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四十二章 在君为君

替汉 第四十二章 在君为君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在如今庐江,孙翊还关心另外一件事。

孙翊问吕范道,“张公送来的那一万新兵训练的如何了。”

吕范想了想,慎重地答道,“野战不足,守城已可。”

吕范性格谨慎,他能说出守城已可,那就是非常可了。

至于吕范口中的新兵野战不足,那只是跟江东的中军相比而已。

而江东中军的野战能力是通过无数次战斗锻炼出来的,这一点是无论怎么训练也无法达到的。

孙翊当初让吕范负责训练这批新兵时,本就不指望短时间内训练出野战强悍的军队出来,只要能用来守城,就可以了。

才一个月,一万新兵交给吕范训练就已经有如此成效,孙翊不由得赞吕范道,“大兄在时常夸子衡有将才,今日吾识之矣。”

吕范得到孙翊的夸赞只是微微一笑,脸上并无骄傲之色。

之前孙翊让张昭招募一万新兵,并且让他将这批新兵和十万斛粮食一起送到皖县来。

这一万新兵孙翊是准备拿来镇守庐江的。

孙翊回去与山越决战肯定要倚靠中军的野战能力,所以此次带来庐江的一万兵马不久后孙翊就要带回吴县,这就会削弱目前庐江的防御力量。

因此孙翊让张昭在江东招募一万新兵送到皖城来。

到时候这一万新兵加上李术投降的本部兵马,再从庐江本地招募些兵卒,庐江的兵力就会达到两万之数。

孙翊再派个将才统率这两万兵马镇守庐江,孙翊就能放下对庐江的担忧,放心回去与山越决战。

张昭这次招募的新兵多是从丹阳郡中招募的,丹阳郡盛产精兵,几乎丹阳郡中的成年男子每一个都是优秀的步兵胚子,兵员素质很好。

但是丹阳兵有个很大的缺点,他们太过骄悍,常常恃勇斗狠,不服从管理,军纪很差。

诸侯讨董后,曹操觉得自己兵太少,丹阳精兵闻名天下,所以他怀抱着满腔热情和夏侯惇一起到丹阳募兵。

在丹阳太守周昕的帮助下,曹操得到了丹阳兵四千多人,结果他带着四千多丹阳兵在龙亢县休息的时候,丹阳兵突然就作乱,烧了曹操的营帐。

幸亏曹操勇武,手持利剑手刃了十几个丹阳兵,震慑住了阻挠他的丹阳兵,他才能逃出营来,不然哪里有后面的魏武帝。

由此可见,丹阳兵的骄悍若是不好好整治,可能会让主将香消玉殒。

不过孙军中,能治丹阳兵的有很多。

吕范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吕范自随孙策渡江以来,就以军功累累得全军敬重,而他最擅长的就是整顿军纪。

当初孙策势力扩张太快,手下兵马越来越多,但军纪却越来越坏。

后来有一次孙策与吕范在一起下棋,吕范主动提出要为孙策整理军中纲纪。

面对吕范的第一次请求孙策拒绝了,吕范又正色第二次请求孙策,孙策也只是笑笑并没有答应吕范。

吕范就不请求了,开始专心下棋,孙策以为吕范放弃了这个想法。

结果在下完棋后,吕范一出将军府就脱下士大夫所穿的褠,穿上武将常穿的袴褋,驾着马就来到吴县外的中军大营。

对着军营中的一众将校挥鞭宣称孙策命他为都督。

后来这事传到孙策那里,孙策没有发怒,只是无奈之下为吕范的都督之名补上了正式的手续,并正式委任他管理军中军纪一事,结果不出半年,五万大军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由此可见吕范的亮笃忠直与治军有方。

因此在张昭送来这一万新兵时,孙翊立马就让吕范负责这一万大军的整顿训练事宜。

丹阳兵最重要的就是军纪问题,只要军纪好了,那么丹阳的新兵迅速就能转化为一支战斗力不弱的合格军队。

但没想到,吕范只花了一个月时间,成效就已经如此快了。

屯田之事已经在慢慢步入正轨,新兵也已经可以用来守城,而且滞留庐江已经一个多月了,想来山越的士气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孙翊动了回吴之心。

