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359章 一波三折的讲学

三国好老师 359章 一波三折的讲学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刘辩坐在高高的看台上,身后是吕强和张全两个最受他信任的太监。

他正在跟蔡邕说话。

“先生,您也是当世大儒,您觉得二龙先生和康成公近日会讲什么呢?”

蔡邕闻言摇摇头:“这一点老臣也说不准。不过仔细想来,应该不会让陛下失望,不会让百官失望,不会让百姓失望。”

刘辩笑了笑:“怎么没看到朕的老师?”

“伯照应该在下面。”蔡邕说了一句,具体的就没有说,也没有解释什么。

“老师今日应该也会登台吧?自从朕登基之后,就很少再能听到老师讲学了,这一次有康成公和二龙先生在侧,想来老师应该会好好准备一二,定然能够说出惊人之语。”

刘辩脸上露出一丝期待,又道:“这可是着实是我朝文教啊。”

“陛下说的正是。”蔡邕随声附和了一句。

“不过朕还是更喜欢刚才那场戏,唱的挺好的。”刘辩又补了一句。

蔡邕这个时候严肃起来:“陛下,那些不过是玩闹,切不可沉溺其中。”

“老大人这话就不对了。”刘辩反驳道:“老师也曾经说过,这人啊,得先满足生存需求,继而满足发展需求,最后就要追求精神需求。朕现在没有生存压力,发展需求也没有,可不就得有点精神上的追求吗?这总比斗鸡走狗,遛鸟玩女人雅致多了吧。”

“尚书令的话,陛下也不用全信。”蔡邕嘴角抽了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那孔圣人的话,总是对的吧?”刘辩又道:“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不就死老师说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精神需求么?”

“陛下,那是管子说的。”蔡邕觉得头疼,这几句话聊下来,感觉自家的这陛下有点不学无术的样子。

但他却没注意到,刘辩眼神里的笑意:“孔子说的也好,管子说的也好,重要吗?其实不重要,只要有益于朝廷就行了。”

蔡邕毕竟老了,反应没那么快,闻言没有多想:“陛下说的正是。”

但是不远处的荀璦可也听的清清楚楚的,刘辩话里的意思,他一下就听明白了。这场讲学,不管是谁胜谁败对刘辩来说都无所谓,他只想要有益于朝廷的学说。

荀璦很清楚,真正有益于的天下的肯定是新学,但是如果将这个范围缩小到皇家的话...那儒学才是最好的。

想到这里,荀璦忽然有些紧张起来了。他不担心董明会不会输,他只担心就算赢了,刘辩也会拉偏架。

但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因为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已经开始了。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郑玄并没有在自己擅长的方向开始讲起,反而抛出了一个颇有些奇怪的问题。

“昨日吾做一梦,于梦中化为一陈姓富家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今日一朝醒来,却孑然一身。平日里,大家都发梦吗?”

没等众人回答他继续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吾是那陈姓富家翁发梦成了郑玄,还是郑玄发梦成了富家翁?”

这问题问的,在场的众人都蒙了,不过很快就都产生了兴趣。因为大家都做梦,也都清楚做梦的时候是不清楚自己在做梦的。

郑玄这个问题抛出来,其实就是在问,到底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如果是假的,那真的世界又在哪里呢?

郑玄这是不按套路出牌了。

包括荀爽都愣了,他昨天已经跟郑玄商量了好了,今日只谈:礼!不管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儒学,谈礼都是最为合适的。

而且,不管是郑玄还是荀爽都对礼极为精通。虽然两者在对礼的理解上有偏差,但是都能自圆其说。

董明其实不知道,郑玄才是这个时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也许有人辈分比郑玄高,资格比郑玄老,但是在经学上,可以说再过上百年也没有出其右者。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共有六十多种,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后汉书》本传总结郑玄的经学成就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最关键的是,郑玄所有的学说,都是以礼为根基的。

