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360章 让我来讲一讲洛阳的变化吧

三国好老师 360章 让我来讲一讲洛阳的变化吧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一刻钟之后,舞台上多出了一个高台。董明先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坐了上去。他不打算等了,直接上来,快刀斩乱麻将两个老前辈弄下去就行了。

这不是因为他自信,而是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搞得小策略。先上来,让人觉得自己有强大的信心,如此一来荀爽和郑玄两个人就会猜测他的底气在哪里。

加重他们的思考负担。

与此同时,也能给自己打气,省的待会儿两人再说一会儿,说的董明越来越没底气。那时候再赶鸭子上架,肯定发挥不好。

见董明先上去了,不管是看台上,还是舞台下面所有人都楞了一下。紧接着都反应过来,他是要跟郑玄和荀爽辩论了。

这一下大家就更兴奋了。

不管是士子百姓,还是看台上的达官贵人们,都很是期待。不管董明是不是新学领袖,有一点都是天下公认的。

那就是,董明跟郑玄、荀爽是一个等级的名士。跟后两者不一样的是,董明的名头不光是治学带来的,更多的是是经世致用。

“老师上去了。”

人群中,诸葛亮眼睛一亮,一脸高兴的说道:“看来老师有必胜的把握,你们看老师坐在上面之后,气定神闲的模样属实让人佩服。”

众人都随声附和,彩虹屁不要钱似的吹捧着董明。只有郭嘉没有说话,他脸上挂着笑容,敷衍了一下众人,看向了董明。

以他的智慧此时已经猜到了自家老师先一步登台的用意。跟诸葛亮说的恰恰相反,老师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才会用这些小伎俩。

“看来,刚才二龙先生和康成公的辩论,让老师感到了压力。”郭嘉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同时也很期待,想知道自家老师会如何破局。

就在郭嘉思考的时候,郑玄和荀爽两个人也登台了。他们看到董明端坐在一个崭新的高台上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

反而都对董明点头笑了笑。

两人坐定之后,都看着董明,显然是想让他先开口了。

董明也不客气,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刚闻两位先生讲礼,明有一事不明,不知道两位先生能否为明解惑。”

“伯照请说。”

“可!”

前者荀爽,后者郑玄。两人都等着董明继续往下说。

“两位先生刚才讲的都很清楚了,而且晚辈也听的分明。依两位先生的意思,只要守礼,自然天下太平。可....晚辈有一疑惑,这礼,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纲五常,在晚辈看来不够具体。又或者说,光有三纲五常,能让天下太平吗?”

顿了顿董明又道:“若是能,为何秦二世而亡,汉有王莽篡权?”

董明这是豁出去了,什么话都往外说。

荀爽和郑玄两个人闻言都皱了皱眉头。其实董明这问题有点儿赖皮了。两人说了半天的礼是什么,礼有什么好处。可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模型下的。董明直接略过这个理想模型,将它放在了实处。

礼是好啊,可是为什么天下一直不太平呢?秦用法,可也是制度;汉承秦制,以往王霸道杂之,也是制度。

秦朝且不说,眼下汉朝的制度是儒家主持下在运行和维护的吧?既然你们都上手了,咋这个天下还是不太平呢?

事实上,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软肋,就是在政治方面太过理想化。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国,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这根本就不现实,现在、以后、未来两千年的时间,董明都可以很直白的说,儒家的理想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个人道德的问题。在董明看来,个人道德的绝对高低肯定是有所差异的,但是社会的平均道德高低,一定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

董明将问题抛出来,既是说给郑玄和荀爽听的,也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的。包括在看台上的刘辩。

刘辩这个时候也有些纳闷了,正好看到赵岐正一脸不高兴的看着董明,便招了招手让他过来:“赵师,尚书令的这个问题,您能回答吗?”

赵岐的一张老脸气得通红,听到刘辩问他立刻开口道:“礼,制也!陛下认为朝廷的法度有问题吗?肯定是没有的。之所以会出现尚书令所谓的天下不靖,主要是因为人心不古!只要朝廷广施仁政,陛下能够勤政爱民,天下一定会太平的。”

这位老先生是孟子的拥趸,说起话来也是孟子的那一套仁政的路子。在赵岐看来,只要施行仁政,让百姓衣食所安,就一定会天下太平的。

至于怎么施行仁政,他就有些麻爪了。左右也不过是宽刑罚、厚民生、兴教化、鼓励耕织之类的废话。

当然了,读书人只要提供一个思路就行了,仁政做的不好,那是皇帝不行。皇帝要是做得好了,那就是我倡议有功,值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一番。

刘辩倒是听的频频点头。

这个时候郑玄开口说话了:“如今天下不太平,是因为礼崩乐坏。前有高祖、后有光武。天下礼乐具备,岂不是天下太平?如今天下不太平,正是因为礼崩乐坏!”

至于为什么礼崩乐坏,在场的人都清楚,郑玄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说实在的,这话关起门来怎么说都行,在这种场合说这种话,郑玄已经找了讲完就跑路的准备。

他可不想被刘辩抓住穿小鞋穿到死。

看台上的刘辩的确是有些不高兴了:“朕的江山,已经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了吗?”

