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五百九十二章 财政思索和没落的科举

重铸刚明 第五百九十二章 财政思索和没落的科举

作者:青史昭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36 来源:笔趣阁

将黄立极的问题放到一边儿,朱由检转头就想到刚刚黄立极提到的大明财政问题。

对这个问题朱由检也有些头疼,可以说大明建国以来就没有多少年是不缺银子的。

最近这几年朝廷的收入快速增长,可以说朝廷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收入过这么多银子了。

若是按照朝廷以前的花钱思路,朝中的这些官员恐怕早就乐开花了,花钱也就是那几条路子,可现在朝廷花费的银子太多了。

几年前内承运库里的确是收获了一大批银子,

可是这几年下来,每年给朝廷贴补一些,现在剩下的也不多了,现在这看情况还有两年时间朝廷的农税才能大幅增长,这点儿银子要支撑下去恐怕不太容易。

这次南阳几家士绅查抄能获得百十万两白银,而这些银子对朝廷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作为一直自认为行事都很稳的皇帝,朱由检觉得自己有必要再提高一下朝廷的收入了,不然还是有点儿不太保险。

黄立极并不知道朱由检已经从大明规模最大的钱庄,信达钱庄中挪用了一千五百万两白银,暂时作为赈灾使用,这可都是地雷啊,一旦出了问题就麻烦了。

辽东也还有一项不小的支出,去年年初奴酋皇太极派人来京求和,建奴在大明四面的禁运之下日子可是不太好过,尤其是建奴分裂的情况下。

阿敏可以通过劫掠朝鲜获得粮食、奴隶,日子倒是不错。

皇太极就有点儿难了,在大明三年围攻加禁运的情况下皇太极可是相当难过,他们实在是撑不下了,这才派人来大明求和。

使者正是大明朝的“老人”李永芳,请求所谓的大金国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和大明正常贸易,可惜被朱由检直接以汉奸罪推出午门斩首了。

至此建奴彻底放弃了和谈的希望。

皇太极统领的建奴目前和大明在南部即盘锦、海州一线,北部在原奴儿干都司的刺鲁卫(今哈尔滨)、福余卫(今齐齐哈尔)和毛怜卫(今图们市)一线几乎每个月都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冲突。

双方不间断的冲突,就意味着朝廷的支出不断增长。

效果当然也是有的,在朝廷的支出下,经过数年的移民发展,

黑河一带朝廷已经完全占据优势原奴儿干都司刺鲁卫、福余卫、毛怜卫以北的的所有奴儿干都司地区。

安置大明河南、山东移民多达两百万人,

修建城池二十座,以这二十座城池为中心,平均每城安置一万人,并在去年设立了设立了二十县,算是正式纳入朝廷统治。

孙传庭也因为收土有功,沿着黑河开垦土地多达四十万顷耕地,人均高达二十亩,抵御了女真的反攻,打了大胜仗,被朱由检册封为平北伯!

可以说在奴儿干都司安置移民也不容易,为了抵挡奴儿干都司的寒冷,移民家庭每一户都修建了数座土炕,幸好这个地方不缺少木材,取暖还算是方便,有吃有住百姓才算是安稳下来。

孙传庭训练了五万精锐骑兵,骑兵由两万汉人和三万常年生活在此处蒙古人和索伦人组成,战斗力绝对不低。

这索伦人原本在大明被称为北山女真,

大明人普遍认为他们是女真人的一种,

直到孙传庭到了黑河流域之后才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而且这索伦人还长期受到建奴的压迫,

生活可谓是艰难的很。

孙传庭见此也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在请示朝廷后这才将这索伦人收为己用,不得不说索伦人的骑射水平确实是相当不错,在最近一年与建奴的冲突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现在在朝廷大力向黑河一带移民的情况下,在大明的不断进攻、侵扰下,在数年的冲突中,建奴可谓是一退再退,大明同样是不断前进。