郑玄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却是真正将“三礼”的名分确定下来,还是得看郑玄。

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

他遍注群经,而对“三礼”用力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其《三礼注》遂为后世治礼学者所宗,孔颖达甚至说“礼是郑学”。

由此可见,郑玄的看家本领,其实就是礼学。他跟荀爽商量好的,也是围绕讲学展开。但是今日,郑玄却选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点。

问了一个特别形而上的问题。

董明在下面倒是很开心,因为只要郑玄开这个头,那这一场他就赢定了。搞哲学?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咱们都不虚。

台上,荀爽楞了一下,苦笑一声,不过话茬还是得接:“康成公既是康成公,何来富家翁一说?若康成公乃是一梦尔,那我等何如?上古先贤何如?”

听到荀爽这句反问,董明摇了摇头。荀爽不知道是没有思考过哲学本源问题,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总之这个反问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

郑玄直接追问道:“梦中自成世界,自然有其先贤,有其人物。”

荀爽这个时候已经稳住了心神,很快就抓到了郑玄话语中的漏洞:“可先贤切实存在,在史籍,在口耳,而不在梦中。”

“二龙先生又岂知你我二人不在梦中?”

“又在何人的梦中?”

董明在下面脸上露出一个奇怪的表情,如果不是知道这两人的身份,光听这两个人扯淡的话,他都觉得这是两个神棍在拌嘴了。

“又在何人梦中?”荀爽这句话问的很是直接,但是郑玄却露出了沉思的表情。因为这一点是之前他也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眼下又被问到了,却忽然间闪出了一丝灵光。

“也许,我等不过是他人的一场大梦。”郑玄忽然面色古怪的说了一句,说完之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矮了半截。

这话一出,现场又热闹了起来。

看台上,刘辩的脸上也不太好看,一挥衣袖坐了下来:“那朕这天下岂不是也是一场大梦?”

“可真敢说啊。”荀璦这个时候完全放心了。接下来只要还顺着这个节奏往下走,郑玄会把刘辩对儒学的好感败光的。

就算荀爽能拉回来,郑玄这句话,也已经变相的惹了刘辩不高兴了。不管怎么说,至少短时间内,刘辩不会拉偏架。

“康成公倒是巧思,不过是梦也好,不是梦也好。我等终究是要在这方天地有所作为的。我等儒家子弟,修齐治平,只在己身,不在外物。”荀爽这句话,才算是真正的让这场讲学进入了正确的节奏当中。

“而修齐治平,则应该知礼。”荀爽快速说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这就是抛出自己的论点了。

郑玄这个时候也从“人生不过是他人一场大梦”的愁闷中反应过来,知道自己刚才犯了大错,想要弥补一二:“礼者,制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简单地说,郑玄认为礼就是制度,就是纲常。只有制度纲常稳定了,那么百姓就知道自己改做什么了。

荀爽则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礼是有两层涵义的,一方面,“礼”是养人之欲的。人而有欲不可不让其得。人人想得其欲,便不免要争,争则乱,乱反不得其欲。故每一个人既要得其欲又不能不有所节制,这就是养其欲。

另一方面,“礼”是显示区分的。人之所以能够组成群体战胜周边环境,是因为有所区分。

这一点,郑玄也是统一的,他笑着回道:“余尝闻,荀子曰: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此言实乃天下至理。”

两个人渐渐进入状态,开始炫技。从根本上来说,两个人对礼的认识还有所区别的,郑玄对礼的注释更注重皇帝的权威,神化皇权;荀爽对礼的注释则更重视制度、律法,制度与法律对人的制约作用。

他们俩说的天花乱坠,舌灿莲花,底下的人也听的如痴如醉,满脸陶醉。包括一开始生气的刘辩,都听得入神了。

实在是这两位在礼学上的造诣太深,任何高深的东西都被他们两个人以简单的形式讲出来,不但讲出来了,还非常的有趣,吸引人。

事实上,这两位不光是经学大佬,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老师。郑玄教出来的徒弟,后世比较有名的就有河内赵商、清河崔琰、清河王经、乐安国渊、乐安任嘏、北海张逸、鲁国刘琰、汝南程秉、北海孙乾、山阳郗虑、南阳许慈等等。

