱民。然而他不会想到,百年之后,厢军会达到五六十万的规模,更不会想到竟然要花去国库收入的三成左右!他的这一计策,直接导致了子孙财政拮据的局面,想必现在九泉之下也要郁闷了吧。

厢兵不事生产,不事训练,完全是一帮花钱的寄生虫。因此才是沈欢义愤填膺要抨击的对象,以前是苦于没借口,现在司马光问起,当然要发发牢骚。不过毕竟是太祖之策,以司马光的为人,听到猛烈抨击,当然会变了脸色要阻止。

不过沈欢不会就此放弃罢休,他将要说的政策,与这息息相关,无法逼开。

************

终于赶在0点之前上传!今天的一万两千字奉上。嘎嘎,过万字了,求次月票吧!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