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伐天下志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引史为戒

北伐天下志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引史为戒

作者:伐天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15:20 来源:笔趣阁

周复生这些天几乎都要进宫,与赵扩和一些大臣商量。昨天周复生进宫说军制改革,并未说这些话。因为赵扩对他的信任,已经快达到盲目的程度,根本没必要在赵扩面前说这些。

这些话,就算在外面可能也没人说过,周复生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敢在大殿上说的人。他知道军事改革不易,其它都好说,唯独放权这一块,反对的人绝对不少。

现在只有二十几个反对,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那张嘴,在等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要是理由不够,到时将会有不少人反对,包括周必大几人。

这些话将大家震懵了,一时只能听到喘息声。在赵扩右边站着的贴身太监郑安,被吓得浑身发抖。根本不敢抬头看周复生,将头微侧,用余光看赵扩的反应。周复生仍不知死活,说完后问万松:

“万大人,你觉得我说的话对不对?”

万松嘴巴倒是大大张开,但没吐一个字。周复生说得的确不错,一个选择题,江山让外族占和本族的人占,没人不选本族人,最起码本族人对大家都会温和对待。想了半天,硬是没说出一个字。

周复生有点失望,继续他的长篇洗脑:

“唐朝时期,外族远非我中原的对手,现在也一样。他们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军人的军心。军人要是没了封侯拜相的希望、处处受打压、从军连家人也养不活。就算他怎么爱国、如何英勇,其能力在战场上也会大打折扣。

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是拥兵自重的军人、也不是外族入侵,是取决于自身。我中华大地,曾经出现过的朝代不少,最长的周朝,也不过才七百多年,汉唐更短。你们说的引史为戒不错,但想错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个朝代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初时励精图治、君臣勤恳,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百姓皆有自己的地、生活无忧,那时候天下太平,就算有外族来侵略,就算武将有很大的权力,真要造反也只是找死。到后来百姓土地流失、官场昏暗,天下太大,就算有明君能臣,也难引导国家走向初期的繁荣昌盛。如一个失足于流沙之人,只能看着他慢慢沉没下去。

所以引史为戒,并不是防这防那。当然,一切都要安排在可控的范围内。一个国家清明了,根本不会出现什么反贼,就算有也翻不起什么浪。我大宋现在的情况非常严峻,再不改革军制,就算有十个诸葛亮辅佐,也难免会走向衰亡。”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周复生解下系在腰间的葫芦。这个葫芦是赵佳给他精挑细选的,满上可装一斤半水,基本够他说下朝。

咕咕喝水的声音很响,大家像是被定身,全都看着周复生,没有开口说话。过了好一会,才传来一道声音:

“好一个引史为戒,周大人这番话,周端朝受教了。”

又是周端朝第一个为周复生捧场,朝赵扩跪下:

“皇上,周大人所说的这些,句句如心血铭刻,金玉良言。以前我等如一个沉醉之人,虽想复兴大宋,可不知如何下手。所做之事,对于大局不过是杯水车薪。现在有周大人的指引,绝不可轻弃之,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军改势在必行。”

“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军改势在必行。”杨万里和几个官员也跪在地上,杨万里哭着说:

“被金国占领之地,不少百姓盼了数十年,最初之人已不在人世。现在的人,虽是我中原人士,不少人以金人自居,无论生活习俗、着装等等,皆弃我大宋礼仪。长此下去,就算收复得了土地,也收复不了民心啊!”

“请皇上采纳周大人之言,军改势在必行。”终于,周必大、余端礼、韩侂胄三个老大同时请命,除刚才跪在地上请斩周复生的官员,全都朝赵扩跪下。

赵扩十分激动,忘了刚才周复生那些极难听的话,站起身说:

“众爱卿平身,此事就这么定了,军改之事,由周复生全权负责。”

周复生一听皱了皱眉头,他现在正在大力搞邸报、扩建厂房、联系造纸商、建城外的军营,凡有内政上的事,都离不开他参考。这么多事压身,他哪有精力再搞军改?

