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六十五章 萩原之战

大明:长生天启 第六十五章 萩原之战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而位于筑前藩东侧的丰前藩则更加合适一些,丰前藩与筑前藩相连,小仓城就位于丰前藩的西侧,紧邻筑前藩与丰前藩的交界,而且丰前藩也正好位于九州岛的东北角,后方靠海,如果此战不利,完全可以渡海后撤,明军在此地无船,必然无法前来追击。

主意已定,倭国大军在德川家光的率领下从江户出发开始西征,沿途又有不少令制国的小股部队加入,等倭国大军赶到周防藩的时候,二十万大军已经变成了二十二万人,德川家光更认为此战有如神助,必能取胜。

周防藩与丰前藩隔海相望,若是想走陆路过去,则需要从长门藩绕行,然而此时明军已经开始从筑前藩发兵,北上开始攻打长门藩了。

德川家光眼看从长门藩绕行前往丰前藩无望,索性改变主意,打算与明军在长门藩的萩之城前与明军决战。

周防藩和长门藩合称长州藩,按照倭国的说法,周防藩和长门藩这样的令制国也可以叫周防国和长门国,而两国同属于长州藩,因为长州藩乃是毛利氏的领地,所以也叫毛利藩。

长州藩的现任藩主是毛利秀元,是当年丰臣秀吉手下五大老之一的毛利辉元的养子,参与过文禄庆长之役、关原之战和大阪之战,可以说是实战经验相当丰富了,而且从德川家康开始给德川家效力,至今也算三朝老臣了,现任德川家光的御咄众。

也恰恰因为毛利秀元是一位沙场老将,又曾经在朝鲜与明军交过手,所以他更清楚明军的实力,也很清楚此战倭国的胜算几乎是渺茫的。

因而,如今他虽然看似心甘情愿地把主城萩之城让出来,作为倭国大军的驻扎地,作为与明军交战的主阵地,但却已经暗中派人把家眷和财物都运往了江户。

然而德川家光却对此完全不知情,他还依然信赖和依仗着毛利秀元,甚至因为毛利秀元曾经参与过文禄庆长之役,有过与明军交手的经验,德川家光还把毛利秀元任命为先锋大将,让毛利秀元去指挥作战。

然而毛利秀元根本就没有与明军作战的心气儿,如今仗还没有开打,毛利秀元便已经开始想着战败之后如何脱身的问题了。

明军方面,郑芝龙早就得到了消息,听闻倭国集结了二十二万大军,号称三十万,进军至长门藩的萩之城,准备与明军进行一场决战。

郑芝龙顿时大惊失色,赶忙将消息报告给了李邦华,而李邦华在听说此事之后,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忧来,毕竟如今明军与倭**队交手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基本上就是碾压性质的。

拥有新式虎蹲炮和燧发枪的明军不仅可以做到以少胜多,而且可以保证倭国的士兵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倭国的火炮和火铳的射程远远不及明军的,互相对射讨不到任何便宜,他们的武士们虽然擅长近身肉搏,但是在明军密集的炮火下,却无法冲到近前来。

所以即便听说倭国集结了二十二万兵马,李邦华也没有任何担忧,如今在筑前藩的明军虽然只有三万人,但是加上他们手上的上百门钢铁巨炮和五千门虎蹲炮,以及上万杆火铳,李邦华保证他们至少可以做到以一敌十,所以倭国便是真有三十万兵马,李邦华也有战胜他们的把握。

更何况,如今倭国只看到了九州岛上的这些明军,便把全国的兵力都给集结,带到了这边与明军作战,这就导致整个倭国的各个地方都变得兵力空虚,防守薄弱了起来,若是再有一支明军部队从别的地方杀过来,倭国又当如何呢?

李邦华正是因为对整个战争的局面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才表现的如此泰然自若,他笑着告诉郑芝龙:“郑将军不必担心,我大明的援军随后就到!”

