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八百九十九章 赵桓的底气

种师道自信的话语感染了皇帝赵桓,让他心中也有了几分底气。赵桓神情复杂地说:“如今我朝已经与金国讲和了。”

种师道初来乍到,也摸不清新皇帝赵桓的心意。大宋历来重文抑武,身为武将的他也不敢轻易评断此等国家大事。

于是,种师道对皇帝赵桓说道:“臣以军旅之事效忠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

这意思是说,俺老种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粗人,陛下让俺打,俺就打,不让俺打,俺就绝不乱动。至于两国和谈这种关系重大之事,自有陛下与宰执大臣们做主,不是俺这个武将可以参与的。

虽然种师道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姿态,但此时的他无疑就是皇帝赵桓眼中的救星。

这些日子,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上交涉时十分强硬,这时候见种师道率领西军赶来了,才收敛了许多嚣张的姿态,对皇帝赵桓拜跪稍稍合乎礼仪。

皇帝赵桓笑着对种师道说道:“他因为害怕爱卿你才这样。”

此时,皇帝赵桓第一次感觉自己的腰板也可以硬起来了。

当种师道离去时,赵桓回味着种师道方才的话,觉得形势并未那么险恶,求和的心态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后几日,宋军马忠、折彦质等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达东京汴梁城外,聚集了二十余万军队。

宋金军力对比开始朝着有利宋朝的方向倾斜,加之种师道打开了东京汴梁城的南门和西门,恢复了城市的交通,东京汴梁城内的民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完颜宗望见宋军的援军陆续到达,就于正月二十四日给宋朝皇帝赵桓写了一封表章,派使臣送入城中,希望两国加快新国境线的划定。完颜宗望此举,当然是想要试探宋朝君臣政策是否有变。

皇帝赵桓面对金军的试探,也派使臣回访完颜宗望,给他带去了大量的稀世珍宝,表示宋朝求和的诚意。

元月二十五日,鄜延军张俊、环庆军韩时中、泾原军马千等将率领的援军又陆续到达京师,宋军的军力进一步增强。

元月二十七日,经过多日连续收刮后,朝廷凑到的金银数目仍然远远不足。

皇帝赵桓便再下旨,命城中官员、百姓任何人都不可私藏黄金,须得全部上缴朝廷。

旨意上说,私留黄金者,以及知道别人私留而不举报者,一旦发现全都处以重罪。为了安抚城中官民百姓,朝廷承诺在日后每两黄金将还付二十贯钱,每两白银将还付一贯五百文钱。

此外,皇帝赵桓还批示如若能一次缴纳金银数量较大者,朝廷还将给其官职。

从这道旨意上来看,似乎大宋朝廷并未改变与金军和谈的国策,正在不遗余力地筹集劳军费用。然而,皇帝赵桓手上有兵后,心思已经悄然地从求和演变为求战。收缴金银的举动或许更多的是在麻痹金军的使臣和探子。

因为就在这一日,皇帝赵桓召集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与他们商讨是否可以对金军用兵。

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都是各路勤王军的将领,皇帝赵桓让这么多武将参会,圣意已经昭然若揭。

主战派大臣李纲一看这架势就来了劲,他对皇帝上奏说道:“金军在城外虚张声势,实际上其兵不过六万,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组成。

我们集结在城下的勤王之师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是金军的三倍多。

而且,金军孤军深入重地,犹如虎豹自投槛阱,我们不必和他们角一日之力,尽可用计战胜金军。

为今之计,不如扼守关津,断绝金军粮道,禁止金军抄掠,分兵收复京城北面失陷的郡邑。若是金军的游骑敢外出,就出兵攻击他们,再用重兵逼近他们的大营下寨,坚壁不战,就象周亚夫当年困七国之兵一样。

等金军粮尽力疲了,让将士与金军檄取誓书,金军为了脱困必会归还三镇。

届时我军可纵其北归,金军北渡黄河时,我军待其中渡而后击,必定大胜。”

李纲这番话跟之前种师道所说的谋略相近,皇帝赵桓听了之后深以为然,感觉战胜金军不是难事。

李纲见圣上赞同自己的见解,心中颇为自得,认为建功立业就在眼前,趁机向皇帝赵桓讨要兵权。

李纲说道:“勤王之师渐集,兵家忌分,非节制归一不能济,愿敕师道、平仲两将听臣节制。”

李纲的意思是让种师道、姚平仲等将都听他的指挥,由他掌握二十万勤王军的兵权。

在李纲看来,自己的这个请求合情合理。

李纲现在的职位是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所谓“亲征行营使”就相当于皇帝在军营中的代表,并且皇帝赵桓早就明言由他总揽守城事宜,“许便宜从事”。

再者说,尚书右丞是副宰相的文官职务,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由他来统领西军勤王诸将最为合适。

然而,在皇帝赵桓的心目中,却不是这么看的。

要论领兵打仗,西军名将种师道可比李纲强多了。种师道在边庭与西夏军交战数十年,方才打下一个“老种经略相公”的名声,李纲是一个以前从未上过战场的读书人,如何能与种师道相比?

说白了,李纲不过是机缘巧合,因为金军围城时没有良将在京城中主持局面,才能够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

太常寺少卿是负责祭祀事宜的官员,当初让李纲领兵守城,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要与金军在城外交战,当然需要精通兵法的将领指挥大军。而这个人选,皇帝赵桓认为非种师道不可。

皇帝赵桓委婉地拒绝了李纲的提议,没有让他节制诸军,而是在行营司之外,另建了一个宣抚司,任命种师道为宣抚使,以姚平仲为都统制。

随后,皇帝赵桓下旨,升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由他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