孙翊对吕范说道,“平越之策无须再去信告知张公了。”

吕范有些诧异,孙翊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道,“吾三日后就回吴县。”

吕范听后大喜,孙翊回吴就意味着,孙翊要与山越进行决战了。

只要孙翊能在决战中把山越击败,不仅意味因为孙策之死而带来的江东内乱被孙翊彻底平定,而且这个一直以来是江东心腹大患的山越,以后就再也成不了气候了。

这绝对是影响江东孙氏兴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战。

而这一战即将要展开了。

身为孙氏之臣的他,自然心中会激动了。

鉴于孙翊即将回江东开展一场大战,吕范向孙翊推荐道,“别部司马吕子明壮武有胆气,素有智计,如今江东大战在即,君侯不如将其带在身边委用。”

这是吕范第三次推荐吕蒙了。

吕范第一次推荐吕蒙是他刚进入皖城的时候,而吕蒙引起他注意是因为吕蒙向他提过一个建议。

当初孙翊分兵,吕范率领一支部队负责作为疑兵在曾江吸引李军的主力,当时吕蒙就在吕范的军中。

吕范当时打算乘四艘楼船而上,前三艘都是满载士兵,第四艘只是虚张声势。

在临行前,吕蒙向吕范说道,“李术非不知兵之人,如今我军四艘楼船逆水而上,前三艘士兵皆有数千人马之数,唯第四艘仅数百人,楼船吃水不同,李术必会起疑。”

吕范听后觉得有理,问吕蒙道,“若将七千人马平均布于各艘楼船之上呢?”

吕蒙答道,“若如此,楼船之间吃水相同,李术不会起疑,但兵力分散,无法做到猛攻之态势。”

吕范一时有点犯难,问吕蒙有何良策。

吕蒙答道,“无须将兵力分散,只须在最后一艘楼船上放置石头,增加楼船重量即可。再令数百士卒多设旌旗,这样就足以迷惑李术了。”

吕范听了觉得可行,果不其然李术被吕蒙的此计迷惑导致他做出误判,认为曾江上的孙军有一万多,就是此次孙翊北进的全部兵马了。

而这促使他下定决心把皖县中的大部分兵马派去曾江增援。

从那次吕蒙的表现之后,吕范就对这个小小的别部司马上心了,觉得他有兵谋。

而且吕蒙作战也很勇猛,不畏生死,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吕范越看越顺眼,因此刚一进皖城就向孙翊推荐吕蒙。

只是孙翊那时以庐江大部未定为由,将此事暂时搁置。

后来孙翊委任吕蒙为典农司马,负责招揽流民一事。吕范就又向孙翊进言,认为吕蒙是有将才的人,让他处理此等杂务是大材小用了。

那时候孙翊对吕范说道,“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不为小事。”

吕范听后深以为然,又觉得孙翊在皖县又跑不了,所以也就没有再劝孙翊。

如今吕范见孙翊三日后就要回吴了,吕蒙还为典农司马负责招揽流民一事,怕孙翊把他忘了。因此又特地向孙翊推荐了一次,让孙翊把吕蒙带在身边。

孙翊有些头疼。

自己已经两次明里暗里表示目前还不想重用吕蒙了,吕范还能来第三次推荐,孙翊现在终于体会到吕范那时自署为都督时孙策的心情了。

这个人,头好铁。

孙翊不是不知道吕蒙的才能,相反的,还有谁比他更了解吕蒙的才能呢?

只是,目前还不是重用吕蒙的时候。

目前的吕蒙是有智谋,但现在的吕蒙有很大的性格缺点。

现在的吕蒙轻果好杀,锐气太盛而且戾气太重。

孙翊将其任为典农司马,故意不委任他军职,就是要冷一冷他,用政事杂务来锻炼他,让他能够改善自己太过急躁的性格。

不然如果放任不管,只是想着重用他,让他为自己快点做出贡献,那么迟早吕蒙会被自己的这种性格害死。

孙翊想让吕蒙是吕都督,而不是吕将军。

只有改善性格之后,再让吕蒙好好读书,培养他的大略,培养他更深程度的计谋,这样将来他才会无愧立于四大都督之一,而不是如前世一般被人诟病比不上其他三个都督。

先养性,再养谋,这才是对吕蒙的真正培养之道。

面对吕范的第三次推荐,孙翊轻轻吐出两个字,“待定。”