他的一千个新兵已经招够,只要能举两百斤,十六至三十五岁的人他都要。又加上每月三两银子、承诺顿顿有肉吃,在他还未回京城,在这里负责的杨毅就已经招够人,正在建城外的军营和训练场合。

“皇上,此事臣可以配合其他大人,共同商量军改事务。臣现在实在忙不过来,还请皇上另选他人。”

赵扩拍了拍脑袋,周复生在忙些什么他当然知道,军制改革这么大的事,他的确抽不开身。扫了眼众人,将目光落到韩侂胄身上:

“那此事就由韩爱卿负责,有什么问题,随时可去问复生。此事关系着我大宋存亡,韩爱卿可放弃所有事情,将心思全放在这上面。”

韩侂胄现在非常不是滋味,他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一直想收复中原,只是想成为皇帝以下的第一人。像他祖宗韩琦那样,成为千古名臣。可他知道,就算他能收复中原,也不可能成为皇帝以下第一人,除非周复生不在人世。

现在的韩侂胄可谓是又怒又喜,以前他就想整军、北伐中原。当时提出的条件远远不如周复生这样,结果朝中大半人不赞成。现在周复生提出如此过分的条件,除十几个哑巴外,全都举双手赞成。军改的事要不是周复生抽不出时间,也不会轮到他来搞。

“臣遵旨,不搞好军改,臣誓不罢休。”

再有什么想法,韩侂胄也不会推掉这个想了好久的重任。他起身后来到周复生面前:

“周大人,此事干系重大我就不说了,你宁可放弃一些事,也得配合我将这事早些办好。”

周复生点头答应,对赵扩说:

“前些日子皇上让臣招的一千禁军,臣已经招好。臣还在城外建了座小的训练营,明日应该就可以领他们去训练。”

不少人很惊讶,这些人连一点风声都没听说。有些人倒是知道周复生到处招人的事,弹劾他的一个都没有。大家都知道,他既然敢在京城如此大张旗鼓招人,定又有什么说词。反正搬不倒他,没必要受那些闲气。

这件事赵扩昨天已经知道,笑着说:

“复生说他有意领军,朕让他先招一千人训练,看看他的训练到底如何。这一千人,朕打算让他们归侍卫马军司管。但所有开销,包括军响皆由复生自己出。”

“啊!”一阵惊呼声传来,不少人一脸恍然。现在他们认为自己知道,为什么周复生要提高将领的地位了。更多人不解,周复生照这样发展下去,几年就能坐上第一丞相之位,为何还要去军中折腾?万一被转为武职,地位再怎么提升,以后也难当上丞相。

周必大和余端礼几人直接摇头,周端朝忍不住问:

“周大人时间有限,为何将时间浪费在那一千人上?就算要领军,也可像雍国公那样,以文官之身指挥大军,于采石之战大败金军。”

周端朝是好意,提醒周复生没必要转为武职。就算是文官,凭他的恩宠,也可以像虞允文那样,去前线指挥大军过过瘾。还可以为自己省一大笔银子,不用去给赵扩白养兵。

人家的好意,周复生不好不答:

“文官武将都无所谓,要是朝廷需要,臣随时可转成武职。雍国公是臣崇拜的前辈,无论文职武职,臣都愿像他那样,领着大军去前线,为我大宋开疆扩土。”

猜和现实毕竟不一样,见周复生真有这种疯狂的想法,许多人失望,一些人高兴。刘三杰说:

“皇上,既然周大人有如此决心。即将要军改,要是现在周大人转为武职,一定能鼓舞军心,让百姓对我军将士另眼相待。”

赵扩岂听不出刘三杰真正的意思,大手一挥:

“既然要军改,文官武将,没必要分得如此清楚。复生任朝奉大夫,现在再加个侍卫马军司副都指挥使,先帮朕将那一千个禁军打造出来。”

又让许多人失望,周复生没有转成武职,文武两种身份兼于一身。这种情况在宋朝并不难见,不少武将在朝中挂着文职,但只是多了一个称呼。听赵扩的意思,可能周复生不是挂武职,以后还会有大用。

只有少数人才猜到,周复生可能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不弱。下朝后,周复生没能回家,和韩侂胄三相,走进赵扩御书房。这次赵佳没有跟来,在为他做一件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