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八百九十八章 种师道千里勤王

当太原府传来消息,说金军大败府州知府折可求率领的四万宋军时,平阳府的义胜军主将刘嗣初下定决心投金。

得到消息的次日黎明,刘嗣初就率义胜军起事占领了平阳府城楼。

城内军民知道义胜军造反的消息后,有人用弓弩射击义胜军,有人四处奔逃,顿时乱成一团。平阳府州县官员见义胜军造反,都慌忙逃往了城外。

刘嗣初又命义胜军在城内四处纵火,大肆抢掠一番后,率军投奔了完颜宗翰军。

平阳府的义胜军造反的消息第二天传到了平阳府西南的绛州。

绛州正好也有四千燕人组成的义胜军驻扎,由一个叫牛清的人统帅。

绛州通判徐昌言认为平阳府的义胜军能反,自己这地方的义胜军便也会反。为了日后不留后患,必须要先下手为强,消灭这四千义胜军。

徐昌言把自己的顾虑告知了绛州知州李元达,请李元达下决心杀光义胜军。

绛州义胜军并未造反,李元达是书生出身,不愿意因为猜忌而动武屠杀无辜,不同意徐昌言的建议。

徐昌言不肯放弃,又联合李元达的幕僚苦苦劝说李元达。李元达难以决断,最后就授权徐昌言全权负责此事。

徐昌言得令后,以检阅军力准备支援太原为名,命令城中的汉人驻军披挂好盔甲,带好兵器原地待命。

当时牛清率领的义胜军驻扎在城东门外,徐昌言等汉人军队准备好后,命令他们以炮声为令,一听到炮声就分两路从南门北门一起出城,两面夹击东门外的义胜军。

徐昌言又命城中民兵听到炮声后都到东面城墙上,等汉军夹攻义胜军时,在城上呐喊助威。

一切准备就绪,徐昌言耐心等到晚上,突然击鼓命令出军。全副武装的汉军分南北两路直扑义胜军营寨。

绛州义胜军并无造反之心,对于城中汉军毫无防备,汉军轻而易举地就攻破了义胜军营寨,一鼓作气将义胜军杀了个干干净净。

绛州义胜军被杀光的消息传到附近州县后,这些州县的宋军也都有样学样,纷纷偷袭为大宋效力,由燕云之人组成的义胜军。

整个河东地区陷入一片内斗之中,各地没有防备的义胜军全都被宋军杀了个精光。

然而,经过这场互不信任,自相残杀的内战,宋军在河东路各州的军力大损,防御能力变得更为薄弱了。

平阳府刘嗣初叛乱的消息于正月十九日传到京城,大宋君臣听闻金军西路军逐渐逼近黄河北岸,变得更加慌乱。

正月二十日,完颜宗望派人回信给宋朝皇帝赵桓,说非常感谢皇帝陛下赏赐的美酒奇珍,但是完颜宗望在信中只字不提撤军之事。

显然,完颜宗望摆出了宋朝不给足答应的赔款,金军就不撤军的架势。

正在东京汴梁城内外交困,赵桓君臣焦头烂额之时,终于有一个好消息传来,西军名将种师道领军来援。

原来在金军刚开始南侵的时候,得知金人南下,宋徽宗急忙下旨召已经致仕退休的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进京。

为了让种师道为朝廷效力,宋徽宗加封他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

当时种师道已经七十五岁高龄,正隐居在京兆府以南的终南山豹林谷。得到朝廷的诏书后,他立刻点起兵马东行。

然而,此时京兆府也无可用之兵,种师道身边只帯了一千人马。

种师道命人火速联络西军大将,让自己的弟弟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奉宁军承宣使种师中统领秦凤路兵马,熙河经略使姚古统领熙河路兵马东进勤王。

然而秦凤路和熙河路都在遥远的西北,种师中和姚古都需要时间才能集结军队赶往东京汴梁城。

种师道等不及与种师中和姚古会军,在路过时任武安军承宣使的姚平仲的防区时,让姚古的侄儿姚平仲带上其麾下的七千兵马,与自己合兵一路赶往京师。

种师道与姚平仲二人领兵一路风餐露宿,马不停蹄,从京兆府赶到了西京洛阳府城。而这时完颜宗望的金军东路军已经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东京汴梁城下。

因为兵力不足,姚平仲有些担心地对种师道说道:“老种经略相公,金兵来势凶猛,而我军只有八千兵力。敌众我寡,如果去和金军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我军不如先暂驻汜水关,等其他勤王兵马前来会和,再继续前进。如此方为万全之策。”

种师道却说:“姚将军,此言差矣。我军兵少,如果在此迟疑不进,无异于向金军暴露实情,必将自取其辱。

如今我军大张旗鼓前进,金人又怎能测我虚实?京城军民得知我军前来,士气自然振奋,还用怕金贼吗?”

姚平仲听了,决定依种师道之计,与他虚张声势前往东京汴梁城。

种师道命将士在进军途中沿道张贴告示,大发讨贼檄文。一时间,到处流传着“种少保率百万西军入京勤王救驾”的消息。

种师道与姚平仲领兵一路疾行赶到了东京汴梁城外,在城西汴河之南扎下营寨,直逼汴水之北的金军敌营。

种师道虚张声势的计策奏效了,完颜宗望听说他统领百万西军前来,就将军营往北迁移,在牟驼冈上增筑堡垒自卫,以此防范宋军进攻,查探种师道军虚实。

种师道军的到来,让东京汴梁城中军民的士气大振。

皇帝赵桓听说种师道来了,也是非常欣喜,命尚书右丞李纲前往种师道军迎接慰劳,召种师道入宫觐见。

当了二十多日担惊受怕的皇帝,赵桓终于盼来了西军援兵,顿觉心中有了一些底气。

见到种师道后,赵桓向他问道:“今日之事,爱卿意下如何?”

种师道回答道:“金人不懂兵法,岂有孤军深入别人境内而能顺利撤退的道理?

如今他们顿兵于坚城之下,日久其粮草必不济。而我王师大集,姚平仲的叔父姚古和吾弟种师中不日就到。

待金人粮尽退兵,我军便可尾袭,他们必定过不了真定、中山两镇,那时腹背受敌,我军一定会取得胜利。

金人若不退,我军数倍于敌,也可在城外一鼓而歼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