这之中骑射水平颇佳索伦人立下了不小功劳,而按照大明的惯例,朱由检也在崇祯九年正旦册封远道而来京城的索伦人大汗为归义侯。

至于建奴南方,也就是盘锦、海州一线就更不用说了,大明的精锐部队都在这边驻扎,建奴可以说是全面落入守势,朝廷花的银子主要还是军队训练的费用。

然而在漠北三部,朝廷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连接归化城和库伦城水泥官道在朝廷的全力支持下在去年年底建成,这条官道可是穿越了大漠,花费了朝廷不少银子。

现在朝廷驻扎在漠北的军队也已经达到了两万精锐骑兵,花费更是不小,也正是在这样的三面围攻下,建奴已经不是大明的威胁了,只等着大明朝廷一战而下了。

一切都是欣欣向荣,谁都能看出来建奴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可惜就是朝廷花费的银子越来越多了。

长叹一口气,放下手中的奏折,站起身舒展一下身体,朱由检开始盘算起来目前可以尽快获取银子的途径了。

说实话朱由检也知道现在花钱最多的是军队,大明的军队数量倒是不多有七十万,和明初那两百多万的数量真不多,但是按照朱由检整编后的军队可不一样了。

现在大明一年的支出有近四成都花在了军队上。

驻守各省的守卫部队还好,花费不大,但是剩下的五十万的精锐部队花费就有点儿大了。

尤其是现在大明正在逐步给全军换发燧发枪、装备不同口径的开花炮,花费就更大了。

但是现在这个时候确实是不能降低兵力,不管是对建奴的三面围困、征西域的部队、震慑江南顽固势力、震慑西南反动土司,一时间朝廷还真不能裁剪部队。

或许可以暂缓不紧要部队的换装和火器化改造,等过两年朝廷收入大规模恢复就会好上不少。

其他的例如移民、海军的建设、基建实在是不能停下,这可是关乎大明统治的根基。

所谓的开源节流恐怕更主要的还是放在来源上了,节流根本就省不来多少银子。

朱由检又取出崇祯八年各项税收的统计单,心中开始思考起来。

“崇祯八年,经过朝廷八年的建设,宽阔的水泥官道基本上已经代替朝廷之前的官道,四轮马车更是已经风靡全国,全国用于货运的马车九成八都已经是四轮马车。

仅仅是朝廷生产的四轮马车都已经有两万辆之多,地方自己建造的就更多了,按照太仆寺的统计,全国共有四轮马车超过了二十万辆,用于拉货的马匹更是超过了百万匹!

去年太仆寺仅仅通过售卖马匹就获得了数十万两白银的收入。

再加上朝廷吏治的不断改善,全国的经商环境更加友好,全国各主要官道商贩几乎是络绎不绝。

于是崇祯八年税部正式开始征收车马税,也就是过路费,朝廷的征收标准也很低,一辆马车每行百里收铜钱五文!

仅仅这一项,朝廷去年的车马税就超过了五百万两!据税部李若星所说,崇祯九年又有更多的道路修建成功,税部官吏更加熟练,车马税定然能够达到七百万两水准。

盐税经过变革后,更是在快速增长,短短数年就从一百万两增加到五百万两,在崇祯八年年底,全国所有的盐场都改革完毕,采用新的制盐法后,大明的产盐量大幅度增加,到崇祯九年,至少也可达到白银八百万两。

剩下的还能带来大收入的还是市舶司,崇祯八年,朝廷软硬兼施,趁着西班牙海上霸权被英国击败,大明和西班牙在巨港(巴达维亚)终于签订了和约,结束战争状态,双方恢复正常贸易,还有和英国人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

明年的关税必然能够大幅度增长。

如此来看这商税恐怕要开始全面征收了,去年税部在全国的商税才收了不到两百万两,这简直就是在欺朕!看来是时候了,

这样算下来,朝廷的收入必然是够了,朕也得尽快把钱庄的窟窿给堵上,不能再拖下去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没有犹豫,现在土地、人口清查已经在稳步推进,朝廷也有精力再做它事了。

“王承恩,李若星现在在哪里?”

“皇爷,李尚书现在就在税部衙门坐班,可是要让他面圣?”

“不用了,走,咱们去一趟税部衙门!”