“郑康成乃是狂悖之言,陛下不用放在心上。”蔡邕这个时候出来打了个圆场:“再者,先帝在时,卖官鬻爵,的确使得天下有些崩坏了。”

刘辩当然清楚这个,但是心里还是有气。不过他毕竟是个性子温和的人,也没有拿身边的人撒气,只是一脸郑重的说道:“朕一定会让天下太平的。”

“陛下圣明。”蔡邕输出了一次彩虹屁。

台上,荀爽被郑玄的大胆惊呆了。不过他倒是不担心郑玄的安危。毕竟以郑玄如今的地位,刘辩就是再生气也不可能直接弄死他的,顶多给他小鞋穿。

他想了想,对董明笑着道:“礼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符合礼的要求的。因此天下才会不太平。”

董明对两个人点点头,谁也看不出来,他是不是接受了两人的回答。

“那晚辈再问一个问题吧。”董明好整以暇的说道:“大汉朝如今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内有天灾兵乱,外有敌人窥伺。当适时,朝廷该如何做才能渡过难关,重现大汉盛世。”

他又一次脱离了学术范畴,直接开始问策了。这本来该是刘辩干的活。不过这个时候提出来倒也没什么,大家也很好奇,两位当时大儒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说白了,读书人读书识字,最终的目的不就是平天下吗?眼下大汉朝的情况,所有人都清楚,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新学如今变法,虽然在为大汉续命,但是怎么看都是徒劳。毕竟除了司州等少数几个地方在复苏之外,大汉朝大多数的地方,不是有乱兵就是有灾祸,怎么看都像是大厦将倾的样子。

如果郑玄和荀爽两位大佬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方略出来,那自己等人也可以学习一二。

而此时,两位大佬,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这问题,不好回答。这已经偏离了他们的强项。郑玄基本上没怎么当过官,荀爽也差不多。两个人都是典型的学术派。简单地说,这种人只能在朝廷需要施行某一个政策的时候,将他们喊过来,解决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比方说,朝廷想要推行五经,那么可以将他们喊过来问他们这样合适不合适,哪个版本合适。需要不要注释,用哪个版本的注释等等。

真要让他们动手去做,那会很难看。咋说呢,他们就是儒学理论上的高配董明,行政能力上低配董明。

两为大佬沉思的时候,董明端起了跟前的茶杯,喝了一口热茶,等着他们回答。刚才在下面的时候,董明就发现了,只要搞学术,他跟两人之间顶多能够强行五五开。想要取胜,概率不大。

那么唯一能取胜的地方,就是施政了。董明虽然自己是个手残,但是在尚书台做了这么久,虽然实务仍然不是很精通,但是决策、大的规划、发展战略方面绝对是吊打这两位的。甚至可以说,他在大政方针的制定方面,吊打所有人。

这不是他厉害,实在是有两千年的经验给他做后盾,基本上不会走什么弯路。

郑玄和荀爽两人其实心里肯定是有方略的,毕竟是当时顶级大儒,要是对没有什么政治抱负,那肯定不正常。

两人肯定也推导过如今大汉朝的情况,提出过解决办法。

他们现在犹豫的原因,董明其实也知道。那就是两人的想法,都只是设想,并没有付诸实践。若是这提问的是旁人,是皇帝,他们肯定张口就来了。可是偏偏是董明,这个一手推动了大汉朝进行变法的人。

他们俩是担心,自己提出的方略中有什么没注意到的漏洞被董明抓住,然后直接一波说的自己哑口无言。

事实上,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这是必然的。且不提两人没什么任官经历,光看儒家官僚一脉相承的理想社会就知道了。

纯属扯淡,也就忽悠一下普通老百姓。历代王朝、开国雄主用他们,也没几个真的对儒家所谓的理想国感兴趣的,都是为了愚民。

等了一会儿之后,这一次是荀爽先开口。

“就让老夫先说吧。”荀爽说话的时候,干脆站了起来,站在高台之上,迎风而立,衣袂飘飘,看起来特别的有范。

“如今朝廷有三难,一者乱兵,二者钱财、三者外敌。”荀爽朗声说道:“私以为,只要解决了这个三个问题,天下就太平了。”

“那该如何做呢?”

这问题是刘辩问的,他站在看台上,一脸郑重的望向荀爽,说话的时候,还躬身施了一礼,给足了荀爽面子。

荀爽对刘辩则是大礼参拜:“微臣见过陛下!”

“我等参见陛下!”会场上,上万人齐齐对刘辩躬身行礼,倒是颇有些气势。

刘辩双手虚扶,继续道:“先生免礼,还请告诉朕,该如何做。”

“先说乱兵。之所以出现乱兵,是因为百姓过不下去了,自然作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须得从源头着手,让老百姓过上安生日子。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衣食富足,自然就不会有乱兵了。”

“至于现有的乱兵,可派人去诏安,抵抗者,可以遣上将讨之。”

顿了顿,荀爽又道:“钱财之事,乃是赋税。臣以为可以收回盐铁之利,以补充财政。等到天下清平了,自然税收也就上来了。到时候也就不用担心钱财的问题了。”

“最后说一说外敌,臣以为当天下清平之后,朝廷只需休养生息,等到国力上来了,到时候就可以解决边患。陛下未尝不能达成汉武之功。”

荀爽说的仍然是大而化之的东西,但是董明也好,刘辩也好,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明白。这种事情,肯定不可能大庭广众之下,一一细说。

只是简单地说一下,让人大概知道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

董明又看向了郑玄。

郑玄这个时候也站了起来,对着刘辩遥遥行礼,然后掷地有声的说道:“陛下乃是天下之表率,朝廷之根基!乃是天子,代天牧民。臣以为,若想天下太平,只需陛下修持己身,为天下做表率,再以礼法使天下万民,各司其职即可。”

郑玄说的更简单,几句话就结束了。

“尚书令觉得呢?”刘辩又问了一句董明。

董明这个时候笑了笑,道:“这样吧,在下就说一说最近洛阳城的变化吧。”

他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觉得有些奇怪,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但是熟悉董明的人都很清楚,这位又要摆事实,列数据拿干货跟人辩论了。

每一次董明这样干,都是稳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