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六百零三章 周将军成名之战

刘邦之后,就再无主力被歼而可再兴的事例了,反而是一败而亡的事例倒有几个,例如汉景帝时候的七国之乱和刘秀挑大梁的昆阳之战。

汉景帝登基之后,在名臣晁错的劝说之下,准备开始削藩,也就是对自汉高祖以来就分封的刘姓诸侯动手,以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后来晁错果真寻到了数个诸侯王的错处,在汉景帝的授意之下,削减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的封地,并密锣紧鼓准备对当时全国势力最大的诸侯王吴王刘濞动手。

吴王刘濞毕竟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王,早就听到了风声,于是与胶西王刘昂相约谋反,约定推翻汉景帝之后与其平分天下,然后双方又各自联络与自己相熟的诸侯王,随时准备起兵。

不久之后,汉景帝果然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刚传到吴国,吴王刘濞就立刻发动,先是将国中忠于汉景帝的官员全部杀掉,然后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起兵反叛。

吴王刘濞背水一战,拼尽全力,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征募入伍,组织起三十万兵马,并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

由于吴王刘濞早有预谋,汉景帝没有预料到七名诸侯王竟然会联合起兵作乱,于是七国联军进展十分顺利,汉景帝紧急与晁错、袁盎等人商议对策。

晁错一力主张武力镇压,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他负责领兵镇守长安,但是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

汉景帝再三权衡,采纳了袁盎这个相对成本较低的计策,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以达成劝退七国兵马的目的。

袁盎出使十数日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逼于内外压力,最后将晁错腰斩于东市。

只是晁错虽死,七国之兵却没有罢兵的迹象,反而认为汉景帝软弱可欺,刘濞干脆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这种情况之下,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如此一来,整场七国之乱的焦点就集中于周亚夫能否击败吴楚联军这件事上面了,而周亚夫也充分表现出名将之姿。

其趁着吴楚联军攻打梁国(梁王刘武,乃是汉景帝刘启同父同母的兄弟,故此没有参与到这场七国之乱中。)的时候,利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

最终吴楚联军无法突破梁军防守,向西进犯长安,只能转而攻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楚大军一去,吴王、楚王很快就伏诛了,跟随其起兵的诸多诸侯王也相继被汉军击破,不是伏法被诛,就是自杀身亡,仅有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