荀爽就更不用说了,只要看看东汉末年,荀家除了多少大佬就明白了。

之所以教育的学生比较出色,不管是他们学问精深,主要还是会讲课。眼下这场讲学,两人一同发力,自然是讲的妙趣横生,让人沉迷进去。

哪怕是董明,也听得非常用心。

但,讲得好归讲得好,事情还是得做。他听的用心,也打心眼里佩服这两位,毕竟真要讲“礼”,他也就是个文言文翻译的水平。不像这二位,掺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抱负的。

大概讲了一个时辰,两个人都停了下来。有人上去送茶,将两人扶下来。这不是说讲学就结束了,反而精彩的才刚刚开始。

因为在等一刻钟之后,两人休息好了还会上来,然后接受在场所有人的提问。甚至于,有谁要是有信心的话,也可以上去跟两人辩驳一番。

荀爽和郑玄下来的时候,额头上可以看到细密的汗水,被人扶着来到后台,直接坐在了软塌上。都没有了说话的心思,全在闭目养神。

董明就在一旁站着,也没有打扰他们,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这两位还得更辛苦一些。这也是他的一个优势。

毕竟是两个老人家,精神劲头本来就不如他,在这么消耗一场,接下来肯定会受到精神和**双重疲惫的打击。

尤其是荀爽,他的身子骨现在已经很糟糕了,这么一场下来,估计折寿了。董明也不清楚这老头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是在拿命拼啊。

看台上,百官也纷纷称赞刚才两人的辩论,一众儒家出身的大臣们更是兴奋地脸色通红。蔡邕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卢植的旁边,两个人正在小声交流着。

“子干兄,这三礼之说可是你提出来的,想不到康成竟然走在了前面啊。”蔡邕倒不是调侃卢植,而是单纯的佩服郑玄:“守节不仕这些年,却以经学称雄于世,我等...是不是错了?”

卢植摇摇头:“儒者,为国效力也好,为先贤著述也好,都是本分。没有什么错与对的。只不过,随着康成的名望越来越高,当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又要被翻出来了,老师这身后名....唉”

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出来,但是蔡邕却知道他什么意思,不过这件事他也没法说什么,只能叹一口气。

郑玄和卢植有同一个老师,这个人叫马融。他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当年郑玄从他那里离开的时候,马融觉得这人诗书礼仪全都精通了,很是夸耀了一番。

并且还跟学生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可是郑玄刚离开没有多久,这位就带人追了上去,想要把郑玄给杀了.....好在郑玄聪明,提前发现了追兵,躲在了一个桥洞下面,不过却被发现了。

只不过马融这个人,精通术数,痴迷于算命。他发现郑玄的时候,见郑玄躲在桥洞下面,叫上的木屐还踩在了水面上,便对人说:“郑玄如今土下水上,依靠着木,这回他死定了”

于是不杀郑玄,带人离开了。

这是因为马融很是迷信,故人认为,土下水上的木,只有棺木。当时郑玄的处境在马融看来,就是一只脚踏进了棺材里,实在没有必要自己动手,凭白污了名声。

由此,郑玄逃过一劫。

眼下,郑玄名声越来越大,门人弟子也遍布天下,这些早年的事情早晚被人扒出来。到时候,马融难免会被人拉出来鞭尸....

“不说这些,还是等着看待会儿伯照上不上台吧。”蔡邕叹了一口气之后,又道:“今儿个说不定是伯照一鸣惊人呢。”

“文教大兴啊。”卢植毕竟是个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狠人,只是稍稍感慨了一下就重新打起精神:“今日讲学,定将流传千古。”

“是极是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