“援军?!”郑芝龙一听这话,顿时转忧为喜。

郑芝龙倒是并非对明军的战斗力没有信心,只不过他与倭国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深知倭国的军队战斗力也是很强的,绝非朝鲜、安南之类的小国可比,尤其是倭国的正规军,是不能小瞧他们的。

所以郑芝龙早就因为明军的兵力太少而感到忧虑了,既然朝廷决定要与倭国开战,那么仅靠李邦华带来的这几万水师和自己带来的这万把人,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便是能够在前期讨到些便宜,等战争一旦全面展开,兵力不足的问题就会越发凸显。

若是真等到问题凸显出来的时候,很可能明军已经因此而吃到苦头了,要知道,当年丰臣秀吉率军攻打朝鲜还足有十四五万兵马呢,明军要打比朝鲜强得多的倭国,怎么能连十万兵力都舍不得投入呢?

好在现在终于听到李邦华说朝廷派出的援军就要到了,郑芝龙顿时心中的石头便落了地,同时也感到十分惊喜,朝廷总归还是派出了援军,只要明军的兵力劣势得到弥补,击败倭国就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然而令郑芝龙感到奇怪的是,一直等到了明军在萩之城前集结,准备与倭国大军开战了,李邦华所说的援军却依然不见影子,郑芝龙顿时心里又没了底儿了,他虽然没混过几年官场,但是对朝廷和官场上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说好的事情临时变卦那也是常有的。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郑芝龙终于憋不住了,跑去找了一趟李邦华,施礼问道:“军门大人,如今我军与倭军即将开战,不知朝廷的援军何时才能赶到啊!”

李邦华抬手捋了捋胡子,仰头想了想,说道:“估摸着时间,此事应该已经到了。”

郑芝龙听了此话顿时一脸懵,他忍不住回头朝远处望了望,随后便一脸疑惑地看向了李邦华,“军门大人莫非是在与下官开玩笑?请恕下官愚钝,实在是看不到哪里有半个我大明的援军赶到!”

李邦华听了这话不禁朗声大笑,“郑将军啊,本官虽然说我军援军已到,但却也没说那援军是赶来此地的啊?”

郑芝龙听了这话就更费解了,心中不禁纳闷,不是赶来此地的,又怎么称得上是援军呢?

李邦华自然知道他的心思,马上便解释道:“郑将军可曾听过‘围魏救赵’之典故?”

郑芝龙虽然不是熟读兵书史籍之人,但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一听此话,马上便回过味儿来了,“军门大人的意思是,我军此时已经直捣黄龙,去偷袭那倭国的后方去了?”

李邦华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说道:“所以郑将军,你且放心与这倭军决战,便是这倭军仗着人多势众,可以与我明军打个难舍难分,一旦他们后方遇袭的消息传到,倭军必将军心大乱,随之溃败!”

郑芝龙这下可终于放了心了,马上从李邦华的帅帐中走出,挥舞令旗,指挥明军准备与倭军开战。倭军这边,二十二万大军已经在萩之城前列阵,其中五万人守于萩之城中,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坐镇于城楼之上,毛利秀元身穿盔甲在前线指挥作战。

相较而言,明军这边的人数就显得少得多了,但是阵地上安放的火炮数量便是倭军的数倍了,而且除了炮兵之外,列阵的明军中也有上万人手端着火铳,装备堪称精良。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是个外行人的话,还是会感觉倭军这边更厉害一点儿,不说倭军人多,就看倭军的士兵大多数背上都插着杆小旗子,各色旗帜招展,就显得很有排面了!

郑芝龙用望远镜望了望对面倭军的情况,尤其是倭军的装备,大炮不过几百门,最好的也是那种已经被明军淘汰了的老式红夷大炮,火铳就更不用说了,都是鸟铳,而且总共也不足一万杆。

虽然火铳传入倭国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因为国力有限,便是幕府的直属部队,也不过只有火铳足轻三四千名,算是备用的鸟铳,也不过是五六千杆那样。

各令制国的军队中的火铳足轻数量就更少了,火铳数量也少得可怜。

倭国的鸟铳又是火绳枪,半天打不了几发子弹,射程又近,威力又小,对于明军来说,简直跟没有也差不多。

但是不得不说,倭国的竹排盾还是很好用的,因为竹排盾很厚,便是明军的火铳也是不容易将其打穿的,倭国的士兵若是依靠竹排盾接近了明军阵地,那么明军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伤亡。

