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贼王 > 第二百四十九章 崇祯的难以理解

明末贼王 第二百四十九章 崇祯的难以理解

作者:不是小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05:54 来源:笔趣阁

吴甡心里很清楚,当他决定要将他在陕西的所见所闻禀告崇祯,并希望时局有所改善的时候,他的未来很有可能就要止步于此了。

所以他非常珍惜这一次的机会。

吴甡思索了一番,整理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楚行的一桩桩治理地方的手段,以崇祯能够听明白的话语,一一告诉了崇祯。

大体意思,无外乎就是,如今朝堂上吏治败坏,地方更是败坏到了极限。

如今全国烽烟四起,百姓生活流离失所,但是并非不可救药。

只要按照一定的办法,休养生息,创造就业,耕种土地,大明就能逐渐恢复元气。

听了吴甡的话,崇祯忽然冷笑了起来。

“吴大人,既然你与朕说了这番话,可见你还是忠心的。朕也不瞒你,你说的这些朕已经听说过了,你这些法子,是在平山墩学来的吧?”

吴甡心中一凛,但是却不敢承认,赶忙垂首道:“陛下,这都是臣赈灾途中,自己琢磨出来的!”

“混账!”

崇祯勃然大怒道:“你是朕的臣子,竟然给一个参将打掩护,你真的以为朕是聋子,是瞎子吗?如今在西北,楚行已经是土皇帝了,你以为朕不知道吗?”

“朕以为你作为朕属意的臣子,会如实禀告,没想到,你也给他遮掩,朕的心……”

崇祯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了,因为他觉得,若是连吴甡这样的仁人君子都开始隐瞒自己,岂不是意味着,自己已经被朝臣抛弃,成为了真正的独夫了。

吴甡见崇祯已经知晓事情的曲折,但依然不肯承认,“陛下容禀,若是暂且抛开楚行个人所为臣不甚了解之外,平山屯的治灾策略,还是可取的。”

崇祯冷笑道:“你说,怎么個可取法?”

吴甡说道:“陛下,臣想您应该也很清楚,陕西乃是贫瘠之地,楚行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养活数十万众。”

崇祯对此也甚是好奇,“楚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屯田,工商业。”

崇祯越听越糊涂,“他一个将军,你说他屯田,拥兵自重朕信,你说他发展工商业,他拿什么发展工商业?”

见崇祯一脸的疑惑,吴甡心中大抵清楚了,这是有人给崇祯耳朵边儿吹风了。

不过楚行整的太大了,几十万,上百万的民众,这种事情也不可能一直隐瞒的下去。

吴甡思索再三,拜倒:“臣,臣……”

“你我君臣,有什么揶揄的,直接说。”崇祯呵责道。

吴甡一咬牙,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往外多说了一些,“陛下,楚行之前就是一个山贼之后,其祖父乃是安塞县令,也是因为功劳而赏赐的,其实本人在西北并无什么根基,他之所以在西北发展的那么快,靠得便是工商业,如今楚行治下,有畜牧业、纺织业、肥皂厂、皮革厂、铁器厂各类大小作坊、工厂上百家,仅此一项政策,便活民数万,如此算下来,便有数十万人有了生计。”

崇祯冷笑道:“此子倒是会钻营,不过也是些奇淫技巧罢了。”

吴甡继续道:“陛下,恕臣直言,满朝的大人们,虽然张嘴闭嘴都是仁义道德,可是却养不活一个百姓,楚行所行,虽是奇淫技巧,却活民无数,而且楚行为了百姓的生活,曾数次巡游,了解民生,惩治贪官。”

崇祯这次并没有愤怒。

反而有一种荒唐可笑的感觉。

因为这件事情,在崇祯看来,这件事情有些太滑稽了。

他甚至不知道后世的史官该怎么评价自己。

满朝的贪官,如同野草一般,割了一波,还有下一波。

每次朝会,谈起官职,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就算是抽签,大家都会讨论一番,是否公平。

但是说起,哪里百姓吃不上饭,哪里打了败仗,咱们君臣该怎么办,朝廷立刻死气沉沉,鸦雀无声。

而自己作为君主,明明知道很多臣子贪腐无度,家中的园子里藏着数不尽的金银,自己却拿他没有办法,因为少了这个贪腐的官员,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办事。