…………

大明税部衙门这个大明崇祯朝新设立的部门可以说是声势鼎贺,掌控着整个大明的税收收取,在以前这份权利是分散在大明几个部门的,现在都集中在税部。

更何况和以前想比现在的税部可非同一般,税部的官员可以说是大明所有部门中人数最多的,还拥有着一支人数超过五千人的税丁,最近几年更是随着朝廷税收的快速增长愈发兴盛。

税部的一众官员在同僚之中也是颇有面子,就连大明的这位税部尚书李若星也是感触颇深。

现在在着大明朝廷八部中,他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据他所知自己恐怕过不了几年就能入阁了,甚至是首辅之位也不是没有希望。

现在这位意气风发的税部尚书李若星正在和公认的税部尚书继任者税部左侍郎许显纯商议着人员的调度。

“李大人,按照去年年底朝廷的决议,今年朝廷税收中需要我们大量增添人手的还是市舶司和车马司,这两处今年的税收定然会大量增长,尤其是市舶司更是重中之重。

下官上个月去了一趟松江上海,那里的市舶司当真是繁荣至极,可以说来往的船只比上一年增加了近一倍,当地的税部官员可是给下官好一阵诉苦,希望朝廷尽快给他们安排人手。”

“哈哈,确实是如此,自从去年和那西班牙、荷兰两西夷国达成协议,恢复贸易,又和那英吉利开始贸易,今年开年才两个多月和大明贸易的西夷国家又有了好几个,关税也是水涨船高。

我大明的商人出海的越来越多,南方很多商人都前往巨港,北方商人倒是多去日本、朝鲜,今年各市舶司的贸易量定然会增加很多。

听说广东有几人去年说是要乘船前往西夷国,这都去了一年还没有回来,希望他们一路顺风吧。

不得不说这些国家是真的有银子啊。”

“确实是如此,他们的银子都是从那新大陆挖来的,过不了多久我大明也会到那白银之洲。”

“那倒是挺好。”

“好了,不说这个了,许大人,这是我等之前挑选的两百余名低阶官员名单,这一批官员都是前年考试通过后分到我税部的,都已经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学习,对于我税部的工作已经十分熟练,基本上只要到任就可以开始办事了。

你看看可还有什么意见吗?没有的话本官就上报吏部了。”

“不用看了,这都是我们早就挑选好的,都是算学水平高的,又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训就,尽快安排过去吧。

不过李大人,这两百人还是太少了,今年的老师我们税部必须要多要些人了,最少也要有五百人,现在朝廷有不少新拓之地都要设立收税机构,各地都缺不少人。”

“放心,这种事本官定然会据理力争的。

说到官员,本官不想再要进士了,这进士水平太差了,要把他们培训好实在是麻烦,一个个的脾气还多,实在是难办,许大人觉得如何?”,见正事谈完,李若星也放松起来,开始了闲聊。

“哼,这还用考虑,要我说过不了两年这进士就该取消了,最近两届的会试中进士的人可是越来越少,就连参加的人也越来越人。

上一届朝廷可就赐予了十八人进士出身,就连殿试皇上去年也直接取消了。

以我看明年的会试办不办还另说呢?从今以后我大明的官员选拔只能是现在这民间所说的“吏员试”,从今以后只能是宰相起于州郡了。”

作为锦衣卫出身的许显纯心中并没有觉得这科举是什么不可亵渎的事务。

“是啊,谁能想到不到十年时间,这所谓的进士现在竟然一文不值了,世事难料啊。”

“没办法,我可听说第一届通过新科举的那个闫应元去年已经被皇上提拔为吕宋巡抚了,虽然位置偏僻了一点儿,可这也是从二品啊。

要知道他之前才仅仅是个秀才罢了,不仅仅是他,大量的原秀才、甚至只是童生的读书人担任知县、知府。

再加上人尽皆知皇上重做实事的官员,不喜夸夸其谈之辈,如此对比之下,谁不羡慕,谁还愿意去花数年时间去考进士?”

“啧啧,没想到啊,许大人竟然还有如此之神妙见解,实在是让本官刮目相看啊。”

“哈哈,大人说笑了。”

……

“两位在谈什么啊,聊的如此开心!”

正在说话的两人大惊,待看清来人,两人连忙恭敬行礼。

“臣李若星(许显纯)见过皇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