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六百零五章 大明的教育体系

重铸刚明 第六百零五章 大明的教育体系

作者:青史昭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36 来源:笔趣阁

在返回皇宫的马车上,朱由检翻看着手中这几本书籍,这几本书籍正是刚刚在科学院宋应星交给他的。

只见这几本书封面上分别写着数学(上下)、物理初识(上下)、化学初识(上下)、生物初识(上下)。

这几本书籍编纂出来可是相当不容易,这正是在朱由检的指示下,科学院数百人精读翻译过来的西方书籍,用了数年的时间才编纂出来这几本算是科普性质的书籍。

按照朱由检的计划,很快这几本书就要推行天下,作为配套措施朝廷的新式选拔官员的考试也是要考这些的,在考试科目的指导下,这些书籍很快就会在大明的读书人。

即便是他们有一些抵触,朱由检也不怕,他手里还有一张大大的王牌,甚至是在这方面无往不利的绝招。

这可以说是他来到大明后,大明朝给他的一个最大的惊喜之一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脸上再次漏出了笑容,

那时还是崇祯元年,在彻底挫败了建奴试图从喜峰口进入大明京畿重地劫掠的阴谋后,朱由检才真正放松下来,有时间对自己通知的帝国进行全面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朱由检突然发现了一个惊喜,这就是大明朝有着发达的遍布整个大明的公办学校体系,这个发现让朱由检极为震惊。

在之前,朱由检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除了中央的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之类的,地方上的教育机构都是私人的书院,尤其是在宋明两朝,私人书院更是闻名天下。

但是现在他才知道,大明朝廷已经建立了由低到高的教育机构,最低等的是城镇、乡村中的社学,再之上是县、州、府学,南北两京的国子监。形成一套四级教育体系。

这一套机构从洪武年间就建成,到崇祯年间已经持续发展了两百五十余年,早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

了解了这个让朱由检极为振奋的情况后,朱由检就行动起来了,在崇祯元年让掌管全国所有学校的礼部对全国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牌。

最终的结果让朱由检又喜又怒。

喜的是大明公办学校的规模大大出乎了朱由检的预料。

经过调查大明朝廷掌控的学校分为三类,一种就是遍布大明的两千一百所府学、州学、县学、都司儒学、卫学、宗学甚至在宣慰司等土司驻地的土司儒学,这一类学校可以总称为儒学。

第二种算是专科学校,有医学、武学、阴阳学,这一类学校数目并不多,整个大明也不过两百所。

第三类就是遍布大明各处的乡村中还有数之不尽的社学,这在大明就相当于现代的小学,社学的数量更是有八千所。6

这样的结构数目让朱由检极为惊喜,愤怒的是随着大明朝廷官员的**,地方官员的无能,中央权威的不断下降,地方士绅的私自侵占。

使得大明朝廷在各地设立的学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地儒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教师不管是人数还是教学水平都是大幅度下降,有些地方更是已经名存实亡了。

即便是大明的最高学府,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也不负之前的盛况。

这就造成地方上水平高的读书人更愿意去私立书院读书,这对于大明朝的影响是极坏的,就像那东林书院就是因此而兴起的。

更重要的是地方大部分学校原本必学的科目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原本大明县学以上的学校,都要学习《五经》中的一经以及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骑马)、书(书法)、数(算术)五科。

但是现在呢?大明的大多数学生们仅仅只是学习《五经》,其他的不屑一顾。

……

不过这倒是对于最低层次的社学影响倒是不大,毕竟社学运营的资金来源多样,三成由地方官府的拨款,大明中央政府付出的并不算多,只占到了三成,其余的有学田、地方士绅的“捐赠”组成,再加上社学的花费并不大。

再加上之前的几位大明皇帝对社学为颇为重视,大明社学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朱由检待看明白大明教育制度的问题,随即也就开始了整顿,第一步就是将这些学校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地方上的负责教育的官员全部由礼部和地方双层管理。

第二,整顿各级学正、教谕、提学官、各级学校的老师,大规模的处理一批不合格的官员、教师,重新招募一批教师。同时对现在的学生进行考试,将不合格的学生全部剔除。

第三,对各级学校进行翻新,扩建。

第四,重新招募学生,尤其是社学更是如此,不区分是否聪明伶俐,只要百姓愿意,就让他们进入社学识字念书。

第五,朱由检直接通过圣旨改变地方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尤其是强制性加强算学的学习,其他五科中的四科看各地方学校的条件,但至少也要修一科。还增设了法学。

社学的科目更是经过巨大的变化,不再学习之前朝廷强制要求的高难度书籍,仅仅是学习《千字文》《社学算学》等启蒙知识。

第六,大规模加强了原本在各学校就存在的考试,《五经》、算学、选修科目、法学占相同的比重,改之前的三年一大考位一年一大考,一旦三次考试被定为丁,直接开除出校,永不录用。

第七,在地方上大规模加大对医学、武学、阴阳学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医学。

同时朱由检还让少府成立了一个书籍印刷、售卖的商行,各级学校所需要的书籍均由朝廷直接提供,达到了彻底的标准化,使书籍掌握在朝廷手里,还大规模的降低了书籍的价格,减少朝廷支出。

到了崇祯五年,大明的所有者学校已经整顿完毕。

在朱由检的全力支持下,礼部尚书温体仁也是极为振奋,对此事也是极为上心。

在君臣二人的努力之下,崇祯朝大明的教育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崇祯五年整顿完成之后发展也丝毫不停。

到崇祯八年年底统计之时,全国共有社学一万一千所,有学生一百余万人,可惜到了这个时候一所社学中可能仅仅有十数套书籍。

全国1503个县已经做到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县学,共有一千六百所县学,有学生十万人。

全国213个府州有州、府学达到了五百所之多,有学生两万人。

南北两座国子监的监生都超过了五千人。

全国各级学校的学生有一百二十万人。

现在学校的数量已经不少了,问题已经是教师的数量不够,学生的数量不够。

即便是现在这么多学校、学生每年朝廷的支出都有一千万石粮食,相当于四百万两白银。

想要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时间,等朝廷什么时候再有钱了才能继续推行下去了,现在朝廷的压力已经很大了。

但不管将来如何,现在对于这十年大明教育的大发展,朱由检还是极为满意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