所以郑芝龙便给明军的炮兵们下令,调整火炮,瞄准倭军的竹排盾,先把倭军的那些竹排盾给炸毁了,等倭军没有了掩体,明军便可依靠火炮和火铳的优势,将其尽数歼灭。

等到明军的炮兵们准备好了之后,郑芝龙当即一挥令旗,上百门钢铁巨炮齐射,倭军闻声顿时都紧张了起来,纷纷一脸警惕地朝明军阵地方向望去。

因为两军阵地相隔三四里,所以倭军虽然提起了警惕,但是并没有想到明军的大炮可以打得了这么远,只是认为这是明军开始进攻的令炮。

然而,一些眼尖的倭军士兵却是已经看到了上百枚炮弹从明军阵地飞出,朝着这边飞了过来,一瞬间便已经到达了己方阵地的上空,随着炮弹距离他们越来越近,炮弹样子在他们眼中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起来。

但或许是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能打这么远的大炮,此事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以至于这些倭国士兵即便已经看到了明军的炮弹朝着自己飞了过来,却一个个只是面容呆滞地望着朝自己飞来的炮弹,却没有一个人惊慌逃窜。

下一瞬,炮弹从空中砸落,瞬间把倭国士兵给砸成了两段,随后继续向前弹跳,所到之处,一片残肢断臂,挨着即死,碰着即亡,甚至那炮弹虽然看起来已经快要失去了动力,滚动地十分缓慢,眼看马上就要停下来了,却依然极具杀伤力。

当那炮弹沾满了倭国士兵的鲜血,缓缓地朝着一个倭国士兵飞来的时候,那倭国士兵见那炮弹即将失去惯性,竟然鬼使神差地抬手想要将其接住,结果他的手刚刚碰到那颗炮弹,便瞬间被炮弹给撞断,随后炮弹继续前进,在他的胸口上撞出一个圆形的孔洞。

除了大量倭国的士兵被炮弹砸死之外,倭国的那些竹排盾也有几十个被砸成了碎片,在炮弹面前,这些竹排盾简直是如同纸糊一般,不堪一击。

还不等倭军从震惊中缓过神来,明军阵地的炮声再次响起,第二步炮击来了,明军的炮弹主要还是瞄准的倭军的竹排盾阵地,周边的士兵又一次伤亡惨重。

紧接着是第三轮、第四轮……

倭军终于意识到,明军的炮击不会停止,双方的战斗已经开始了,他们不能再继续杵在原地坐以待毙,必须要马上向明军发起进攻!

德川家光在城上看得是既惊讶又心急,连忙催促毛利秀元快快让大军向明军阵地进攻,毛利秀元只好给倭军下令,全军出击。

随着倭军开始向明军的阵地发起冲锋,明军的炮击瞬间停止了下来,这让德川家光顿时暗暗松了口气,更认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明军的火炮虽然射程很远,但是一旦倭军快速向前进军,他们的火炮便无法有些瞄准射击了。

倭军士兵们也都心中暗暗庆幸,那恐怕的炮弹终于不再从天上砸落下来了。

然而只是片刻之后,明军的火炮突然间再次响起,而这一次,炮弹确实没有再次从空中砸落下来,而是在倭军头顶的半空爆炸,炸出无数的弹片、铅丸或铁蒺藜来,遮天蔽日地朝着底下的倭军飞射而来,在密集如雨的弹片、铅丸和铁蒺藜覆盖下,倭军士兵顿时死伤无数。

偶尔还有一些炮弹炸开之后没有散落出弹片、铅丸或铁蒺藜来,而是把其中的几枚小炸弹炸得飞落各处,随后这些小炸弹在倭军的部队中爆炸,密集的倭军部队瞬间便被炸开一个圆形的空地出来。

明军的钢铁巨炮只有一百门,虽然杀伤力很大,但是对于十数万倭军来说,其轰炸效果所造成的伤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足以阻拦倭军向前冲锋的脚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