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九百二十七章 李纲被赶鸭子上架

因为蜡丸密信策反耶律余睹的阴谋暴露,金国开始策划第二次伐宋,对皇帝赵桓进行征伐。

此时,大宋朝廷高层之间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大臣之间的倾轧与排挤仍未停止。

靖康元年五月,朝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让他领兵出征。

太原之围未解,两次援救都损兵折将,皇帝赵桓的威望也因此受损,急于再次组织军队奔赴太原解围。

种师中战死,姚古被治罪,老将种师道又因病致仕,朝廷一时选不出合适的将领。

耿南仲对皇帝赵桓上奏说:“想援助太原,非李纲不可。”

当初太学生们上书,裹挟民众闹事,要求恢复李纲的职务,已经让皇帝赵桓和太子党对李纲心怀芥蒂。

此后在清理太上皇余党一事上,李纲又站在了太子党首领耿南仲的对立面。

因此,李纲逐渐成了耿南仲等人的眼中钉。耿南仲推荐李纲领兵出征河东太原府,就是为了将李纲从朝堂上排挤出去。

皇帝赵桓立即准奏,任命李纲为河东、河北宣抚使,负责领兵解救太原府城。

李纲虽然是主战派,但他只会用大义激励别人上战场去流血牺牲,何曾想过自己亲自上阵?

于是,李纲推辞说:“臣是一个书生,确实不懂兵事。在京城被围时,不得已才为陛下料理兵事,现在让臣为大帅,恐怕误国家大事。”

然而,皇帝赵桓不准李纲推辞这个任命。

李纲哪里敢领兵出征,他退朝后就称病不上朝,请求去职。

然而李纲连上十多份请辞的奏书,皇帝赵桓都不同意。

此时朝中也有台谏官上言说李纲不能离开朝廷。皇帝赵桓认为这是为大臣游说,对台谏官加以斥责,表露了一定要李纲挂帅的决心。

有人不平地对李纲说道:“公知道为什么派公出任宣抚使吗?这不是为了边防之事,而是想借此去掉公,则京城之人无话可说罢了。公坚持卧病不起,说谗言的人会更加放肆,皇上是否发怒还测料不到,公该当如何应对?”

李纲默认不语。

李纲与皇帝赵桓僵持间,朝中另一个主战派,同知枢密院事许翰写上“杜邮”二字送给李纲。

“杜邮”来自一个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武安君白起奉秦昭王之命出城巡视。

当白起到达咸阳西门十里远的杜邮时,秦昭王派使者前来赐武安君短剑,让他用短剑自裁。

武安君白起怒问自己所犯何罪?但最终,他迫于压力而不得不拔剑自杀。

许翰用这二字典故提醒李纲,再僵持下去,恐有杀身之祸。

李纲惊恐之中慌忙入宫受命。

见李纲领命了,皇帝赵桓亲自抄写《裴度传》赐给李纲以示勉励。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为唐德宗贞元五年进士。

唐宪宗时,裴度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被藩镇派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了头部。

旋即,裴度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

裴度坚持正道,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为将相二十余年,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皇帝赵桓赐给李纲《裴度传》,意思是唐朝的文官裴度能够领兵平叛,如今李纲领兵出战,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就不要再说自己是甚么书生了。

李纲见了,却开口说道:“吴元济以蔡州周围的一小块地方与唐室相抗衡,这与金人力量的强弱自然是不能相比的,而臣未曾奢望比得上裴度的万分之一。

然而外寇入侵之患可以攘除,但让小人在朝,大害却难以去掉。

如果朝廷有了正气,使君子之道长,则抵御外敌入侵并不难。”

接着,李纲又将裴度论政敌元稹、魏洪简的奏疏中的关键话语抄下来呈给皇上。

李纲此举,无疑是在明白说朝堂上奸臣小人当道。这可就太不给皇帝赵桓面子了。

不过,皇帝赵桓还是忍下了这口气,以礼回答安抚了李纲。

随后,李纲又以宣抚司统属的兵马只有一万二千人,且尚未聚集到一起为由,请求推迟启程期限。

皇帝赵桓亲自批字,认为李纲是拖延时间,抗拒命令。

李纲再次上书说明之所以不能启程的原因,并且说:“陛下先前认为臣专权,现在又说臣是抗拒命令。本打算派遣大帅去解重围,却以专权、抗命之人担任大帅,恐怕不行吧?希望能够批准臣解去宣抚使之职。”

总而言之,最善于把军中将士逼到战场上送死的主战派大臣李纲,轮到自己上阵时却是推三阻四,死活不肯上战场。

皇帝赵桓又召见李纲,对他说道“:卿替朕巡视完边防,就可以返回朝廷。”以此来宽慰李纲,让他放心上任。

李纲却说道:“臣此番出行,没有再返回朝廷之理。

过去范仲淹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去安抚西北边疆,经过郑州,见到吕夷简。

吕夷简说‘:参知政事怎么能够再回来呢?’后来果然如此。

现在臣因为愚蠢和直率不被朝廷容纳,如果臣出行,则与敌拼死于战场,这是臣的愿望。

万一朝廷不能坚持抗战,又欲割地议和,李纲惟求退隐山林,终此一生。

请陛下明察臣一片孤忠,以全君臣之义。”

李纲的一番话,让皇帝赵桓也为之动容,他又岂能不知李纲是那种正直的大臣?

然而正因为李纲是所谓正直的大臣,所以才决不容忍赵桓割土地,弃百姓以保全自己的皇位。

又正因为李纲不容忍割土地、弃百姓,以强硬的主战派姿态现身,所以才深得民心。

从太学生上书一事,就可看出东京士民对李纲的拥戴超过了对赵桓这个皇帝的拥戴。

李纲这种人不打发走,皇帝赵桓心不能安。

可是如果公开罢免李纲,不但是揭掉了新皇帝赵桓仁德英明的面纱,还会再次激起士民强烈的抗议。

所以,最好的法子就是打发李纲去抗金。东京汴梁城的士民们总不会因为李纲去打金国人而闹事造反吧?

六月十日,敢于直言的左司谏陈公辅,被耿南仲指责为李纲的党羽。

陈公辅自知逃不过此劫,干脆公开承认自己就是支持李纲,主动递上辞呈。

陈公辅还将皇帝赵桓、耿南仲等人的心事点明:“李纲书生,不知军旅,派他增援太原,这乃是大臣故意陷害,李纲此去必败。”

皇帝赵桓和耿南仲恼羞成怒,陈公辅随即被赶出京城,责监合州酒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