最关键的是,崇祯发现了一个非常无解的问题。

那就是某个官员,在任上贪污,已经形成了体系,自己打击了这一批,新来的官员,会重新组建新的体系,会让百姓重新受到二次伤害,甚至比之前更甚。

也就是说,他即便是打击贪官也是没有意义的。

崇祯甚至想哭。

是的,他真的想哭。

自己愁的一宿宿的睡不着觉,整天想着怎么治理国家。

可是国家一日比一日崩坏,全国的行省,就没有一个不发声叛乱的。

而自己派出去的大臣,有一个赛一个,只能勉力维持局势,想要解决困局,那是一点招数都没有。

崇祯早就发现了楚行的问题了。

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

直接派人攻打楚行?

要知道,楚行不造反还好,楚行真的反了,那西北才是真的翻了天了。

毕竟根据崇祯掌握的情报,楚行掌控者数十万的百姓,数万的精锐步骑。

自己派人去围剿楚行,打输了,西北乱成一锅粥,甚至西北转眼之间就会易主。

而打赢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楚行构建起来的体系,如果没有楚行的运转,就会瞬间崩塌,也就意味着,崇祯的手头会瞬间多将近百万之中的流民。

这才是崇祯明明知道,楚行有反心,却一直没对他下手的原因。

当然,对此崇祯也甚是愤慨。

连自己最为信得过的吴甡,都开始替楚行遮掩,自己做的这是什么皇帝哦!

满朝文武竟然替一个“反贼”遮掩,想尽一切办法来欺骗自己。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如今朝中关于楚行的议论并不多,朕也信不过那些通风报信之人,你是朕的忠臣,你千里迢迢赶回来,不避掉脑袋的风险,也要将平山墩的模式说给朕听,是抱了必死的信念,朕心里很是感激,你且说说,楚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吴甡心里暗道,陛下啊,陛下,若是论治国,您可能真的不如楚行一个年轻人啊。

但是他可不可能跟崇祯这么直白的说这话。

吴甡思索了一番之后说道:“楚行所行,乃是效仿其父,拱卫河套,防范草原民族,其实以臣来看,其未必有反意。”

崇祯奇怪的看向吴甡道:“哦?”

吴甡赶忙说道:“陛下有所不知,楚行虽然手下号称有几十万众,但是却多是收拢游牧民族,对外开拓,从未有对内侵犯之意,就连陕西的土地,也是经过洪大人亦或是陈大人的命令,才肯行动。”

崇祯有些恼火。

这话说的太过分了。

什么叫做不肯夺取陕西的土地,只愿意去对外开拓?

你莫非不知道,什么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见崇祯不搭话,吴甡继续说道:“楚行之所以这么做,根据臣的调查,乃是继承了其父亲楚天霸之遗志,对抗异族入侵,而根据臣掌握的情况,楚行自从入驻平山墩之后,曾败卜失兔汗、俄木布汗,林丹汗,黄台吉,多尔衮等众多人物,大小数十战,活我华夏儿女无数。”

“而对内,楚行却是以抚为主,从未主动对外发动过战事,其治下之民虽众,却大多数是流寇见其治下生活富足,主动投奔而来。而且这个数目,极其庞大,怕是有不下二十万之众。”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啊!”崇祯叹息一声,旋即骂道:“若是满朝文武,不那么废物,又会让楚行走到今天。”

崇祯是不相信楚行是继承其父遗志之类的鬼话的,在崇祯看来,楚行就是要谋反。

吴甡赶忙颔首,不敢再多说了。

其实崇祯听了这么多,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报,其实大体上,已经了解了这个叫做楚行的年轻人。

这个小家伙年纪并不大,如今顶多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

但是自从自己登基以来,已经坐下了无数大事,只是这些大事,前期被有人冒领,后期被他自己隐藏了。

虽然说,楚行这小子有反心,但是崇祯也不得不感慨,他确实为了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