吕范想说一些话,但话到了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他当初敢先斩后奏自署为都督,一部分是出于公心,还有一部分是基于他与孙策有深厚的感情,但如今的他和孙翊之间并不具备这种感情。

他已经推荐过三次了,前两次孙翊还会借词推脱一下,但这次就是明着告诉吕范,吕蒙他暂时不会用。

吕范出于推荐吕蒙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他也不解为什么一向英明的孙翊对这事会三次不许。

但已经三次了,再推荐可能就是面对孙翊的不满了。

孙翊毕竟不是孙策。

见吕范欲言又止,脸上有一些意兴阑珊的样子,孙翊怎么觉得这个托孤大臣有些委屈。

渣主即视感,忠臣三荐良将而不听。

“吕蒙是一把锋利的宝剑,但宝剑磨得太快太锋利,会容易断掉。”

“孤想他长久的为孤披荆斩棘,孤想他常伴身边,而不是仅仅是如刚出鞘的宝剑一般,只有那一瞬的剑光惊艳世间。”

孙翊的话如香甜的泉水般激荡在吕范心头。

原来君侯不是.......

吕范起身对孙翊深深拜道,“君侯英明。”

孙翊凝眸不语。

孙翊身为君主本没有对臣子解释的必要,但前车之鉴在前,孙翊担心等下吕范又来个先斩后奏,如果那样的话,

孙翊会惩处吕范。

自己毕竟不是大兄,对于他来说,自己的权威神圣不可冒犯这一点,是他的最大底线,没有人可以触碰。

吕范是江东重臣,又是孙翊的托孤辅政之臣,对江东的稳定,对孙翊的扶持都有着莫大的功劳,暗里对孙翊更是有一种兄长般的爱护。

这些孙翊都记在心里。

所以他才会对吕范解释,就是不想他因为不明就里,而犯下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是孙翊对吕范这种臣子的保护与宽仁。

但同时孙翊又是一个君主,宽仁不是妇人之仁,更不是懦弱,如果臣子触犯到孙翊的底线,孙翊也会有狠绝无情的一面。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吕范入座后,孙翊问吕范道,“他来了吗?”

“二公子昨日刚刚到达皖县。”吕范答道。

沉思了一会,孙翊问出了一个他早就知道答案的问题。

“当日大兄立嗣,是不是曾经有意将江东之主的位子传予他。”

孙翊的语气平和,但在吕范听来却有些不寒而栗。

吕范脸色犹疑,不知该怎么回答。

孙翊双手交叉托在下巴下,身体微微往前倾,对吕范说道,“在君为君,卿无须有所隐。”

吕范脸色变幻,最终归于坚定一色,对孙翊道,“在君为君,无此事。”

孙翊一双如水的深眸静静地看着吕范,过了好一会,孙翊叹息道,“卿真君子也。卿,无愧大兄之托。”

孙翊笑了起来,他现在很开心,因为孙策给他留下了一个国士。

孙翊的笑让吕范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

孙翊要想了解三国中的人,不会光凭三国志中的记载为准。

因为如今坐在他面前的不是印刷出来的生硬的字体,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子衡,汝不是一直好奇庐江太守是谁吗?”

“现在孤告诉你,庐江太守就是孤的仲兄孙仲谋。”

孙翊的话让吕范震惊不已,孙翊如此看重的战略要地,竟然会交给孙权来镇守。

但细细一想,又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孙翊从怀中拿出一份早已写好的任命文书,将其展开放在身前的案上,而后拿出自己的吴侯玺印,将其重重的按压在文书上,

“大兄是吾的兄长,仲兄也是。”

“吾相信吾的兄长,庐江这个要地,他能替吾治理好。”

“同时,他也守得住。”

说完,孙翊看着任命文书上那鲜艳的吴侯玺印,笑容更加明艳了。

君主临国,宗子镇边,亲亲恩义,古今之常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