首先说,高迎祥安塞起义数次败走,都是这小子做的,但是功劳都被文官捞走了,他自己毛都没有捞到。

后面,楚行的战功,更是数不数胜数。

崇祯现在看来,从杨鹤到洪承畴,数次战场大战,都有楚行的影子,肯定不会是他们所写的奏疏中那般,只是负责押运粮草,提供武器。

而对外作战,则是崇祯最为欣赏的地方。

若是楚行真的愿意为大明做事,崇祯甚至愿意为他让步。

因为在崇祯看来,眼下时局,敢跟异族征战的将军越来越少了。

但是,崇祯对于楚行的好感也仅限于此了。

因为楚行除了优点之外,全都是缺点。首先楚行因为父亲被朝廷害死,所以他痛恨朝廷,但却因为自己早些年在民间的遭遇,对百姓呵护有加。

这也许是楚行治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原因。

而真正让崇祯感觉恐怖的,也正是楚行可以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

因为高迎祥也好,张献忠也罢,这些反贼虽然折腾的很热闹,但是人心思定,百姓但凡是有点条件的,都不愿意跟着他们走。

可是楚行不一样,就连吴甡都说,有数不尽的百姓自己愿意去投奔。

若是给他充足的条件和机会,他是不是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击败自己这个皇帝呢?

对啊,追随楚行能过好日子,百姓肯定愿意追随他啊!

崇祯感慨,这么好的年轻人,如果不是杨鹤、洪承畴暗中阻挠,早一点让自己认识他,朕肯定重用他,到时候如何会让他产生反意?

崇祯又问道:“世家和士子追随楚行的多吗?”

这话可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吴甡想告诉他,山西、陕西、河南大量的世家子弟追随楚行,连卢象升的弟弟都跟着人家混。

但是这话如果说出去,明天自己就没有了。

所以吴甡思索了一番之后,总结语言说道:“世家大族投奔楚行的有一些,但是多属于旁系,乃是世家首鼠两端的老套路罢了。倒是寒门子弟,因为先前蒙古入中原劫掠,导致他们无家可归,为楚行所救之后,便选择投靠了楚行,这些人占比非常高。楚行乃是一山贼出身,对于读书人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听说他手下有个叫做牛金星的谋士,乃是被剥夺了功名的举人。”

“一个被剥夺了功名的举人,也能做谋士吗?”崇祯好奇道。

吴甡叹息一声道:“莫说被剥夺了功名的举人,便是昔日的江洋大盗,一日被招安,也踏实的做了顺民,以臣亲眼所见,无数昔日里领兵造反的流贼首领,放下手里的刀枪之后,便在平山墩做出一番事业来。”

“朕修身养德,身边儿的臣子都是饱读圣贤书的人才,为何却做不成一件事,”崇祯对此颇为不解,“为何楚行手下都是一些出身卑贱之人,反而能够走到今天这般样子呢。”

吴甡回答道:“楚行用人,赏罚分明,即便是叔父,犯了错误,也要责罚。而且在楚行手下为官,要受百姓监督,若是哪个官员做事,被百姓举报,查证之后,轻则发配,重则杀头。”

崇祯听完之后,眉头皱的更加厉害了。

若是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谁比得过他啊!

他每年杀死的文武大员,每年赏赐的文武大员不知道有多少。

为何我大明的局势不见丝毫的好转呢?

崇祯实在是不明白,自己一宿宿的睡不着觉,一天天的吃不上可口的饭菜,每日想的都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何驱逐那些蛮族,如何击败流贼,如何管理管理手下的臣子。

甚至他连自己家的祖宗们积攒下的内帑也都花了出去。

但是为何时局一点都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崩坏了呢?

崇祯越想越想不明白,他先前觉得,满朝文武都是废物,所以导致时局崩坏成这个样子。

但是今日,连吴甡都想隐瞒信息,不将平山墩楚行的具体信息告诉自己,可见他是担心自己坏了西北的局面。

所以崇祯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也许大明的悲剧,并不是完全在别人身上,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也要承担很重的责任。

忽然间,崇祯意兴阑珊起来,“爱卿,您先下去歇息吧。”

吴甡看了一眼情绪低沉的崇祯,也不知道说啥了。他本意是将楚行的治国策略告诉崇祯的,怎么最后策略没有采纳,反而变成了眼下这个样子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